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野家園》選萃」董山昭惠廟史略


昭惠廟位於英都鎮董山村(董山是個大自然村,屬於現在的民山村及英東村),故俗稱董山宮。

董山昭惠廟歷史悠久,是一座和海上絲綢之路東端發祥地泉州港有淵源關係的古廟。

據康熙版《南安縣誌》記載,唐鹹通年間,南安九日山的延福寺因火災重建,僧人取材於樂山,遇一老叟為之引路,又夢許護送。不久,果然江水暴漲,木筏漂至金溪岸邊。因此,新建的延福寺大殿被命名為“神運殿”。寺旁則另立“樂靈祠”以奉祀託夢送木材的樂山老叟。至宋淳祐年間,樂山老叟累封通遠王,樂靈祠得皇帝賜額“昭惠廟”。

由於宋代北方戰亂不斷,陸上“絲綢之路”完全斷絕,崛起了“泉州為起點的“海上絲綢之路”。刺桐港梯航萬國,番舶雲集。每當外商船舶往返季節,泉州郡守都帶領僚屬到昭惠廟祈風,祈海神庇佑番舶一路順風。海神即通遠王。

《南安縣誌》記載,宋元豐年間,泉州太守陳偁到昭惠廟祈風,隨從巡轄官陳益“賭廟之靈,誓捨身為佐”,立化成佛。僧尼塑軀為“肉身佛”,別祠奉祀。此為九日山三十六奇之一。淳祐年間,朝廷賜額“昭惠廟”,陳益累封仁幅王,與輔國忠惠王黃志同為通遠王從神。

英都自古為南邑富庶之鄉。英溪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內河驛渡。陸地產的絲綢、糧食、花生、薪炭、茶葉等都通過英溪運輸到泉州銷售及出口海外。當時的泉郡各沿海港口、內河驛渡碼頭紛紛立廟奉祀通遠王,而英都地區則獨樹一幟,從九日山昭惠廟分靈建立以仁福王為主神的昭惠廟。淳祐年間,英都有兩處昭惠廟,一是俗稱“石狗宮”(又名“石吼宮”)的長潭昭惠廟(在今英東村長潭溪邊),一是俗稱“董山宮”的昭惠廟,原址在董林溪邊碼頭。

「《田野家園》選萃」董山昭惠廟史略

董山昭惠廟祀仁福王為主神,大王公(輔國忠惠王)、本官公為從神,合稱“三位尊神”。七百多年來,“董山宮”三易廟址,規模不斷擴大,元代以後,媽祖天后取代通遠王成為海神,各地昭惠廟相繼式微。唯獨英都的董山昭惠廟香火更加鼎盛,信眾遍及五大洲,堪稱奇蹟。現址系清乾隆間所奠,但原廟毀於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遺留部分石建築構件,1980年在原址依原式重建。2001年原地擴大規模重新鼎建。新建的昭惠廟宮牆峻偉,巍煥壯觀。時任泉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長的周焜民先生題寫廟額。

昭惠廟每年有兩次大型廟會活動。一是正月初九(即民眾俗稱“天公生”的天誕日)之夜舉行“拔拔燈”,這一古老的鬧燈遊春活動源於古代英溪內河運輸船伕的拉縴“拔船”,是我國獨特的燈會之一,2008年被國務院公佈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二是正月十一日“割香”(昭惠廟的信眾集體性迎神進香活動)。這兩大民俗活動獨具特色,遠近聞名。

英都的昭惠廟,和九日山的祈風石刻一樣,見證了700多年以前刺桐港的繁榮歲月,是研究泉州“海上絲綢之路”輝煌歷史的文物。歷年既久,彌足珍貴。

(本文載《田野家園》第093——095頁,作者:榕光,時代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黃山書社2019年10月出版。圖片選自網絡,如蒙轉載或引用務必註明作者及出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