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浚县故城(九)——逯明垒

逯明垒系东晋故城。在今鹤壁市浚县城东酸枣庙与马村间,后赵石勒大将军逯明所筑。位于古黄河东岸,与黎阳津隔河相望,为南北朝初期军事要冲。《水经注》记载:“黎阳东岸有故城,险带长河,戴延之谓之逯明垒,周二十里,言逯明,石勒十八骑中,城因名焉。”,《郡县志》载:“白马故关在卫州黎阳县东一里五步,白马津即此地,后更名黎阳津,此白马津之北岸。”又说:“黎阳津一名白马津,在白马县北三十里逯明城之西南隅。”“逯明津在逯明城下,逯明津又名白马津。”逯明垒也称逯明城,它控制着黎阳津对岸的白马津,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公元308年九月,王弥和石勒一道入侵邺城,晋守将和郁丢弃城池逃到卫国(今河北邢台一带)去。晋怀帝派豫州刺史裴宪带兵进驻白马(今河南)抵御王弥,派车骑将军王堪进驻东燕抵御石勒,派平北将军曹武进驻大阳防备西边的刘渊。冬十月,刘渊在蒲子(今山西隰县)称帝,命令石勒与刘灵和阎罴等七员大将率领三万大军入侵晋的魏郡(今河北邯郸)、汲郡(今河南卫辉)、顿丘(河南)。当时因为天下大乱,老百姓都修建堡垒自保,看到石勒大军的气势,望风投降的堡垒有五十多座。石勒把投降的首领全任命为垒主将军,然后选择垒中身强力壮的五万人作为自己军队的士兵。公元309年夏,晋幽州牧王浚派部将祁弘和鲜卑酋长段务勿尘的骑兵抵御北上的石勒,在飞龙山击败石勒,消灭了一万多人。石勒只好退守黎阳(今河南浚县)。石勒在黎阳休整一个多月后,十一月入侵信都(今河北冀州),杀了晋冀州刺史王斌。王浚便自领冀州,向朝廷告急。于是晋怀帝派大将王堪和裴宪讨伐石勒。石勒进驻黄牛垒。晋魏郡太守刘矩投降石勒,石勒派刘矩作左翼。石勒来到黎阳,裴宪逃到淮南。王堪只好退保仓垣。刘渊因功加授石勒为镇东大将军,封他为汲郡公。石勒坚持不受封号。公元310年正月,石勒和汉大将阎罴攻陷了叫者圈和苑市的两个晋兵堡垒。然后暗中从石桥渡过黄河,攻拔白马。因民众抵抗,石勒坑杀男女老幼3000多人。为了巩固白马津渡口,石勒命逯明在津边构筑城垒,这就是逯明垒。逯明垒成了扼控黄河重要渡口白马津(也称逯明津)的军事要塞。

晋永嘉三年(309年)十二月,石勒引兵由黎阳津渡河攻陷河对岸的白马,一次坑杀男女老幼3000多人。翻开后赵史,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然而,这位杀人大王竟有天助。石勒在征伐前赵刘矅时,到了白马津,一时间无法渡河,谁知冷风凛冽之中,上游下来的流冰冻结河面,石勒兵马得以踏冰过河,他喜不自禁,以为上天显灵,遂改白马津为“灵昌津”。逯明跟随石勒为建立后赵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他在黄河岸边筑垒建城,使他的名字与黄河岸的白马津渡连在一起,留在了后人的记忆里。石勒时代,战乱纷扰,垒壁盛行,这是战争中防御的需要。为了巩固白马津重要渡口,石勒命逯明在津边构筑城垒,这就是逯明垒。逯明垒成了扼控黄河重要渡口白马津(也称逯明津)的军事要塞。

唐代诗人高适在《夜别韦司士》中,生动地描述了逯明城傍白马津的自然风光:“高馆张灯酒复清,夜钟残月雁归声。只言啼鸟堪求侣,无那春风欲送行。黄河曲里沙为岸,白马津边柳向城。莫怨他乡暂离别,知君到处有逢迎。”刘禹锡也在《和滑州李尚书上巳忆江南禊事》一诗中写到:“白马津头春日迟,沙州归雁拂旌旗。柳营唯有军中戏,不似江南三月时。”

历史上的浚县故城(九)——逯明垒

石勒画像


历史上的浚县故城(九)——逯明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