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动手打人的小孩,怎么教呢?

小轩轩9611


小朋友多大呢?孩子喜欢动手打人,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原因。

下面帮您大概分析下。

1、对于小宝宝来说,他们可能是用动作在探索世界和进行社交,但还不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肢体,并不是出于本意“打人”。

2、对于2周左右学说话的孩子来说,语言表达能力还不够,而且自我意识开始发展,有时候急了上手就比较快了。——多讲绘本做语言输入,听多了就能说多。可以选择一些关于社交的绘本。

3、对于大一些孩子来说,如果会喜欢动手打人,那可以从下面几点分析。

A、环境发生变化引起的不安,如搬家到陌生城市、第一次进入幼儿园过集体生活、升小学等。——提前沟通,给孩子一定的心理准备。

B、希望得到关注,用“打人”的方式引起大人的注意。——给予孩子更多的关心,多聊天谈心,每天抽出固定时间做亲子活动。

C、平时较粘大人,自主社交较少,遇到问题时还不太会懂得如果沟通、处理。——多放手让孩子和小伙伴互动,同时教会孩子正确的社交方式。

D、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发脾气。这一般是和家庭化境有关,身边是否有容易生气的大人呢?——大人要以身作则,控制脾气。同时孩子有情绪是正常的,但可用别的方式宣泄,比如去运动、睡觉、在安全的环节扔打枕头等。

希望以上的回答对您有帮助。


薄荷味的孩子


孩子爱动手打人,不受控制,大多数是因为父母没有给他们一定界限。春节前和孩子去一间服装店买衣服,刚进去的时候,服专店老板孩子突然跑出来打了我一下,然后旁边的几个朋友也被他打了,当时真的觉得这个孩子还没有礼貌,然而他的妈妈并没有阻止他,只是笑嘻嘻的和我们道歉说孩子不懂事,不要太在意。

根据这件事可以看出,孩子打人不懂事,不能控制自己,完全是家长没有带领好。家长没有让孩子养成一种遵守规则的习惯,孩子不懂得行为的好与坏。


想要孩子有所改变,首先要给孩子立定界线,告诉他们哪些事情是不可以做,做这些事情会给自己和别人带来什么样的坏处?还有一点,当孩子打人时要让孩子得到适当的惩罚。这样会让他们记住自己的过失。


小布点mami


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大人的问题。孩子是大人的镜子。

当家长发现孩子喜欢动手打人,自己要反思一下:孩子犯错,是否动不动就打?

孩子年龄越小,模仿能力越强。不会区别好坏,模仿大人的行为,并且立刻使用。



我们发现,三岁左右的孩子犯错,或者不听话,大人说得不耐烦,伸手就打。这个孩子与别人有矛盾,或者需要表达他的愿望时,他对别人的表达也是打。

而当我们在孩子不谈话时,试试对孩子说,耶?不能打人的。要爱别人。孩子就会跑来,要抱抱你,亲亲你。



孩子长大了,习惯已经养成。其实也不怕。根据研究,21天可以养成一个新的习惯。不过,需要脱离原来打人的环境。在打人的环境里,孩子自控力和自我意识不足,效果不明显。

大人若想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只有先管住自己。孩子怎样的行为会让你气得要打人?不打人,你会怎样表达你的要求?把方法想想,列举若干条。然后克制一下,试试。



不过,只有爱,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方式。一切的控制手段,会让人逃离。试试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一切就解决了。

爱治愈了打的创伤,孩子也就不会再用打人去表达了。


教育之象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外界人及事物的影响,自然会产生喜怒哀乐的情绪变化。而有的孩子生性比较暴躁,如果他爆发愤怒的情绪时,也许会动手打人。这就需要家长以孩子最需要的方式去陪伴他、帮助他。切不可打骂孩子。

孩子一旦打人了,家长应该采取措施马上终止孩子的打人行为,以让孩子不再打人为目的,对孩子进行情感上的引导和教育。

  • 抓住孩子的手终止孩子的打人行为。告诉孩子:“打人是不对的。”(家长最好陪伴孩子,如果家长不在身边,这个步骤可以忽略)


  • 问明孩子打人的原因。


  • 告诉孩子,生气、发怒都可以,可以用语言和动作表达自己的愤怒,但不可以打人。


  • 告诉孩子,打人会给别人的身体造成不必要的伤害,一旦失手,还会酿成无法挽回的后果,所以不可以打人。


  • 告诉孩子,如果他自己解决不了问题,可以找大人帮忙,大人永远都会帮助他。


  • 告诉孩子,家长知道他是个懂事理的孩子,相信他不会再打人。

通过以上方法引导教育孩子不再打人,会很凑效。极个别的孩子也许还会打人。一旦孩子再次打人,需要家长让孩子冷静思考之后,实施以上步骤对孩子进行再教育。


浓洌


孩子爱打人,常见的原因有四种。

第一种是模仿;第二种是愤怒;第三种是用这些行为来解决冲突,自以为只有这样才能让自己赢了对方;第四种原因,是某些孩子和别人互动的方式,因为他们还不懂得这些行为是不对的。所以我们要了解孩子这些行为是出于什么原因,然后再用不同的方法对应不同的情况。

第一种原因是模仿。孩子打人很多情况下都是模仿,可能是模仿成人或者别的孩子。例如前不久我家楼下住在一楼的一个小女孩不听话,她外婆抄起一个扫把装作要打她的样子,但只是轻轻拍一拍就算了,没想到旁边还不到两岁的小女孩的表弟,见奶奶丢下扫把后,立刻举起来朝着表姐挥来挥去,还差点举到餐桌上了,当时大家正准备吃饭。小男孩奶奶立刻抢过扫把,他立刻哇哇大哭。其实我觉得当时小男孩只是觉得这扫把好玩,他甚至再想,为什么奶奶可以可以用扫把打姐姐,我就不能打。当时奶奶说:好的习惯学不到,坏的行为很快就学会了。其实,是我们很多家长无形中让孩子见到的都是坏的习惯,所以想要孩子成为什么样子,首先我们家长要做到什么样子,要给孩子示范好的榜样。

第二种原因是孩子感到愤怒。当人感到愤怒的时候,会不自觉地产生想要攻击他人的冲动,而孩子还没有学会如何抑制这种冲动。对于这种情况,我们要理解和接受孩子的感受,我们可以提前说出孩子的愤怒,从而防止他因为生气而产生这些行为。例如可以跟孩子说:我看到你非常生气;我非常理解你现在的感受,很难受对不对?是不是很想打人呀?说出孩子的感受后,他感觉到你理解了他,就会释放自己的情绪。

第三种原因是孩子用武力来解决问题,通过这种行为让自己赢得对方。这是因为孩子沟通能力或社交能力有限,无法用和平的方式来解决冲突。这时候需要大人保持冷静,不要严厉的羞辱或惩罚孩子,也不要说教,因为这时他什么都听不进去。这时需要采用温和而坚定的方式制止孩子的行为,比如孩子打人时,可以抓住他的手,不让他打就好了。如果对别人有这种行为,家长可以把孩子抱开,换个地方,打破紧张的局面。等孩子情绪好转后,家长再针对孩子的这种行为,询问他产生这种原因的行为,并鼓励他采用说的方式来解决。你可以告诉孩子:下次遇到这种情况时,你可以说出来:我很生气,我不喜欢你这种行为,我担心你把我的玩具弄坏了,等等。这样孩子逐渐就会合理表达自己的情绪。

第四种原因是孩子有时打人其实是在跟人打招呼。有些孩子喜欢撞到别人身上,或用手拍拍对方,他以为这样很友好,却不知道对方不喜欢这种打招呼的方式。如果你阻止他,他反而更强烈地想要这么做。这时如果他出现这种行为时,你可以跟他说:妈妈知道,你是想跟XX一起玩;你是在跟XX打招呼对不对?你可以教孩子采用别的方式来代替这种打招呼的方式,比如轻轻地抱一抱,或者说出来等等。


珘鸿


孩子爱动手打人,分很多种情况,大致有这么几类:


1、孩子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弱,他或许是想和小朋友玩,但不太会表达,于是会动手打人来表示。
2、可能在玩的过程中,小伙伴违法了游戏规则,孩子又不知如何表达,直接用打人的方式进行处理。
3、孩子比较调皮好动,习惯了用肢体语言进行动作,打人成为惯性动作。
4、孩子缺乏安全感,一到外面,一感受到自己受到威胁,于是本能用打人的方式保护自己。

从你的问题表述中,孩子可能偏向第四类,即内心缺乏安全感。在儿童心理学中,会把这一类爱打人的孩子统称为“行为障碍”,换句话说,也就是孩子在煞费苦心地防范想象中的危险。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我们不妨来了解一下孩子的心理成长。


对于每一个孩子而言,内心都有一种无法克服的恐惧与焦虑,比如孩子怕黑,怕魔鬼,无论父母怎么通过绘本、讲故事、哪怕做实验等等各种方式,都无法解除孩子对黑暗的恐惧心理;又比如孩子对爱的焦虑,无论父母在生二胎前,怎么做足大宝的思想工作,最后总会让孩子对二胎弟妹充满敌意。


但是,“每个人生来就有从心理和生理上抵御危险以及处理自身焦虑的能力。”


如果你看到孩子自言自语进行假想游戏,比如说去驯服隐形的“老虎”“狮子”(那可能是孩子最害怕的动物),比如说孩子拿着刀枪在假想游戏中解决令他害怕的老虎狮子,甚至是自己幻化成为老虎,咆哮着去吓大人,吓伙伴……这些孩子在假装与想象游戏中,战胜了敌人(老虎),与此同时也控制了自己的恐惧,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处理恐惧的方式,能够促进孩子心理健康。


但是,有一类孩子,当他们在面对恐惧的时候,他接收到更强的关于危险的信号:比如来自大人的恐吓“再哭,就让老虎把你吃掉!”或者父母对孩子胆小害怕的性格暴跳如雷,直接以训斥体罚作为处理手段,比如关进小房间查看到底有没有魔鬼,比如强行让孩子去接触恐惧源等等,这种粗暴的举动,强化了孩子想象的危险,孩子在经历过父母的暴怒、恐吓,甚至体罚之后,就无法再用假装游戏来克服自己的恐惧,他的恐惧变得强烈和真实,防范危险成为他人格特质的一部分,由此就有了我们刚才说的“行为障碍”。



那些人们眼中不分青红皂白攻击同伴的熊孩子,他们时刻幻觉自己有被攻击的危险,为了自卫,必须选择首先出击。


所以,你的孩子总是动手打人,听不进道理,控制不了行为,并且怪笑、脾气暴躁……这大多是心理的因素,他觉得对方的某一个举动,或者某一句话会威胁到自己,他这么做是为了保护自己,所以他没有错!


我是诺妈,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就请为我点赞关注吧,谢谢!

诺妈家有男宝


孩子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是很多为人父母者在育儿过程中觉得头疼的一个阶段,又特别是男孩子,我的孩子一直都很乖,怎么也(就)开始动手打人了?这让很多父母不得其解。

而更糟心的,是面对孩子出现打人问题时,该怎么管?

我一直提倡,在给出解决方法之前,首先应该要全面了解孩子出现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从原因入手才能根本解决问题。

一、攻击行为的定义与原因

自20世纪以来,攻击(aggression)一直是心理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它的定义可以被归纳为:意图伤害其他个体的身体行为或言语行为。

就攻击频率而言,学前儿童的攻击性最高(Cairns.RB,1979),这一阶段的孩子由于语言能力的限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会出现更多的攻击行为。

但值得庆幸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攻击行为的数量、频率和每次攻击行为的平均持续时间应该是呈下降趋势(Persson,2005: Olson et al.,2011)。也就是说,孩子攻击行为没有变少反而变多,且是极端、持续的攻击行为,家长们则必须要引起注意啦。

那么,触发孩子攻击行为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撇开神经系统和基因的影响不讲,前辈们的观点大致可分为两种:

1. 本能论 & 进化心理学

如果拿这个问题去问佛洛依德,作为“性恶论”支持者的他一定会说,我们一生都被性与攻击本能驱使(Freud,1920),所以打人那是本性使然。

认同Freud 观点的还有位奥地利的动物习性学家 Konrad Lorent,他认为:攻击同喂食、逃跑、生殖共同构成了动物(包括人类)的四大本能要素(1966)。

进化心理学家Buss & Shackelford的观点也比较接近本能论的论调,他们1997年曾提出,攻击行为对于获得资源、保护领土、抵抗攻击干掉情敌是一种有效的策略,在远古时代,一名强悍的战士可以通过攻击行为提高自己基因在下一代的保留率。

2. 社会习得性攻击

当然,这样的结局也让很多发展心理学家感到不满,起码仅由这一理由来判定攻击完完全全是出于本能,显然是不全面的。上个世纪60年代初,美国心理学家Albert Bandura 做了一个心理学界有名的试验——波波(不倒翁)玩偶实验,验证了儿童可通过观看成年人攻击行为,模仿习得。

试验大概是这样进行的:

72名来自斯坦福幼儿园的孩子们(3-6岁),大致被Bandura 教授分为了两个对照组,分别是观看到成人暴力对待波波的儿童个体,和没有观看到成人富余攻击性示范的儿童个体。孩子首先被带到一个房间里进行绘画活动,角落里摆着波波和其他零星的玩具,成人则独自玩着玩具,一分钟后,成人走向波波开始对它拳打脚踢并大喊大叫骂着“踢死他”的话。随后,孩子被带到充满玩具的第二个房间,2分钟后实验者打断孩子,并不再允许 Ta 继续玩下去,将孩子带到第三个房间,房间里有小锤子、玩偶波波等其他玩具。

试验结果大家可能都猜得到,那些观摩了成年人暴力对待波波的孩子们也都纷纷出现了拳打脚踢波波的行为,如下图所示。而那些没有观察到成人暴力对待波波的孩子们,虽然在被带离第二个房间时略有些沮丧,但是在第三房间里也没有拿波波撒气。

图片(第一行)清晰地显示出成人攻击行为是如何被目击的儿童(第二三行)所模仿的

但,生活中会出现的状况总比书本上要多,也有不少家长抱怨,家人都是温文尔雅的人,孩子却出现了爱打人的坏脾气,也不知道是跟谁学的。那是因为大家不要忘了,人都是社会中的人。

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来自家庭、文化和大众传媒的攻击性榜样的影响(Bandura,1979)。

也就是说,不光自己表现良好就行,文化与传媒同样也在起作用。

  • 2.1 媒体影响:电视

电视上的暴力行为及暴力游戏也会对孩子有相应影响,导致孩子更轻易做出攻击行为及欺负行为,且对受害者遭到的伤害不敏感(Slater, Henry & Swaim,2003; Barlett, Harris & Baldassaro,2007)。

这不禁让我想到了下面这几条消息:

如果上面几位专家看到了我国因看《熊出没》、《喜羊羊》出事的孩子们的新闻,定会在他们的论文里多添加一条论据支撑他们的论点……

  • 2.2 媒体影响:电子游戏

无需多言,我只希望在我有生之年能够看到国内影视、游戏分级制度的实行。

二、攻击行为的解决方案

让我们回到最实际的话题中来,遇到孩子出现暴力攻击行为我们该怎么办?为此我列出了5条建议,如下:

1. 不能忽略孩子的攻击行为。

当孩子出现攻击行为应正面干预,明确态度,严肃处理,并告知 Ta 这是不被家人接受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能一而再再而三地让孩子试探你的容忍度。

2. 本身不使用暴力

从上面的试验我们就可以看出,观摩暴力便会习得暴力,有样学样对孩子来讲是最直接的学习方式,如果父母本身不能杜绝暴力,孩子自然也就很难改正。

3. 严选电视节目及游戏

打打杀杀的就不要再看了,已经有很多证据表明,观看暴力的电视节目会导致儿童攻击水平上升。若是按照本人的调性,最好电视都少看点,多读读绘本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还能培养读书的习惯。

4. 进行道德推理,善意解析他人行为动机

2岁以上的孩子已能进行最简单的因果关系推理。运用道德推理,可以告诉他们什么样的行为是合适的、受到大家欢迎的。比如“你把玩具拿走了弟弟就没有玩具可以玩了”完胜“你是哥哥要让着弟弟”这种逻辑。

其次,两个孩子发生矛盾还有可能是沟通不当,对对方行为进行了敌意揣测,才会动手。这时父母可以进行善意的引导,告诉他们不要轻易认为别人的行为是具有敌意的。

5. 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感受

我们曾提出要让孩子自己意识到自己生气了的状态,并掌握控制情绪的方法,来处理即将暴走的自己。然而方法孩子肯定悟不出来,因此家长的指导就成了关键。




以上

天才发动机团队


天才发掘机


孩子发脾气,爱动手都是有原因的。


是不是之前的需求没有得到满足。比如:孩子和家长逛超市看见喜欢的玩具车很想要,这个时候有的家长直接说,你的玩具已经够多了不买。这时候孩子需求没得到满足就会哭闹甚至打人。家长呢,如果换一种思路。先给孩子讲解为什么不能买,可以这样讲,世界上有很多东西,是我们不能拥有的,但是我们不能因此沮丧甚至狂躁,学着接受现实。

是不是见过别的小朋友打人或是家长动手打人,孩子学会了并且在模仿。小朋友和小伙伴相处的过程中,难免在一起打打闹闹,有的小朋友喜欢推搡或是打人,旁边的小朋友看到,自然学了去。这时候家长就要及时的教育开导孩子,避免好的没学会,毛病一大堆。同时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言传身教是成长的一部分。


家长要充分理解孩子打人发脾气的理由,有些孩子表达能力不强,只有通过极端的方式,发脾气打人来吸引家长的注意力。家长如果领会不了孩子的意图,久而久之会形成孩子只有发脾气了,才能得到满足这样的恶性循环。孩子表达不好的时候,家长可以询问孩子的想法,试着站在孩子的立场去解决问题。

沟通同样也是家长和孩子相处的法宝。孩子有情绪后,可以不用阻挡。让孩子先发泄之后,在进行沟通,而这种沟通必须建立在双方平等的关系上,而不是以家长的身份给孩子压力,强迫孩子认错道歉。有效的沟通,只会让孩子对家长有充分的信任,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孩子是最单纯的。上一秒在哭,下一秒就有可能在笑。先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忘记自己正在发生的暴力行为。然后再找原因讲道理,解决问题。

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偶尔也是小恶魔,理解和耐心才是家长行之有效的育儿经。


猫你


孩子出现动手打人,或者互相斗殴其实是很常见的一件事,因为孩子在成长过程当中,往往会遭遇很多的突发事件,而孩子掌握的语言能力是最基本的,他们有时候无法描述自己的一些心理特征,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就有可能会用肢体动作来表达自己的语言。


当然,一方面是由于孩子语言掌握能力不够,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孩子接受了错误的示范,小孩子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当大人产生了相对应的斗殴画面之后,孩子会有样学样,因为对孩子来说,他们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引起其他孩子或者是大人的注意,不过通过语言来唤起他人注意并不容易,然而通过打架斗殴却能让大人们第一时间注意到他们,并且让自己显得很有个性,这是他们所乐于看见的。

有一部分孩子的情商发展不够完善,他们在跟别人沟通互动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错误的想法,当别人都有好朋友而自己没有朋友的时候,他们就特别想要得到朋友,但由于他们无法通过语言跟对方做成好朋友,那么就只能通过肢体来引起对方注意,而一些推推搡搡可能会引起另一个孩子的反感,从而产生打架斗殴的后果。



其实对于这样的孩子,最好的办法是是给他们灌输更加正确的三观,让他们明白怎样做是好的,怎样做是不对的,同时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其实是言传身教,满口大道理没什么用,生活中你是怎样做的孩子就更可能会怎样学。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

关注小明的两个原创头条号。《赵小明心理团队 》与《心伙伴》~被头条网评为2017年度最火的心理类专栏。

赵小明 央视财经频道特约心理专家


心伙伴


小孩喜欢动手打人这是一个很不好的习惯,长期以往长大后很管教。以前看过一个案例,7岁的小孩,只要妈妈做得让他不满意,就敢用手掐妈妈脖子,当时我都震惊了。作为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及时制止。当孩子打人时,父母应该立即制止。小孩第一个叛逆期在两岁左右,这时候孩子理解能力有限,因此父母应该很直白明确的跟孩子说:我不喜欢你这样的行为,这样的行为是错的。

第二:做好榜样。父母不要在孩子面前打骂,小孩是一张白纸很容易模仿周围人的行为,要教好孩子首先要做好榜样。营造和谐健康的成长环境。

第三:感同身受,举个例子:孩子抢走别的小孩玩具,这时父母除了拿回玩具还给对方,还可以试试把玩具从孩子手中抢走,让孩子感觉下被抢东西的滋味,问他东西被抢是什么就感觉。再告诉孩子这样的做法是错的,这样做只会成为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

每个孩子都是小天使,我希望在孩子表现出最初的暴力时就要好好指导,这对他们以后的人生收益无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