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望云:在中国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平民画家

赵望云:在中国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平民画家

赵望云, 现代中国画家。1906年 9月30 日生于河北省束鹿县,1977年3月9日卒于陕西省西安市。小学毕业后,入皮行做学徒。1925年到北京,肄业于京华美术专科学校和国立艺术专 科学校国画选科。并与李苦禅等人组织吼虹艺术社,出版画刊,倡导革新中国画。同年在中山公园展出了采用中国画的笔墨形式直接描绘劳苦 民众苦难生活的《贫与病》、《拓荒者》、《疲劳》、《厂笛》、《奉福梦》等作品。

赵望云:在中国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平民画家

赵望云青年时代受“五·四”新文化思潮影响,决意摒弃以模古为尚的中国画旧传统,以传统艺术触及社会现实和人生。从此他专以中国农民的现实生活为题材,用自学自创的一种朴素笔调进行创作。

1933年,赵望云应聘为天津《大公报》特约旅行写生记者,深入冀南10余县作农村生活写生,作品在《大公报》专栏连载。

赵望云:在中国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平民画家

1934~1936年,又沿长城日军占领区至塞外、鲁西泛区、泰山、-和陇海、津浦铁路沿线进行农村生活写生。所作写生画以全新的题材和风格,真实地反映了抗日战争 前夕中国农村的民生苦难,其思想主题与国家民族的命运息息相关,因此当作品刊载之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从此赵望云以平民画家闻名。

赵望云也因此受到了当时隐居泰山的爱国将军冯玉祥的特别赞赏,遂招其上山,并为其画稿一一配诗,出版了诗画合集《赵望云农村写生集》和《赵 望云塞上写生集》。又合作了取材于泰山地区农民生活的一组诗画,铭石刻于泰山,后据拓印本编印了《泰山社会写生石刻诗画集》。

赵望云:在中国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平民画家

抗日战争期间,赵望云借助冯玉祥的支持在武汉、重庆等地主编《抗战画刊》,广泛联络后方画家,以笔当 ,积极宣传鼓动抗日 。

1941年春,赵望云开始过职业画家生活。他在成都受到张大千的影响,开始系统地钻研中国画的传统技法,继而旅行西北,临 摹敦煌壁画,画风随之而变,绘画题材逐渐由农民转向西北地区的自然山川和农村风物。翌年定居西安,组织当地画家成立平明画会,创办《 雍华》杂志,开设青门美术社,举办各种画展,收授黄胄、方济众、徐庶之等学生,逐渐成为西北画家群的核心人物。他的政治倾向引起国民 党特务机关的怀疑,1949年春被捕入狱,关押3个月后被营救获释。

赵望云:在中国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平民画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他历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暨 西安分会主席、西北文化部文物处处长、陕西省文化局副局长等职,主持筹建了西北历史博物馆(今陕西省博物馆)。

1956年赵 望云赴埃及写生。晚年坚持以西北为生活基地,中国画技巧日趋成熟,与西安的其他中国画家合作,经过艰苦的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时代特 色和西北地方特色的长安画派。

赵望云:在中国画发展史上占有一席之地的平民画家

西安市徳风堂画廊以“传承弘扬、诚信求真”为宗旨。长期购、销近现代书画名家作品。当代名家、名人字画订制(带视频或作者本人与作品的合影),帮您免费鉴定字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