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泰迦视频


《村晚》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

答: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情趣盎然的山村晚景图。

原诗如下: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第一、解题:山村傍晚的景色。

本诗题目为“村晚”,“村”指的就是“乡村、山村”,根据诗中所写“山衔落日”可以确定是“山村”,并且“落日”二字也证明这是乡村傍晚的景色。

诗人自然不是山村本地居民,可能是一位官员路过这个山村,见到山村景色如此美妙,不忍离去,所以写了一首诗来记录下来。

第二、意象选取:清新自然。

本诗所用意象:青草、池塘、远山、落日、波光、涟漪、牧童、黄牛、短笛、笛声。

通过分析意象,我们可以看出来,诗人所选取的不过是寻常乡村所具有的而在诗人笔下这些意象却又显得十分自然新鲜。

第三、意境营造:情趣盎然。

池塘的水满了,水中又长满了青草;

傍晚太阳本执意落下,而远山不舍得,非要含住它,不让它离开,在夕阳余晖的映衬下,池塘里涟漪泛起波光粼粼。

傍晚,牧童该回家了,他横骑着黄牛,手中拿着短笛,信口吹起,多么轻松自在;

所以,本诗写山村的池塘青草、远山落日、水中波光、牧童笛声都充满了情趣,让人觉得妙趣横生。

第四、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闲适随性、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憧憬。

诗人自然是被眼前景色所陶醉,然而,陶醉他的不仅是眼前的景色,而是景色背后所代表的那种生活。

由此,我们不妨推论,诗人路过山村,可能是因为仕途调任,诗人厌倦了这种宦海漂泊的生活,所以一见到眼前山村之景,心生艳羡,才不由得写了下来。

综上所述,《村晚》描绘了一幅清新自然、情趣盎然的山村晚景图,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对闲适随性、自由自在的生活的憧憬。


忘忧老师


《村晚》是宋代诗人雷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描绘的是乡村傍晚的景物以及骑牛回家的牧童。当然不只是这些细节,下面为您具体解答:

一、诗歌释义

先来看一下原诗: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先来看几个比较关键的词,理解了它们的意思,有助于把握全文:

1、陂(bēi):水岸,水边。

2、衔:口里含着。在这首诗里是形容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是被山轻轻含在了口中。

3、寒漪:带有凉意的水纹。

结合这些词义,这首诗翻译成白话文,意思就是:池塘里水草丰茂,一直延伸到水岸边上,草下的水也满满的,几乎快要流溢出来。太阳快要下山了,惨淡的影子映衬在带着寒意的水波里。牧童放牧完毕,准备回家的时候横跨在牛背上,悠然自在,而他手中拿着短笛,随意吹奏着没有腔调的曲子。

二、作品欣赏

这首《村晚》,以白描般的手法,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一幅牧童骑牛晚归图,达到“诗中有画”的境界,让人感受到了村居生活恬淡、悠然、安宁、闲适的美好。

诗前两句写背景。首句“草满池塘”是说池塘里的青草已经长满,化用了灵性派山水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之句“池塘生春草”,但以“满”字替换了“生”字,表明作者所描述的情景与谢灵运描述的节令之间的差异。“水满陂”,是说正逢多雨季节,池塘里蓄满了波纹粼粼的水。次句写远山的落日,用一个“衔”字,形象地展现出落日挂在山头将落未落的情景。随后用一个“浸”字,写落日和青山倒映在带着寒意的水波里,形成若有似无的暗淡倒影。这两句以池塘为中心,以池塘中的绿草与澄净的池水,带出青山与落日,中间以一“浸”字作维系,使池塘晚景在读者面前徐徐铺开。

在这样安静恬淡的背景中,牧牛归家的牧童登场了。只见他横跨在牛背上,悠然自得地吹奏着短笛,全然不顾有没有成腔成调。如果说前两句大体上是静态的描写,那么这两句由静转动,显得生动活泼,把牧童天真率性的一面活生生地体现了出来。

这首七言绝句描绘的画面不大,甚至可以说是截取了一个场景:将笔力集中在池塘周边,写人则聚焦在牧童身上。虽然场景不大,但却与标题“村晚”紧紧相扣,以文字营造出的独特情趣,把人引入到一幅悠然恬静的乡村生活画卷中,让人不觉心生向往。

三、写在最后

这首诗的作者是宋代诗人雷震,其生平不详,大约是宋度宗咸淳元年(1265年)的进士。从你这首诗的风格看,这首诗是作者晚年隐居在田园乡村之时触景生情,即兴创作的一首诗文。

许多写景的文章,其实从另一层意义上来说都是写情。俗话说的“情有景生,境由心生”便是这个道理。我们除了理解作者所描绘的画面,其实也应该拓展思维,想一想作者到底想表达一种怎样的志趣或是情绪。

但就这首诗而言,我认为是:表达了作者在年老之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喜爱。


顾南安


海外奢求访仙山,

可知仙境在田园。

短笛无韵腔更美,

水草夕阳品自然。



费玉山905


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主要写:池塘—落日—牧童

池塘四周长满了青草,池塘里的水几乎溢出了塘岸,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

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z金榜题名


你好,我是磊叔。

《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诗人在仲夏的黄昏,即景而作的一首山村晚景诗。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满的。火红的太阳正在落山,好像被大山吃掉一样,倒映在波光荡漾的水面上。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慢慢的朝家而去,拿着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

首先,诗的一二句,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草满池塘水满陂",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生机勃发的特点;

"山衔落日浸寒漪",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

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形象生动形象。

"横"字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表现出了牧童无忧无虑,悠闲自在的情致……

另外,诗外所描述的意境,也值得我们细细琢磨。牧童悠闲自得的状态,是否也是作者厌倦世俗,寄情山水的一种情怀的体现。

这首诗的画中之景、画外之声,都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以上,感谢。


磊叔


谢谢题主~

试作《村晚》

夕阳染霞天地红,

耕牛缓随农夫行,

百鸟归林鸡犬叫,

浓雾漫村烟直冲。



红夂阳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这首《村晚》生动地描绘了一幅“乡村牧童骑牛晚归图”。

对于从小生活在乡村的我来说,十分喜欢诗人在此诗中对乡村晚景的生动描写。和我一起来欣赏这幅美丽且趣味十足的乡村图景吧。

情景再现


《村晚》

【南宋】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你正身处一个小乡村,在你眼前的是一片池塘,绿油油的水草长满了池塘,池塘的水就快要溢出塘岸。落日西沉,红红的太阳半挂在山腰,似乎被青山给吃掉,倒映在冰凉的池水波纹中。一个放牛回家的

孩子就悠闲地横坐在牛背上拿着短笛随意地吹奏,听不出是什么曲调。

在这样美好的一幅图画中,你是否也被这宁静优美的乡村田园所吸引呢?

了解作者

对于作者,目前只能知道此诗是南宋诗人雷震所作,在史书中无法知晓他的生卒年,人生经历,但却

凭借一首《村晚》而流传千古。

我想这首诗或许是作者游览农家时所作。我们可以从此诗中深切地感受到作者对乡村晚景的喜爱与赞美,对乡村田园悠闲惬意生活的向往。

结语

《村晚》所描绘的这幅“乡村牧童骑牛晚归图”,生动活泼且富有张力。如此美好惬意的乡村晚景何尝不让我们心向往之?

注:我是木兮慕溪,图片来源于网络。以上分享为个人理解,若有错误,欢迎指正,谢谢!


木兮慕溪


诗中生动地描写了农村傍晚的景象。岸边长满青草的池塘里,池水满塘,太阳正在落山,山衔落日的景象浸在冷冷的池水波纹中。牧童放牧回家,顽皮地横坐牛背,手拿着短笛,无腔无调随意吹奏。诗人写眼前之景,构成了富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



小汤养生


《村晚》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诗中通过动静结合的方法将视线集中在池塘的牧童身上,通过对优美景色和生动活泼的牧童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于田园风光的赞美和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村晚

宋代: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简析:这首七言绝句用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描绘出了一幅幽雅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田园晚景图:池塘里长满了绿油油的青草,因为雨水较多,池塘里的水都快漫过岸边了,夕阳西下,红彤彤的太阳挂在山腰,好像被青山含在嘴里一样,池塘的水波上倒映着夕阳西下的样子。放牛归来的牧童横坐在牛背上,拿着一个短短的短笛随口吹出不成曲调的乐曲。





徐梦建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本诗中作者描绘了一幅幽静美丽、富有生活情趣的乡村晚景图。水草长满了池塘边缘,池水漫上了塘岸,太阳正要落山,山像是衔着落日似地倒映在冰凉的波光荡漾的水面上。牧童赶着牛回家,横坐在牛背,手拿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表达了作者热爱山村自然风光,对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