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2012年8月,首届宁波海上丝路音乐节在钱湖天地开演。当时已经51岁的崔健站在舞台中间大喊:“我干摇滚20多年,第一次来宁波。从此摇滚乐就在宁波生根发芽了。”

但老崔这回说错了

01.

1986年5月,崔健在北京工体演唱的那首《一无所有》拉开了中国摇滚的大幕。仅仅一个月后,一支叫做风乐(1986-不详)的神秘乐队就在宁波悄悄地成立了。顶着“文化沙漠”这顶帽子忍辱负重多年的宁波,终于在摇滚乐的起源上意外地扬眉吐气了一回。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图片来自中国摇滚数据库,由日本人香取义人创建


这支乐队如今在互联网上的痕迹仅有语焉不详的寥寥数字,没有作品、没有演出,甚至已经没人知道他们。也许这几位老哥现在都是只关心房价和股市的中年人,但我相信33年前意气风发的他们确实把摇滚乐的种子留在了宁波的土地上

但上世纪80年代的少年心气并没能持续和传承,在经历了超前的开头后,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宁波都没能出现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成熟乐队,人们的精神生活平淡又安全。

时间推进到上世纪90年代,经济上高歌猛进的宁波把大型商场开遍了奉化江的两头,中山路“浙东第一街”已经成型。宁波人除了粮食和蔬菜之外也要开始关心家用电器和交通工具,日子在晋级副省级市的喜悦与珠宝行大劫案的恐慌中稳步前进。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1992年的三江口 图片来自宁波档案馆 摄影:余德富


在音乐领域,那时的宁波可不是潘玮柏嘴里的“party电子乐疯狂玩整夜”。90年代是属于中国摇滚的年代。当时宁波广播电台有一档名叫《新音乐教室》的节目,很多人就是在这里第一次听到唐朝、黑豹的歌,完成了摇滚启蒙。堪称宁波的海盗电台。

《音像世界》、《通俗歌曲》、《音乐生活报》和后来的《我爱摇滚乐》这些摇滚青年圣经都能在当时东门口的邮电局和报刊亭买到,往往一到货就被抢购一空。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摇滚青年第一厕所读物《我爱摇滚乐》 图片来自网络


有了这些资讯,一张喜欢的乐队的专辑卡带就成了摇滚青年们的刚需。在宁波,除了正经音像店之外,每逢带三和八的日子,三市都会有集市。那里的地摊上也是淘专辑的好地方。节衣缩食一礼拜就为了买张《黑梦》、求了表哥半个月就为借张Beyond卡带的日子相信那个年代过来的滚青们都还记得。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除了这些国内乐队的卡带之外,打口带也是一个真正摇滚青年的勋章。所谓打口带就是被当作塑料废品卖到中国来的欧美滞销卡带。可别小看这些塑料废品,当时许多人第一次接触Nirvana、Metallica、Guns n' Roses这些乐队的歌就是通过不知哪个地摊淘来的打口带。因此我私下里喜欢管这三支乐队叫“打口带三巨头”。

当时想在宁波淘打口带,最好的去处就是开明街夜市。除此之外部分音像店也会有卖。买这个东西全凭运气,就像是一盒口味随机的糖果,很多时候你并不知道买到的是谁的专辑,合不合你的胃口很难说。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Nirvana不插电打口带 图片来自网络


可就是这些文笔稀烂的杂志和不起眼的磁带,却撑起了宁波滚青们全部的业余时间,让他们能把即将随着新世纪一同袭来的成人世界糟心事暂时忘却,做一个对生活不主动也不负责的人生渣男(女)。

到了90年代中期,这些不安定的年轻人终于到了20啷当岁的年纪。打小的耳濡目染加上青春期性冲动的火上浇油,沉寂多年的宁波摇滚乐终于预备好了新鲜血液,就等这临门的最后一脚了。

02.

我上大学时搞乐队很容易,回家厚着脸皮问妈妈要点钱,买把吉他就成了。但倒退十来年,想在宁波搞个乐队可太难了。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我的第一套设备 问家里要+问朋友借来的


买不到乐器是你要面临的第一个难题。那时宁波只有老华联商厦才有卖电吉他,但价格绝不在一个普通家庭的计划范围内。因此一到休息日,你就能看见几个年轻人站在华联商厦的乐器店橱窗前发呆。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估计和许巍《曾经的你》MV里这小伙差不多


不过咬咬牙,出去打两个月的工,自食其力买把吉他倒也算不上太难。等你通过自身的努力终于一解琴愁,准备大干一场时,问题又来了:不会弹,也没地方学。

没事,这也能克服。托人搞来了两本还没出版的《小林克己》,自己在家苦练一年多终于出山,此时的你什么双手点弦+梦剧院扫拨+用舌头弹琴都不在话下,就等几个志同道合的小伙儿和你一起搞个史上最牛逼的摇滚乐队了。这时候你又傻了:找不到人,也没处去认识。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这时候一个能买琴、能排练、能学琴、能认识人的场所就显得非常必要了。唯一满足这几点的场所就只有琴行。带着这样的使命,摇音琴行在城隍庙诞生了,总算解了一众预备乐手的燃眉之急。

万事俱备,宁波的乐队终于像雨后墙角的蘑菇一样冒了出来。

我所能查到的最早的90年代宁波乐队是一支名叫蒲公英(不详-1997.7)的乐队(我相信还有更早的),由宁波大学的学生赵宇清组建而成。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蒲公英乐队 图片来自中国摇滚数据库


赵宇清这个名字你也许不熟悉,没关系,他还有个别名叫麦田。2001年,麦田去杭州组了一支朋克乐队,名叫板砖。不过那是题外话了。

当时在宁波活跃的诸如陋室乐队(2000-2002)、紧急下潜乐队(2000-2002)、火麒麟乐队(1999-2004)等等都已成型。大大小小的演出也开始陆续出现。

随之在圈内有了名气的是第一批技术和品味都已成熟的宁波乐手:鼓手何乐波、周舟、范达,吉他手许铭、傅潜,贝斯手刘雷鸣、叶子,不少人都是至今仍活跃在宁波摇滚圈里的活化石级人物。

在千禧年之际,摇滚乐终于开始在宁波的土地上生长。


03.

一过2000年,所有东西都在提速。比天一广场拔地而起的速度还快的是已经开始走进宁波家庭的互联网。预言中的e时代如期而至,孤独的宁波亚文化群体终于有了一个互相取暖的地方。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那时宁波的乐手们交流、认识主要是通过论坛。除了吉他中国论坛这种地球人都知道的乐迷据点外,还有一些比较local的,比如早期的

东方论坛摇滚0574论坛。本地的摇滚青年们经常会在上面进行一些亲切友好的交(互)流(怼),然后在线下见面时恍然大悟:“噢!原来你就是网上那个傻逼!”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现在的东论


如果你在论坛里格外活跃或有见解,就会有乐手从不知道什么渠道搞来你的qq,邀请你组乐队了。在网络的加持下,宁波摇滚就这样继续生长壮大。那时宁波已经有

耳机乐队(2001-2005)、填马路乐队(1999-2000 后更名为泥石流乐队)这样比较成熟的、有原创作品的乐队了。

2003年,一场名叫“生如夏瓜”的演出将几乎当时所有的宁波乐队都带到了台前来,这可能是宁波第一场本地乐队的大型拼场演出,至今仍在为圈里人津津乐道。当晚的盛况我已没有资料用以还原,但从每个人提起那天的神态来看,这也许是他们记忆中最美好的一个夜晚之一。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虽然那时的乐队看起来数量繁多,但核心成员只有那么几个。整体乐队数量的增长只是将乐手用穷举法排列组合后带来的虚假繁荣。要解决这个问题,新鲜血液和固定的摇滚演出场地必不可少。

好在,新鲜血液会有的,演出场地也会有的。

2004年,一个叫吴勇的小伙儿在北京上完了大学,来宁波工作。初来乍到的他有件烦心事儿:错过了那场“生如夏瓜”的演出,不知道该怎么打入宁波的摇滚圈内部。自己在北京搞了好几年的乐队,可不能在这空有一身才华无处施展。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吴勇老师


于是他整日在家网上冲浪,终于找到了一个叫做摇滚0574的论坛。凭着一个叫“我一脚踢烂”的ID,迅速在宁波滚圈踢出了一个窟窿。没多久,鼓手范达就找到了他,邀请他加入了一个叫做SM(2004-2006)的乐队。这个SM,就是后来的宁波第一朋克乐队

包皮戒指(2006-2009年左右)的前身。宁波摇滚的新鲜血液就这么来了。

2005年,一个热爱摇滚乐和酒精的失意文艺青年阿熊正在彼时的浙东第一街——中山路上游荡,想要找个地方喝场大酒。走到鼓楼旁边时,他被一家名叫“夜色”的酒吧里传来的歌声吸引住了。

推开夜色的门,屋里尼古丁与汗液蒸腾混合而成的氤氲扑面而来,把阿熊熏得误以为闻到了自由的气息。一群不知是真醉还是假醉的年轻人赤着膊,随着舞台上传来的歌声又唱又跳。台上抱着琴唱歌的两个人,一个叫王大为,一个叫音乐小虫

受到这满屋子“充满荷尔蒙的原子弹”的感召,阿熊当年就接手了夜色的部分股份,成为了这里的老板之一,开始承接国内乐队的巡演。

到了2006年,吴勇与人合伙开了一家名叫“1982”的酒吧,选址同样在鼓楼。这个舞台后面贴着Beatles“黄色潜水艇”封面的乌托邦,在日后成为了宁波第一家真正意义上的live house。宁波摇滚的演出场地也就这样有了。


宁波摇滚往事(上篇)

1982 图片来自《宁波摇滚乐与路(一):鼓楼1982》


有了夜色与1982的坐镇,从此宁波的摇滚乐就在鼓楼扎下了根。属于宁波摇滚的最好的时代就要来了



本文创作过程中,文中提到的音乐小虫老师已经离开人世。希望仅以《宁波摇滚史》系列文章献给宁波摇滚乐最好的年代,和最好的人们。特别鸣谢阿熊老师、吴勇老师、范达老师、夏小猴老师以及其他给予本文帮助的朋友们。

《宁波摇滚乐与路》系列,宁波吃客,Edps

《呛蟹电台》,灯塔音乐,吴勇、王大为、范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