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云溪评价张春华:他的“转身大削头”,快如闪电,武丑大师

张春华是著名京剧武丑叶盛章的入室弟子、得意传人。他在舞台上的神情、风度、白口、身段以及演出的剧目, 都是踩着他老师的脚印往前走的。但由于解放后改编和新创作的剧目大量增加, 他所扮演的多是新型角色, 因而他的艺术有了较大的改变。

按照传统标准, 一个好的京剧演员应该是唱做念打皆能, 文武昆乱不挡。一般武丑可以做到念打俱佳, 但要在激烈的武打之后很好演唱、做戏便不容易, 而张春华不仅念打俱精,唱做亦佳。他能唱〔西皮〕、〔二黄〕大板的唱段。如在现代京剧《节振国》一剧中他扮演节振国, 唱工繁重, 他不但唱得动听, 还善于运用行腔吐字表达出人物的性格和内心活动,确实是难能可贵。

张春华《小放牛》

在做戏方面, 张春华的长处是: 演人物。他从不袭用“老框框”去套演某个人物, 而是根据规定情境深入分析人物,然后再慎重选择或新创各种艺术手段去演人物, 演什么象什么。

例如, 《小放牛》原不过是一出载歌载舞的小戏, 可张春华把它演成了一出充满活力和光彩的、富有特殊艺术魅力的好戏。

张云溪评价张春华:他的“转身大削头”,快如闪电,武丑大师

他把牧童变丑扮为俊扮: 一双极为灵活有神的眼睛, 头戴“孩发”、草帽圈, 身穿彩色衫裤, 外披蓑衣, 左手短笛, 右手穗鞭。出场时, 在欢快的音乐伴奏声中, 满脸喜悦、稚气, 动作活泼优美, 快步冲上舞台; 接着一段“数板”, 放牛出栏后, 便是单人一段载歌载舞的出色表演。

这段表演, 把原有的一般身段动作, 精雕细刻地变为少年牧童特有的活泼、优美的身段动作, 各种造型无不明快、舒展、新颖而饶有风趣。

张云溪评价张春华:他的“转身大削头”,快如闪电,武丑大师

张春华《盗甲》

在《三盗令》一剧中, 他扮演梁山好汉“一枝花”蔡庆,在“诈监”那场戏里, 蔡庆假扮金朝大员手下差官, 张春华一反蔡庆前几场原有的勃勃英姿, 装出一副盛气凌人的征服者模样。跌宕多变的情节, 人物外形的骄态和内心担惊的相互矛盾, 演员火候稍差, 人物便演不出来。

而张春华却浑身是戏,把人物演得活灵活现。如蔡庆当着敌人王良的面发号施令, 要提关胜出监, 在众目睽睽之下亮出大令来时, 这个不可一世的“金朝差官”顿时变得呆若木鸡了——原来蔡庆误把通行小令当作提人大令盗来使用, 露了馅。

张春华这时脸上肌肉乱颤, 两眼滴溜溜地乱转, 接着眉头一皱,计上心头, 讲出一套瞎话, 开始还拿腔做势慢说慢讲, 继之滔滔不绝越说越快。由于在敌人面前把瞎话当真话讲, 要随时察颜观色看对方的反映, 他便时而手舞足蹈大声高谈, 时而郑重其事靠近低语, 时而抬出大员身份威吓对方, 时而拍肩嬉笑如待知友, 既使王良堕入五里雾中, 又使蔡庆尴尬忐忑的内心活动得以体现出来。

这种舞台上的“两面戏”最不好演,而演好了又最能抓人。张春华不负众望, 把仅在《大名府》一剧中露过面的一个无关紧要的角色——蔡庆, 在《三盗令》里给演活了, 创造了使人信服的艺术形象。

张春华《秋江》

他在《秋江》一剧中扮演老艄翁, 维妙维肖, 十分细腻。例如: 陈妙常上船以后, 急于追上潘郎, 愿请老艄翁吃酒饭。老艄翁说:“我送你下临安, 只收银三钱; 不吃你的酒和饭, 说罢了就开船。”张春华说这几句话时,先是拔腿满脚落地在岸上走, 上了跳板便欠起脚跟用脚掌走, 上船后船头一沉, “水声”效果一响, 身形便随着起伏摇晃; 演陈妙常的也配合表演这一起伏摇晃的动作。我记得他在巴黎上演《秋江》时, 每演到这里, 观众就沸腾起来, 掌声、笑声满场爆发, 久久不息。

张云溪评价张春华:他的“转身大削头”,快如闪电,武丑大师

张春华的念白, 尤其是京白, 口齿清楚,脆亮流畅, 铿锵有力, 不借助扩音器材同样也能把每个字送入最后一排听众的耳内, 特别是他能念出具体人物的语气和感情来。

张春华的武打急如暴风骤雨, 这是早已驰名的。难得的是他在稳、准、狠、快、美这几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如他那个“转身大削头”, 单刀象闪电一般紧贴对手的后脑壳连削带剁地过去, 令人惊心动魄, 抚掌叫绝! 而倘若不准, 对手就得负伤; 不狠, 显不出人物的战斗激情; 不稳, 就会手忙脚乱; 不美, 也就失去了艺术的魅力。

张云溪评价张春华:他的“转身大削头”,快如闪电,武丑大师

所以他无须待到武打收尾亮相, 而在武打开始这惊心动魄的一刀, 就已取得突出的艺术效果了。他使用单刀, 工夫过硬; 使用双刀、宝剑、峨嵋刺和各种长短软硬的家伙都过硬。他也是能让“把子说话”的一个演员。

张云溪评价张春华:他的“转身大削头”,快如闪电,武丑大师

在跟斗和技巧方面, 单就“前后铁门槛”、“走矮子”这两项而言, 也是出类拔萃的。难得的是他表演武打和高难度的技巧时, 总是不忘自己所扮演的剧中人物。

他的昆曲剧目《时迁盗甲》得自叶派真传,演得也相当精采。但他并不以此满足, 仍然精益求精、不厌其烦地反复加工提高, 台词、身段都做了较大的合理化的变动。他的猴戏《火焰山》、《水帘洞》等, 不仅是老戏新排, 还吸收了郑法祥一派猴戏的精华为己所用, 使之具有自己的特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