驕兵必敗 從“投鞭斷流”到“草木皆兵”的一代天王

常言道驕兵必敗,十六國時期前秦君主苻堅曾順天意,屢戰屢勝統一北方,後漸起狂妄驕傲之心,一意孤行攻晉,結果兵敗淝水,一代天王國破身亡。

驕兵必敗 從“投鞭斷流”到“草木皆兵”的一代天王

前秦天王苻堅在順利統一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後,還想要繼續進攻東晉。為此,他把文武官員召集起來,對大家說:“自從我當皇帝以來,前秦的國力日漸強大,地盤也由小轉大,在北方已沒有任何國家敢來與我抗衡。但是,南方的晉朝,還佔據著大片肥沃的土地。每想到這裡,我就吃不下飯,睡不好覺。如今我已擁有百萬大軍,可說天下無敵。我想親自率領大軍伐晉,大家以為如何?”

群臣反對苻堅攻晉的決策

大殿上沉默了好久,才有左僕射(一種高級官職)權翼起身說話:“目前晉朝有宰相謝安執政,君臣團結,上下一心,將士士氣很高,要想消滅它,恐怕還不到時機。望陛下三思。”

苻堅聽了,認為權翼是長敵人志氣,滅自己威風,緊繃著臉不高興,但嘴上仍然說:“好吧,那麼再請其他幾位大臣,談談自己的看法。”

過了一會兒,太子左衛率(護衛太子的官員)石越說:“陛下,目前,我們雖然兵多將廣,但晉軍還佔據著長江天險,對我們極為不利。咱們如果強行渡江,勢必會造成很大損失。還請三思而行!”

接連兩位大臣,都反對攻晉,使苻堅非常惱火。於是他傲慢的說:“長江有什麼了不起?憑我有百萬大軍,只要我下令讓每個士兵把鞭子投入江中,就足以截斷長江的水流!” 這是成語“投鞭斷流”的由來。

驕兵必敗 從“投鞭斷流”到“草木皆兵”的一代天王

紫色為前秦最大領土範圍(包括西域),黃色則為東晉的領土範圍

隨後苻堅氣呼呼的回到內宮,其弟弟苻融也勸說他,希望哥哥冷靜冷靜,他說:剛才大家人多嘴雜,理由可能說得不清楚,我把他們的意見理一理,主要有四條:一、天道不順,根據天象,吳越正處在有利位置。二、一個國家要敗亡,都是君主荒淫無恥,小人當道。現在南方在謝安的領導下,內部團結,蒸蒸日上。三、我們國家一直在打仗,就沒有休息過,士兵們太累了,老百姓生活太苦,總要放假休息吧。四、在淮南剛剛經歷過大敗,有心理陰影,希望能調整一段時間。

苻堅一意孤行 兵敗淝水

但苻堅仍然聽不進去,一意孤行。第二年,他終於親自率領90萬大軍,向東晉發動進攻。然而在淝水之戰中,晉軍將領謝玄趁前秦軍各路人馬分散之時,派精兵5000在洛澗對前秦軍腹背夾擊,使前秦主將梁成陣亡,步騎5萬人土崩瓦解,1.5萬多人喪生。洛澗遭遇戰的勝利,挫抑了前秦軍的兵鋒,極大地鼓舞了晉軍的士氣。苻堅站在壽陽城上,看到晉軍部陣嚴整, 又望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的草和樹木,以為也是晉兵,心中頓生懼意,對苻融說:“這明明是強敵,你怎麼說他們弱不堪擊呢?”這就是成語“草木皆兵”的由來。

驕兵必敗 從“投鞭斷流”到“草木皆兵”的一代天王

苻堅站在壽陽城上,看到晉軍部陣嚴整, 又望見淝水東面八公山上的草和樹木,以為也是晉兵。

洛澗之戰後,晉軍將領謝玄知道己方兵力較弱,利於速決而不利於持久,於是便派遣使者激將苻融說:“將軍率領軍隊深入晉地,卻沿著淝水佈陣,這是想打持久戰,不是速戰速決的方法。如果您能讓前秦兵稍稍後撤,空出一塊地方,使晉軍能夠渡過淝水,兩軍一決勝負,這不是很好嗎?”

前秦軍諸將都認為這是晉軍的詭計,勸苻堅不可上當。但是苻堅卻說:“只引兵略微後退,待他們一半渡河,一半未渡之際,再用精銳騎兵衝殺,便可以取得勝利。”於是苻融便答應了謝玄的要求,指揮秦軍後撤。

前秦軍本來就士氣低落、內部不穩、陣勢混亂、指揮不靈,這一撤更造成陣腳大亂。原來投降前秦的東晉軍將領朱序乘機在前秦軍陣後大喊:“秦軍敗了!秦軍敗了!”前秦軍聽了信以為真,遂紛紛狂跑,爭相逃命。東晉軍隊在謝玄等人指揮下,乘勢搶渡淝水,展開猛烈的攻擊。最終前秦軍全線崩潰,人馬相踏而死者,滿山遍野,活著的人聽到風聲鶴唳,以為是晉兵追來,更沒命地拔腳向北逃竄。其弟苻融也死於亂軍之中。

淝水之戰後苻堅返回長安,哭悼苻融並告罪宗廟後下令大赦,但前秦政權由此走向衰敗。淝水之戰中東晉僅以八萬軍力大勝前秦軍八十餘萬軍力,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以少勝多的戰役之一。

出自 《晉書·苻堅載記》、《晉書·謝玄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