“管人太難了,我不想當領導”:沒關係,當領域專家也可以

最近,小鐘和我聊天,說到她今年已經30歲了,對於擺在面前的兩條職業規劃之路,她有點迷茫,讓我幫她分析分析。

小鐘在一家金融機構工作。對於工作5年以上的老員工,可以在“儲備幹部計劃”或是“高級人才培養計劃”中選擇一個,決定自己以後的職業發展路徑。小鐘在這裡工作已經5年了,自然也可以選擇一項。

儲備幹部計劃的職業規劃是管理路徑,大概晉升通道是部門主管—中層管理者—高級管理者;而高級人才培養計劃的職業規劃是專家路徑,公司的培養方向是讓員工成為某領域的專家。

“管人太難了,我不想當領導”:沒關係,當領域專家也可以

小鐘專業能力強,平時也喜歡研究自己領域內的新知識,最重要的是,小鐘是那種希望每個人都能各司其職的人,她真的不適合當管理者。通過我對她的瞭解,我建議她選“高級人才培養計劃”的,小鐘本來也想選擇這條路,可是身邊的人大多選了“儲備幹部計劃”,而且小鐘覺得,不想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等到我40歲的時候,別人都成了小領導了,我專業能力再強,又有什麼用呢?

領域專家的職業展望:既有前景又有“錢”景

小鐘的想法也是我們大多數人的想法,在職場拼搏這麼多年,如果不混個一官半職的,一來感覺在親朋好友面前抬不起頭;二來也會被別人質疑自己的工作能力是不是很差。但是隨著社會的進步和人們觀念的更新迭代,“當領導”已經不是所有人的終極目標,越來越多的人選擇自己的領域深耕,成為一名專家。

拿金融業舉例,很多一線的從業人員流動性都特別大,比如保險業務員和證券公司的客戶經理,他們不需要掌握太多的專業,只要賣出保險或是讓客戶來自己所在的券商營業部開戶就可以了。但是隨著金融市場的開放,競爭加劇,僅靠原來的營銷方式很難在市場上立足了,這些從業者很多都開始走專業化路線,比如考取投資顧問資格,通過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為客戶量身打造適合他的金融方案,獲得客戶的認可,自己的職業生涯也一步步創出新高。

“管人太難了,我不想當領導”:沒關係,當領域專家也可以

而且,走專業化道路並不是”沒出息“。這兩年,專家型人才在市場上的受歡迎度很高,越來越多的企業願意為他們的專業買單。以互聯網大亨阿里為例,阿里有2條職級體系,除了管理序列,還有一條專屬於技術型人才,也就是我們說的領域專家的P序列。阿里校園招聘是從P5起,P7就是專家級別了,這個級別相當於很多小公司的總監級別了,在阿里這個級別的月薪大概是2萬到4萬之間,還有阿里的期權。據說,到了P9及以上,工資只是零花錢了,股票收入才是大頭。

阿里的技術序列遠不止P7,從專家—高級專家—資深專家—研究員,就像金字塔一樣,越往上越難,但是每往上一步,就是一個質的飛躍。看到這裡,你肯定不會說走專業道路不好了,而且會想,自己之所以沒那麼成功,只是因為還沒那麼專業。

瓦拉赫效應:方向對了才能卓越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奧托 瓦拉赫的人生或許可以給我們一點啟示。

瓦拉赫的父母酷愛文學,一直希望他能在文學方面有所建樹,在瓦拉赫讀中學時,父母就為他選擇了一條文學之路。瓦拉赫學了一學期文學後,被老師認定為“很難在文學上嶄露頭角”;父母看過後決定送他去學習油畫,但是瓦拉赫不會構圖,也不會調色,對油畫的理解能力也很差,到了期末,他成了班裡成績最差的學生。

“管人太難了,我不想當領導”:沒關係,當領域專家也可以

很多老師都覺得瓦拉赫“不可救藥”,唯獨他的化學老師很欣賞他,認為他具備做好化學實驗的優秀品格。後來父母聽從了化學老師的建議,送他去鑽研化學。結果,瓦拉赫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

瓦拉赫的經歷告訴我們:假如在某個領域內不停地努力依然沒有建樹,不是我們笨,可能真的是不適合。唯有深刻認清自己的特點,找準自己的位置,才更容易取得成功。這就是著名的瓦拉赫效應。

在職場上也是如此,就像小鐘一樣,給她看再多的管理學,她依然學不來怎麼去給別人分配工作。這個時候不如轉變思維,做適合自己的工作。小鐘喜歡學習思考,沒事的時候就研究領域的研究報告,遇到不懂的還會去圖書館查資料,是個不折不扣的學霸。相比較領導,專業化道路是更適合她的存在。

定義自己:你想成為哪種專家

無論什麼樣的機構,對於高手和頂尖機構的人才的需求都極為迫切,但專家卻永遠稀缺。

我們平時口中的專家,大多代指一些特殊崗位,比如專家型醫生、專家型工程師、專家型設計師等。但是實際上每一類角色都會有自己的專家,比如我現在是理財師,如果我的專業能力很強,強到不太容易被替代,那我就是理財專家。因為不同的人擅長的領域和方向不同,所以每個致力成為專家的人都應該選擇最適合自己的領域和方向。在小鐘確定自己想成為一名專家型人才之後,小鐘就要通過三個方面思考自己想成為哪個領域的專家:

  1. 興趣愛好

在自己的領域內,需要積累星辰大海般的知識,而且想成為專家,還要對知識掌握深刻而全面,並且能夠創造新的知識。在這個成為專家的過程,需要付出很多時間和精力。如果你正好對這個領域感興趣,那是最好不過了。

比如我朋友圈有一個人在留學機構工作,正好她對英國留學比較感興趣,她一直專注研究英國留學這一方面,在工作之餘,她把英國所有的大學都研究透了,還積累了比其他同行更多的行業資訊和相關政策,在指導學生申請英國的學校時,她總能根據學生的情況,給學生匹配合適的學校,經她手辦理英國留學的學生,錄取率遠高於其他人。

  1. 目前擅長的領域

在生活中,很多人會說,我並沒有什麼興趣愛好。那麼,就優先選擇自己擅長的領域。因為自己在這個領域內已經積累了一定量的知識,相當於已經是半個專家了,只要在以後的日子多多打磨,精益求精,就會更上一層樓。

比如我在銀行工作,我對這份工作並沒有多喜歡,也沒有多討厭。確定了自己想走專家路線後,我認真分析了一下自己的現狀:我是一名理財經理,有8年銀行從業經驗,這8年中有5年時從事的理財相關工作,對整個金融體系和市場研究有一定的瞭解,並且在工作之餘,還考取了各種專業證書。這個時候,我給自己的定位是從理財經理升級到更加專家的投資顧問。

  1. 領域越細越好

財經專家可以細分為股票專家、基金專家、黃金專家和外匯專家等。教育專家也可以細分為幼兒教育專家、青少年教育專家和大學生教育專家等。因為人的認知是有限的,如果沒有明確的領域和方向,任何人都無法成為專家。

不要怕自己的領域太小眾,只要夠專業,就不怕沒有市場。比如現在有個奢侈品鑑定專家,聽起來雖然小眾,但是在市場上是非常稀缺的工種,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奢侈品鑑定專家也越來越吃香。

修煉:如何成為一名專家

一、構建所在領域的知識體系

當我們剛剛進入一個新的領域時,尚不具備這個領域的積累,這個時候,需要的時快速積累所在領域的知識。在這個過程中,最快的就是從系統化、理論性的書籍讀起,從概念入手,結合分析與案例,儘快建立起這個領域的基本知識體系,然後再去思考和實踐,進而發展這個體系。

①搞定核心基礎知識

在工作中,有很多人工作的時間不短,核心項目也接觸了不少,但就是成不了專家。究其原因,還是底子太薄弱,對該領域的底層邏輯和基礎知識不清楚,那後面懂得再多也是徒然。比如銀行的理財經理,雖然對理財產品講解的頭頭是道,但是問到最核心的底層資產時,很多人支支吾吾答不出來,就是因為基礎知識瞭解的太少。

“管人太難了,我不想當領導”:沒關係,當領域專家也可以

那如何才算搞清楚呢?最好是“知其然也要知其所以然”,通讀領域內的基礎知識書籍,並能夠應用到實際中來。還是以銀行的理財經理舉例,在搞定核心基礎知識時,可以用5W1H法,也就是What(對象)、Where(場所)、when(時間)、Who(人員)、Why(為什麼)、How(方式)來分析。比如銀行的理財,你要搞明白底層資產到底是什麼,什麼時候產生的,要賣給誰,為什麼賣給他等。

②解決該領域的複雜問題

紙上得來終覺淺,無論我們多熟悉這個領域的知識,最終還是要落實到實踐中來。經過我們的消化和思考後,我們還要在具體的工作中去驗證和鞏固,當我們在工作中解決了領域內的“疑難雜症”之後,我們對這個領域的認識還會更進一層。這是一個不斷循環的過程。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專家型醫生就是在不斷地學習和實踐中提升自己的醫術的。每治療好一個患有複雜型疾病的病人,專家型醫生的臨床經驗就會更豐富。

③持之以恆與遍歷

無論你想做哪個領域的專家,都需要持之以恆地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不斷解決領域內出現的新問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專家養成也不是幾個月的突擊就可以的,這個過程需要幾年甚至是幾十年之久。

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知識更新迭代的很快,更需要我們不斷地去遍歷我們的領域知識,不斷查漏補缺。就像老師備課一樣,雖然有極少數的老師“十年如一日”地用同一本講義,但是更多的老師是在不斷更新自己的課件的。

二、修煉思維模式

任何領域的專家除了積累海量的知識,還要鍛鍊自己的邏輯思維能力。“這種能力能夠使他們面對簡單問題時直擊要害,通過直覺和判斷快速解決問題;面對複雜問題時不急不躁,通過縝密的分析將問題簡化,找到合理的解決方案。”

思維是靈魂的自我談話。

①基礎的思維能力

大家應該記得,在小學的語文試卷上,經常會給出一大段文字,然後考大家:“請概括一下這段話的主要內容”。這裡的概括就是考查學生的思維能力。除此之外,歸納、總結、概念、推理等都屬於這一範疇。這些都屬於思維的基本功。

比如歸納,生活中離不開歸納,歸納讓我們把碎片化的內容系統化地呈現。比如我們在餐桌上敬酒時也會用到“歸納”:可以按照部門敬酒,也可以按照領導頭銜高低敬酒。

②思維模式的建立

思維模式是個體看待事物的角度、方法和方式,它對人民的言行起決定性作用,也被稱為心智模式。有人說,只掌握知識而不思考的話,那跟移動硬盤沒什麼區別。仔細想想確實如此。

思維模式深刻地影響了我們的性格、三觀和思考方式。我們經常說,和某某三觀不合,說不到一塊去,就是因為思維模式不一樣。還要,拿最近比較流行的“原生家庭”來說,我們每個人的思維模式都深刻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可以說,思維模式絕對了我們每個人看世界的角度和格局,成為一名專家,必須要“站得高看得遠“。

③具體的思維技術

我們平時所說的成長性思維、框架思維、用戶思維等都是具體的思維技術,是在解決具體問題中產生的思維層面的方法。比如用戶思維,就是站在客戶的角度解決問題,已經被很多企業借鑑採用,用來解決實際問題。張小龍說”要瞬間變成白痴級用戶“和馬化騰說”產品經理最重要的能力是把自己變成傻瓜“,都是對用戶思維的應用。

“管人太難了,我不想當領導”:沒關係,當領域專家也可以

以上是思維的三個層次,基礎的思維能力是基本功;思維模式決定了我們看事情的角度和方向;而思維技術是我們處理工作和生活中經常會用到的方法。學海無涯,我們再閱盡千帆也會有百密一疏,在工作中遇見從未見過的難題時,如果我們有足夠縝密的邏輯和強大的思維能力,我相信答案終將會在我們的抽絲剝繭中破土而出。

三、將專業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是成長的終極武器

戰國時期,趙國大將趙奢有一個兒子叫趙括,從小熟讀兵書,連父親這個名將都辯論不過他。後來秦軍來犯,也就是著名的長平之戰,那時趙奢已經去世。趙王就派趙括出戰,趙括自認為很會打仗,死搬兵書上的條文,終因缺乏實戰經驗慘敗,致使40萬趙軍被活埋,從此趙國也沒有了與秦國抗衡的實力,逐漸走向了滅亡。這就是著名的“紙上談兵”。

“管人太難了,我不想當領導”:沒關係,當領域專家也可以

有一句話說得好:專家是幹出來的,不是讀書讀出來的。《如何成為專家》中提到:在知識的學習上,輸入內容到自己大腦裡,只是第一個層次,只有經過實踐、驗證才能真正實現飛躍,成為你自己的知識和能力。而幹活實踐的過程就是你學習、積累情景類知識的過程。

①乾的足夠多才能引起質變

我們經常說醫生這個職業是越幹越吃香。究其原因,是因為醫生年輕的時候有足夠多的積累,哪個專家不是從門診醫生過來的?在幾十年如一日的工作中,他們接觸過的病人成千上萬。正式這種日復一日的實踐和重複,才能把課本上學的知識全部都在現實中驗證,讓自己的醫術一點點精進。

②多幹高質量的活兒加速成長

在平時的工作中,我們經常會抱怨:每天的工作一成不變,太沒意思了。的確,就像醫生一樣,如果只會治感冒那是斷然不可能成為專家的,只有通過不斷接觸新的病種,甚至是疑難雜症,才能讓臨床經驗大大提升。當然,實際工作中,有些項目不是我們想做就能做的,這個時候,我們唯有通過積極主動地爭取了。

③在總結經驗中不斷提升

職場中,我們經常發現有一些工作了十年、八年的老員工,他們也參加了很多重要的項目,但是好像並沒有什麼進步。這些老員工最大的問題,就是隻知道按照領導的指示去做,但是並沒有在項目結束之後思考總結、提煉提升。而那些快速提升的人,往往都是在一個項目結束之後會總結整個過程的人:我有哪些問題和缺點,有哪些可以做的更好的地方,再有類似項目的時候可不可以套用現有的模式……只有不斷總結不斷提煉,才能成為一個”有套路“的專家。

“管人太難了,我不想當領導”:沒關係,當領域專家也可以

總結

在當年社會,越來越多的人開始直面自己的內心,他們找準自己的方向,選擇當領域內的專家。在認真分析了自己的興趣愛好和所擅長的領域後,選擇一個儘可能細的領域。然後就開始搭建自己的專家之路,除了構建所在領域的知識框架,我們還需要修煉我們的思維模式,這樣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領域專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