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體》水滴是一個完美的球體嗎?內部結構是什麼樣的?

有人跟我名字一樣的嗎


題主應該沒仔細看書吧,否則不會這麼問的。

水滴,是人類給三體探測器的“暱稱”。當然,後來證明這個彷如藝術品一樣的小東西不是探測器,而是令人聞鳳喪膽的武器。水滴是不是一個完美的球體?當然不是啊,既然地球人類把它叫做水滴,說明它就是一個完美的水滴形狀啊。是水滴,不是水珠。所以,不是球體,而是“頭部渾圓,尾部很尖”的水滴形狀。

至於水滴的內部結構,書裡沒有詳細描寫。結合水滴的外表特徵、物理形狀、功能原理,人類對水滴的認識基本包括這些:

1.水滴表面光潔度極高,是一種全反射鏡面。異常光滑的水滴,在人們眼中就是一件完美的藝術品:

……它的形狀雖然簡潔,但造型精妙絕倫,曲面上的每一個點都恰到好處,使這滴水銀充滿著飄逸的動感……它給人一種感覺:即使人類藝術家把一個封閉曲面的所有可能形態平滑地全部試完,也找不出這樣一個造型。……它是比直線更直的線,是比正圓更圓的圓,是夢之海中躍出的一隻鏡面海豚,是宇宙間所有愛的結晶……

除了這段文藝描寫,書中還借丁儀的考察過程說明了那種絕對的光滑有多不尋常:

——即使放大到一千萬倍,顯微鏡下的水滴表面也沒有任何變化,始終是光滑的鏡面,而這時肉眼看上去與水滴一樣光潔的宇航服面罩,在顯微鏡下已經變得像亂石灘一樣粗糙。

——捕獲水滴的機械手每平方釐米二百公斤的強大抓力,沒有在水滴表面留下任何劃痕。

——丁儀用地質錘用力砸水滴,也沒有留下任何痕跡。

光滑的水滴幾乎能夠百分之百地反射包括可見光在內的高頻電磁波。因為觀察不到任何吸收,人們認為水滴不具備探測能力,這也是人們錯誤以為水滴無害的原因之一。

2.絕對光滑的水滴讓人想起中子星材料,因為只有像中子星那樣,所有原子緊密排列的情況下,才可能有這樣的絕對光滑。但是中子星密度極大,是水的1014倍,而水滴的體積和質量都很正常,有如一輛普通卡車,長度3.5米,質量不足10噸,很顯然密度也是正常的。

所以,水滴是由普通金屬而不是密度極大的中子星材料製成。

後來,“藍色空間”號的人利用四維碎片打開水滴,破壞其內部結構。“死了”以後的水滴,表面不再是絕對光滑的鏡面,而是呈現晦暗的黃銅色,看上去好像鏽跡斑斑。這也可以說明,水滴就是由普通金屬材料做成的。

3.水滴表面溫度很低,接近絕對零度。這一點,也讓人想起中子星。因為接近絕對零度,說明分子都停止了振動。

水滴雖然不是中子星材料製成,但是水滴表面的分子也停止了振動,猶如所有原子緊密排列的中子星那樣。

4.除了不是中子星材料製成卻擁有難以解釋的光滑低溫表面外,水滴的功能也很強大:

——水滴表面不僅絕對光滑,而且是全封閉的,沒有任何缺口。人們看不到水滴的發動機噴口,但水滴確實有發動機,能夠發光或不發光地行進。

——雖然表面接近絕對零度,但是有需要的時候,水滴發出的光卻伴隨著堪比太陽核心的超高溫。

——水滴可以高速運動,殲滅人類太空艦隊時,水滴的速度曾經高達宇宙第三速度的十倍以上,也就是每秒前進170公里左右。而且,在這樣的高速運動中,水滴還可以進行匪夷所思的銳角轉向,並且保持轉向過程中的不減速。

——水滴擁有人工智能般的表現。在殲滅人類太空艦隊時,水滴彷彿有意識地選擇數學上最節省的郵差路徑;穿透每一艘戰艦時也是直接擊穿艦上的聚變燃料倉,引發核聚變反應,乾脆利落又殺傷力巨大;後期人類反應過來,戰艦隊形發生變化,一些戰艦自行向各個方向逃逸時,水滴又能迅速改變路徑,逐個把這些逃逸的戰艦趕回或消滅。“水滴不時地在艦群邊緣的不同位置進行這樣的攔阻攻擊,就像一隻迅猛的牧羊犬奔跑著維持羊群的形狀。”

這些表現都說明,藝術品一般沒有瑕疵的全封閉表面下,水滴內部一定有精密的智能控制或接收系統。

4.水滴之所以強大,因為它利用的是強相互作用力,自然界四種基本力中強度最大的一種,強度大概是電磁力的100倍。

強相互作用力的力程很短,本來只能侷限在原子核內部。但是三體人掌握了把這種力釋放到更大尺度的技術,用強力代替了本來在原子間和分子間起主要作用的電磁力。水滴內部裝置會產生一種力場,工作時,這種力場能讓強相互作用力溢出,取代粒子間的電磁力。在這種情況下,水滴表面的分子被強力“釘死”在固定位置,效果就是停止振動,產生絕對零度的低溫。同時,水滴表面會變得極其堅硬,比太陽系中最堅固的物質還要高百倍,它可以像子彈穿透奶酪那樣穿過地球,表面卻不受絲毫損傷。

自然界中,只有全靠緊密排列的原子核組成的中子星才有這種力量。水滴不是中子星材料製造而成,密度一般,卻能產生如同中子星一般的特性,原因就在於三體人可以利用強相互作用力,控制水滴表面的分子停止振動。做到這一點的難度,用書中的話說,“不比用一套連桿把太陽和八大行星固定成一套靜止的桁架容易多少”。

一旦水滴的力場控制消失,就像“藍色空間”號做的那樣,把水滴內部裝置的開關關掉,這種強相互作用力材料就會變回一塊普通金屬。

參見之前的相關問答:

《中的水滴是到底用了什麼科學原理呢?為什麼可以摧毀上千艘飛船?》

以上是頭條號“海闊天空詩酒花”的回答。歡迎在今日頭條APP關注“海闊天空詩酒花”,圖文、問答、視頻,海闊天空隨便聊。


海闊天空詩酒花


水滴是劉慈欣科幻小說《三體》中提到的三體人制造的由強相互作用力材料(SIM)所製成的宇宙探測器,因為其形狀與水滴相似所以被人類稱之為水滴,會反射幾乎全部的電磁波,表面絕對光滑,溫度處於絕對零度,全部由被強互作用力緊密鎖死的質子與中子構成,無堅不摧。

在末日之戰中,僅一個水滴就摧毀了人類太空武裝力量1998艘戰艦,並且封鎖了太陽的電波放大功能。

水滴的強互作用力外殼由水滴內部的發生器控制,由一層只有一個原子厚的強相互作用力材料組成,所以水滴的質量只有差不多一輛卡車一樣重,而不是和小型中子星一樣。在“藍色空間”號摧毀了水滴的內部發生器後,帶正電的原子核迅速離散,原子恢復正常運動,變成和原來水滴等重的類金屬合金(或類金屬合金的化合物)。

我們再來了解一個概念,光為何越遠越弱?

概念上說:就是光遠了,就分散了,就弱了。

而且,這個強弱還是可以很容易計算的。學過高斯定律、安培定律、引力公式的人就很容易理解這個概念。假設一個光源發出的總能量為 S ,那麼怎麼表達在 r 米之外的光的強度呢,這很容易,只需在每個 r 距離的地方畫一個點,(連起來就是一個球體)。每點距離一樣,所受的光也是一樣的,所以以總能量,應該平均分配到每一個點,每點所收到的光就等於總能量除於這個面積。

球體面積: 4πr^2 總能量: S 光在一點強度: I

光I在r距離強度: I = S/(4πr^2)

可見,r距離越大,S越小。也就是,光越遠,光越分散,強度越弱。

這就是天文學中測量距離的標準燭光法。

由以上2個概念(注意兩個概念中黑色加粗部分),我們有沒有得到一些思路?

我們知道,在射擊比賽中,射擊手微弱的偏差會造成遠處靶上巨大的偏移,這個偏移與靶的距離成正比,試想一下,我們假如這個距離是137億光年?我們向周圍射擊,以保證這個137億光年半徑的球面均勻佈滿彈孔,那射擊源的表面需要絕對的緻密光滑,猶如“水滴”的強力表面。

現在,我們把這個射擊源換成光源,光源發出的光,將會均勻分佈在半徑137億年的的球面上(不考慮能否觀測到如此微弱的光)。

那是不是就是說明,每個我們日常見到光源都是表面絕對光滑的“水滴”?


紅英影視


水滴結構肯定是強相互作用力結合而成的,強相互作用力是作用於強子之間的力,是所知的四種宇宙間基本作用力中最強的,也是作用距離第二短的(大約在 10^(-15)~10^(-10) m 範圍內)。最早研究的強相互作用是核子(質子或中子)之間的核力,它是使核子結合成原子核的作用。自1947年發現與核子作用的π介子以後,實驗陸續發現了幾百種有強相互作用的粒子,這些粒子統稱為強子。

水滴的密度一定特別大,相當於一顆中子星的密度,甚至還要強於塔它,介於中子星和黑洞之間。因為它的結構排比特別緊密,所以以至於人類無限放大去觀察,還是完美的水滴,這就是因為宇宙最基本單位的不可區分性,這是宇宙中最強的密度,三體文明一定掌握了強相互作用力,並用它製造武器。






星弦科學


不是。

應該是類似於下圖這種。

如果是圓球體那麼應該叫做水珠而不是水滴了。

以上。


閱讀修身


不是球體是一滴水的形狀,它是一個強力作用探測器,密度堪比中子星,人類用放大一萬倍的放大鏡都看不到它的原子結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