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席地而坐到底拍摄意义


你看所有电影都能看懂拍的是啥吗?举几个,活着,一一,重庆森林,钢琴家,本杰明巴顿奇事


拍了啥?拍了席地而坐的大象与躁动不安的人。大象除了结尾的叫声算是“出现”外,影片实质上并未出现过任何一帧大象的画面。大象成了一个抽象的存在,你可以理解为梦想,或远方,或希望,或任何一个向往,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理解。电影讲述的故事也不复杂:中国北方县城,高中生韦布被粗暴的父亲赶出家门,在学校倒闭的最后一天为朋友打抱不平时将校霸误伤。韦布的暗恋对象黃玲和已婚的副教导主任暧昧,只为逃避歇斯底里的母亲。韦布的邻居老金睡在自家阳台上,在女婿女儿处心积虑劝其去养老院的时候,惟一陪伴他的狗被恶犬咬死。校霸的哥哥于成是一个街头混混,被心仪对象拒绝,勾搭了最好的朋友的妻子,并目睹朋友跳窗自杀。四个小时,完整地讲述了每个人是怎样一步步走向绝望,又如何去追寻希望的故事。故事讲完了,或许你心无波澜。但是你又想想你最喜欢的一部电影,将它的故事简述一下,你也会发现那个故事其实也没什么大不了的,挺无聊的。所以你看不懂或是不喜欢的主要原因,就是观影过程中电影没有引起你的共情,你无法理解也就无法代入。这一方面与人的共情能力有关,另一方面也与人的生活阅历有关。有时候有些电影就像是诗,若你没有丰富细腻的心思和相似的经历,一首诗不过几行字而已,但当你有相似经历或共情能力特别强,你就会被寥寥数字的诗句深深打动。说了这么多,让我们来看看费比西国际影评人协会(FIPRESCI)此次在柏林电影节的评审之一Teresa Vena 对《大象》评价:“近四小时的运行时间超过了传统的影院格式,但没有一分钟厌倦。电影让观众深入沉浸在一个外部情感世界中,因为这个外部世界提供了使观众产生自我认同的接触点。他以极大的同情心追踪角色所遭遇的冷漠、忽视、拒绝和暴力,似乎这几个角色是他自我的几个分身,用电影对环境进行悲观的盘点。故事的严肃性和悲剧性融于利落而不矫情的对白中。摄像机轮流紧贴每个角色,静态地捕捉动态。《大象席地而坐》是导演留下的非凡遗作。”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其实是书,作家用笔书写表达,而导演用视听语言来表达他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创作视角来看,影片的视听语言也很优秀。《大象席地而坐》大量跟拍长镜头,给人一种纪实感之余,那晃动不断地镜头很好的传达了影片人物那躁动不安的感觉。而浅景深的运用,使每个被摄主体都被压缩在极窄的空间之中,身旁很近的人物、环境模糊不清,造成了一种分离感。每个人都看不清远方的路很好的被镜头语言具象化了,迷惘与不适感很好的传达给了观众。此外,镜头语言强化了影片的压抑气氛。人物局促于阴暗狭小的空间,空间之外更是毫无气息的存在。冷漠和孤独互相成就,世界最终成为一个以自我为中心的荒原。正是这样一种普遍的孤独感,而非所谓的中国奇观,引起了不同文化背景观众的共鸣。影片颇有一点加缪的《局外人》的味道,少年少女,年纪轻轻却已变得冷漠,少年青年老年,也全都迷失方向,片中人物每个人都与环境格格不入,对一切都冷眼相待,但与《局外人》不同的是,他们的冷漠之下的心还有温度,还想跳动,所以想去看看席地而坐的大象。而他们为什么要去看大象?“动物坐在动物园里,拒绝进食或移动,仿佛试图否认自己的存在;对于这四个角色来说,这似乎是回应了他们自己异化的存在。”前《南华早报》电影编辑Clarence Tsui在《好莱坞报道》中如此解读。《大象席地而坐》在主人公听到大象叫声时戛然而止,意在留白。他们能否会真的看到了大象以及看到大象之后会发生什么,胡波在电影里不再往下说,而小说结尾比电影更加残酷:“等我贴着它,看到它那条断了的后腿……说实话我很想抱着它哭一场,但它用鼻子勾了我一下,力气真大,然后一脚踩向我的胸口。那几个动物园的人跑过来的时候,我还能看见他们嘴里骂着什么呢。”没人确切知道《大象席地而坐》的导演胡波为何自杀,据《深焦》报道,“胡波四个小时的剪辑版遭到了出品方的抗拒”,在出品方看来,如此长度是“反市场、反观众”的,他们建议胡波把影片长度缩减到两小时之内,否则就将剥夺他的署名权。在摄影师范超看来,这可能就是压垮胡波的最后一根稻草。成年人可以坦然与恶共处,但胡波的少年气就在于,他不能。他一直在想他还能做些什么可以站在恶的另一面。胡波最初在First创投时解释,这部作品不是关于绝望,而是关于爱的:“爱是沉默的行进与牺牲。”少年的牺牲无法撼动受伤的庞然大物,但他却用有限的轻盈搅动了那摊浑浊的死水。被父亲赶出家门的韦布将唾沫黏在火柴上,再将点燃的火柴抛向狭窄楼道里低矮的屋檐,屋顶上,蜘蛛一样张牙舞爪的纹路像一朵朵黑色的花。从胡波的作品来看,他确实对世界太过于悲观,然而生活挫折又在不断施压,最终他以自杀的方式告别了这个在他眼中并不美丽的世界。


大象席地而坐到底拍摄意义


大象席地而坐到底拍摄意义


大象席地而坐到底拍摄意义


大象席地而坐到底拍摄意义


大象席地而坐到底拍摄意义


大象席地而坐到底拍摄意义


不得不说这是我看过最丧的电影,没有之一。它倒不是每一个情节也多么悲惨,如果是那样的话那是悲剧,是戏,演过人们就忘了。它的丧来自于它的真实,电影有落幕,而生活没有。每一个角色是真实的。准确的说我记不太清每一个角色的名字,但这并不妨碍我记住每一个人。那个高中生,家里就不是很好过了,为朋友出头却因此满城躲被自己误推致死同学的哥哥,想找奶奶,却发现奶奶去世。想坐车离开,又被黄牛骗了。那个哥哥仿佛就是长大了的高中生。是废物弟弟校园霸凌的靠山,是压垮朋友的最后一根稻草,他也想离开,最后却中了枪。还有和母亲矛盾重重在副教导主任身上找安慰的女孩,被儿女要求睡阳台住敬老院,看着唯一陪伴自己的小狗活生生被咬死的老头。面对生活一点点的打击,他们没有暴怒大哭,他们没有太多言语,有的只是一个麻木的表情,最后才爆发吐露心声。他们没什么特别的,他们就是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家家那本难念的经,成人世界的规则,更要面对自己的懦弱逃避,爱慕虚荣,青春叛逆。他们都想去满洲里,去看那个席地而坐的大象。其实至于满洲里到底有什么,或者去不去满洲里,并不重要,他们只是想要离开这个地方,离开自己现在的生活。地方可以离开,生活你怎么逃?就想老头最后说的:“我告诉你最好的状况,就是你站在这里,你可以看到那边那个地方,你想那边一定比这边好,但你不能去,你不去,才能解决好这边的问题。”而“我能怎么办”这就是真实,人人如此。从拍摄的角度看也是真实的。每一格画面都是我们熟悉的场景,却增添了一份电影的画面美。导演聚焦主要人物的神情,让演员每一个表情的细节都表现的淋漓尽致。并虚化次要人物。喜欢拍人的背影,侧面,突出来角色的内心。在人物关系的安排上也别有用心。一开始看似毫无关系的几个人,在情节的推进中开始在不同时间交织,有的同病相怜,有的成了对方生活中的狗屎。但哪怕是在“我想和你一起去满洲里”这样的关系里,实质上,每个人依旧是孤独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绝望的生活。而在演员选择上是非常小众了,但演技却没有一个不在线。好剧本需要好演员,好演员离不开好剧本。看了电影更能对导演胡波自杀有一点理解。有很多人在享受生活而有一部分人连选择生活的权利都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