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晚》这首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你从中感受到了一副怎样的画卷?

开心果11906


古人以《村晚》为题入诗的不少;不知道题主问的是哪一位的哪一首?凭着记忆并且查了查,筛选出里三首,其中有两首可以细细品一品:



其一:

山下数声犬吠, 村中几处人归。 短笛醉横牛背, 斜阳正对柴扉。(村晚•明•李言恭)

其二:

深坞繁花丽, 晴田细径分。 孤舟春水路, 芳草夕阳村。 暗雀投檐静, 昏鸦集树喧。 牛羊自归8晚, 灯火掩衡门。(村晚•北宋•张耒)

其三:

草满寒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村晚•南宋•雷震)



这个三首小诗都是写“村晚”的;而且作者也都是赫赫有名的文人;李言恭是明代人士(1541—1599)字惟寅,号青莲居士,南直隶凤阳府盱眙(今属江苏)人;

张耒,为“苏门四学士”之一;(1054~1114年),字文潜,号柯山,人称宛丘先生、张右史。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年),殁于政和四年(1114年),享年六十一岁。

雷震,南宋诗人;生卒年月不详。



这三首诗都是围绕乡村傍晚时分的景色展开,自然离不开乡土气息——夕阳、牧童、犬吠、池塘、水田、鸟雀投林。

比较而言,其中雷震的《村晚》似乎更胜一筹;充满了情趣和生活气息——

这俨然是一幅《村晚》的水墨画也:画中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一枚好像被山咬住的夕阳;还有一个横坐在牛背时的牧童;

想着马上就要回家了,牧童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着调”的曲子——

回归自然,回归乡土质朴的生活,似乎是古代文人在晚年的共同夙愿;其实现在生活在高楼林立城市当中的我们又何尝不去向往那些“质本洁来还洁去”的田园生活呢?


闲看秋风999


《村晚》这首诗描写了池塘、青草、远山、落日和骑牛的牧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山村牧童晚归图。现在和大家分享我的理解:

1、原诗与作者

《村晚》原诗如下: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末年的雷震,关于这个人,我们所知不多,历史上留下来的资料有限,关于他是哪里人都有没有定论,但这不妨碍这是一首好诗。这首诗语言质朴,画面感强,易于理解,入选了小学语文课本,有可能是作者晚年隐居山村时所作。

接下来我们精读这首诗。

2、前两句

这两句描写了青草、池塘、远山和落日,是春天里山村傍晚景色。“陂”字本意指山坡,在这里的意思是池塘。“草满池塘”出自南北朝诗人谢灵运的《登池上楼》中的名句“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草满池塘”就是春天来了,池塘周围长满了青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就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水满陂”是指春水蓄满了池塘。秋天冬天是枯水期,水位下降,池塘里的水就少,苏东坡有一首《南乡子》词写深秋的景象:“霜降水痕收,浅碧鳞鳞露远洲”,就是这样的。春天来了,冰雪融化,还有“润如酥”的春雨,池塘里就会蓄满春水。作者连用两个“满”字,表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春天。

傍晚时分,太阳要落山了,远山含着落日倒映在池塘里,春水闪动着涟漪。一个“寒”字透露出当时的天气还不是特别温暖。这两句描绘了一个春天、山村、傍晚的背景,下面该主人公出场了。

3、后两句

这两句是说,天晚了,放牛的牧童也回来了。他横在牛背上,手中的短笛有一下没一下的的吹着,也不成腔调。作者用了两点腔调牧童的悠然自在,一是“横牛背”,一是“信口吹”。“横”不是骑,可能是躺在了牛背上,真是自在啊!您可以看下面这张广西农村的照片,就能理解了。“横”这样用不是雷震独创,唐朝诗人韦应物《滁州西涧》中就有“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信口吹”,想怎么吹就怎么吹,对孩子来说,那是发自内心的悠然。

横牛背

总之,《村晚》这首诗通过青草、池塘、远山、落日和牧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山村牧童晚归图,“诗中有画”非王维所独有。宋人善于把生活的点滴写尽诗里,也善于用典,所以宋诗美在世俗,也美在文化

关注梅鹤读书,欢迎点赞、留言,一起读出不一样的精彩!


梅鹤读书


品读宋代雷震的《春晚》,仿佛把我们带入了悠然的乡村,并一同去赏识美丽的晚景,闭目遐想是怎样的闲适,舒心,惬意。

草满池塘水满坡,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一个小山村,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池水贮得满满,太阳正要落山,红的火球好像被青山咬住一样,倒映在冰凉泛着涟漪的池水中,想必此时此景誉有盛名人间天堂的苏杭也逊色几分,自愧不如吧!诗人把景物的描写集中在小草,池塘,碧水红,日上,交相辉映,美轮美奂。在这美好的景色中人物出场,徐徐走出放牧的孩子,人物的描写集中在牧童上:横坐牛背,短笛无腔,牧童自由,欢快,妙趣横生,跃然纸上。

荡开一笔,诗人巧思酌词也是一奇:满、衔、浸,足见用词之精巧。满,道出了时逢降雨季节;衔,形象地展现落日挂在山头;浸,写落日青山倒映水中之景,为此无不惊叹而折服的同时联想到杜甫及他的《月》在酌词上可有一比。

四更山吐月,残夜水明楼。

尘匣元开镜,风帘自上钩。

兔应疑鹤发,蟾亦恋貂裘。

斟酌姮娥寡,天寒耐九秋。

其诗意境之深远且不论,独到的构思之绝,乃一吐字被大文豪苏轼誉为绝唱。就个人理解

一绝:是月亮之吐,亮了水楼

二绝:却说水明楼

三绝:月亮一吐,乾坤之一开

四绝:四更月亮一吐表明时间,农历每月二十六、七为下弦月像似窗上挂了一个风钩。

实际上这首诗勾画的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场景,诗人即兴之作。一个夜深的晚上,诗人与老妻幼子一家人,吃不饱睡不暖,自己在床上辗转反侧,不知是睡还是醒,直到四更时分,一阵冷风吹来,冻醒了诗人,好在不久月亮升起来了,也生出了一幅人与天合的图景,天地由暗转明,万籁俱寂,人独憔悴。


刘老师96283


雷震一一村晚。

草满池塘水满陂,三衔落日浸寒衣。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往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有生活情趣的农时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陈年往事1222


这是一首描写农村晚景的诗:形象描绘了一幅有着四周长满青草的池塘、似被山咬住的红红落日以及放牛回家的孩子横坐在牛背,用短笛随便地吹奏着不成调的曲子。诗人即景而写,构成了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抒发了诗人对乡村晚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一、二两句写山村晚景。诗人把池塘、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描绘了一幅非常幽雅美丽的图画,为后两句写牧童出场布置了背景。

两个“满”字,写出仲夏时令的景物特点,写出了绿草碧水满眼皆是,处处生机勃勃的景象;一个“衔”,写日落西山,拟人味很浓;一个“浸”,写山和落日倒映在水中的情景,生动形象。这些景物,色彩和谐,基调清新,有了这样的环境,那牧童自然就是悠哉优哉、其乐融融的了。

后两句表现了乡野黄昏晚景的可爱,村童牛背吹笛,悠然自得,纯朴无邪而快乐。诗人带着一种欣赏的目光去看牧童、写村晚。描绘的确实是一幅悠然超凡、世外桃源般的画面,而画中之景、画外之声,又给人一种恬静悠远的美好感觉。



人生如戲888


四周长满水草的池塘里,水几乎溢出了塘岸。远处的青山上,红彤彤太阳将一切染的通红,池塘的水面闪动着粼粼的波光。

小小的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走在回家的路上;手里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不成调的曲子。

这首诗描写了池塘,水草,远山,夕阳,牧童,老牛,笛声,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农村晚景图跃然纸上,仿佛看见了我记忆中恬静的乡村景象。


诗词新说


村晚 (南宋 雷震)

“草满池塘水满陂,

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

短笛无腔信口吹。”

青草长满了小池塘,清澈的湖水满满当当的,好像要漫出来了。

第一句和赵师秀的“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相似之处。

正是黄昏时分,一轮红日将要西沉。

远处的青山像衔着落日一般,倒映在波光粼粼的水中。

一阵风拂过,水面荡着一圈圈细碎的涟漪。

大约是初秋了吧,暑气渐消,晚风凉爽。

所以诗中用了一个词“寒漪”,清凉的湖水,清凉的涟漪。

诗经有“日之夕矣,牛羊下来”。

太阳落山,百鸟投林,牛羊也纷纷走下山坡归栏了。

这时候,一个放牛的孩子横坐在牛背上,正走在回家的路上。

他拿着短笛,也不讲究什么曲调,信口胡乱地吹着。

古时候,文人墨客认为“牧童”活泼可爱,尽显田园之美。

所以杜牧有:“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袁牧有: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青草池塘,苍山红日,一幅静态的画卷;

牧童老牛,短笛声声,静中有动,动与静完美结合。

黄昏时的山村如此安宁,恬静的像丰子恺的写意画,线条简单,画风淳朴,留白较多,又给人无尽的回味。


夏月朗


《 村 晚 》

池塘水满草池边,

日落山头夕阳斜。

牧童晚归骑牛背,

吹笛呼畜把家回。



圣恒标


你应该问的是雷震的村晚吧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这是一首典型的田园诗。为什么呢?因为他提到了牧童只有在乡下才会看到牧童。

这首诗感觉呢没什么新意,也是这首诗流传度度不广的一方面,另一方面这位诗人就没有什么名作,所以他的诗才会默默无名。


半世飞仙


这首诗描写了乡村傍晚的景色。我觉得这首诗写的意思非常的明了。山衔落日,池塘涨水。牧童归去,短笛无腔。这首诗里面充满了一种悠然自得的情绪。我觉得这个诗人可能是了解禅宗的意思。这个牧童的悠然自得的心情正是作者想要得到的状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