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卞永祖:讀懂中國經濟保衛戰中的制度力量

本文大概1500字,讀完共需

2分鐘

作者卞永祖系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產業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本文刊於3月11日《北京日報》。

97.08%,這是2月20日中國製造業500強企業復工復產率;91.7%,這是2月26日國資委監管的中央企業所屬子企業復工率;79%,這是3月4日各省份重點項目復工率……當前,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各地陸續推動企業復工復產,經濟社會發展正逐漸步入正常軌道。

「解读」卞永祖:读懂中国经济保卫战中的制度力量

本文在《北京日報》的版面截圖

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既是一場防控阻擊戰,也是一場經濟保衛戰。連日來,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各地各部門拿出一系列逆週期調節舉措對沖不利影響。財政政策方面,自3月1日至5月底,免徵湖北省境內小規模納稅人增值稅,其他地區徵收率由3%降至1%,個體工商戶按單位參保企業職工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的,參照中小微企業享受減免政策等;貨幣政策方面,下調支農、支小再貸款利率0.25個百分點至2.5%,政策性銀行增加3500億元專項信貸額度,以優惠利率向民營、中小微企業發放等。面對重新開啟的“中國工廠”,各界觀察人士紛紛表示,中國經濟有巨大的韌性和潛力,中國有能力戰勝疫情帶來的挑戰。

疫情不可避免會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沖擊,但越是在困難的時候,越要用全面、辯證、長遠的眼光看問題。全面看衝擊,要認識到經濟長期向好基本面不會改變;辯證看衝擊,要認識到化危為機可以催生新業態,有利於動能轉換;長遠看衝擊,要認識到影響只是暫時的、局部的,不會演變成趨勢性變化。作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中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涵蓋了經濟總量、市場容量、產業體系、人力資本等多個方面,這些優勢疊加發揮,讓中國經濟更具韌性和活力。14億多的人口總量,全球最大的中等收入群體,巨大的國內市場是我們抵禦衝擊的雄厚底氣。“戰疫”期間“宅經濟”“雲生活”等新業態、新模式被激發,更為經濟高質量發展開拓了新空間。事實說明,只要我們密切監測經濟運行狀況,聚焦疫情對經濟運行帶來的衝擊和影響,強化“六穩”舉措,就一定能守住經濟運行合理區間,把疫情影響降到最低。

信心比黃金更重要。“戰疫”打響以來,我們之所以能夠在短短1個多月時間扭轉疫情發展趨勢,在於全國上下萬眾一心,在於政府政策果斷有力,更在於我們社會主義制度所蘊含的強大組織能力和動員能力。在後疫情階段,充分發揮我們的制度優勢,同樣是復工復產各項工作順利完成的重要保障。其一,以人民為中心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復工復產與人民利益高度統一,急群眾之所急、急企業之所急的政策舉措,就是企業開展經營、經濟恢復正軌的堅實保障。其二,創新是我國重要發展理念和制度特色。從保障企業生產所必需的防護物資,到精簡不必要的復工復產審批流程,再到組織包車、包專列接回外地員工,這些有的放矢的創新舉措,兼顧疫情防控與復工復產,讓一系列潛在的梗阻消於無形。其三,實事求是是社會主義制度的顯著優勢。分區分級、分類施策,靶向越明晰、治理越精細,調控就越能有的放矢,儘快收到成效。

危與機相互轉化的條件,不是別的什麼,就是全面深化改革,就要在應急調節的處置過程中,靠改革的方法補短板、強弱項,把探索出的經驗上升到體制機制層面,在中長期結構性改革中堅持下去。有黨對經濟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有改革開放以來積累的雄厚物質技術基礎,有14億中國人民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一定能把疫情衝擊控制在短期,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順利實現今年的各項目標任務。

卞永祖,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產業研究部副主任、研究員。主要研究領域為國家宏觀經濟政策和資本市場。承擔多個部委的課題,參與《大金融時代》、《中國面臨十大問題》等多本著作,是中新經緯、法制網、三亞衛視等媒體特約專家,《今日中國》專欄作家。

中國人民大學重陽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陽)成立於2013年1月19日,是重陽投資董事長裘國根先生向母校捐贈並設立教育基金運營的主要資助項目。

作為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人大重陽聘請了全球數十位前政要、銀行家、知名學者為高級研究員,旨在關注現實、建言國家、服務人民。目前,人大重陽下設7個部門、運營管理4箇中心(生態金融研究中心、全球治理研究中心、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中俄人文交流研究中心)。近年來,人大重陽在金融發展、全球治理、大國關係、宏觀政策等研究領域在國內外均具有較高認可度。

人大重陽

新浪微博:@人大重陽

“在看”我嗎?

「解读」卞永祖:读懂中国经济保卫战中的制度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