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疫情下的末位淘汰和271


今天刷頭條,看到有關末位淘汰和271裁員的,先不說在這疫情期間被裁的員工有多少能根據勞動法拿到相應補償,被裁之後他們的工作好不好找,就說這個模式下裁掉的真是不能勝任工作和不認真工作的人麼,這個模式真的是個萬能的管理法寶麼?

新人入職大都經過3到6個月的適用期,證明自己能勝任這份工作,才留在公司的。工作一段時間就不認真工作了,是的,是有人時間長了,變成老油條了,可我自己上班的經驗告訴我,很多職位真的很難混水摸魚,每天要寫日報,每週有周報,如果沒工作內容,要麼是淡季,要麼是主管領導的工作不到位造成的。

我記得有個同事,做美工的,不太愛說話,工作中,總有同事找她幫忙修個人的照片或是有什麼需求不經過部門主管直接找她,她一開始接過去就給做了,有的就影響了日常工作,後來她就提出按流程來,這樣問題就來了,本來沒什麼朋友的她,一下子就把這部分同事也得罪了。在被辭退那天,她問為什麼,主管說,有的同事在釘釘上給我說 ‘我的這個活別給你’ ,就證明了你沒法勝任這份工作。我覺得她的被裁就是因為工作能力之外的一些原因,而且可能這也並不是個例。

她的性格可能在這家公司看來是有問題的,在我看來這家公司在日常管理上也一樣是有問題的。

再來說說末位淘汰,就拿我熟悉的設計崗來說,有的人是資深設計,有的是中級設計,有的是初級設計。我還記得之前有一個工作室針對業務需求對設計的安排是這樣的,設計大牛來做高端的設計,中級的做一些相對不那麼高端的需求,還有一些只需要執行類的工作,就由初級設計來完成。如果末位淘汰的話,那初級設計是不是要被裁掉,這家工作室全都需要資深設計麼,答案是否定的。對一些職位來說最好的,不一定是最合適的。

還記得上學的時候有同學分享一本書時說,中國人對待工作的態度和日本人不太一樣。好多日本人會在一個企業工作好多年,而國人會因為各種原因經常跳槽。但是這兩年看到是好多公司招聘要求35歲之下,今年春天看到了各種大小公司不是因為經營不善都在末位淘汰,或是271。當員工認認真真的工作,當HR或是主管領導找各種理由不付補償金隨便辭退一個員工,在這個求職者弱勢的時候,因為時間成本,或是擔心影響下一份工作,或是因為領導打感情牌,說一句末位淘汰或是採取271,不用承擔任何社會責任時,怎麼要求員工踏踏實實在一家公司工作。在隨著個人法律意思越來越強,這樣的公司真的能走的遠麼?狼性的公司文化真的適合所有的公司嗎?

工作不是打比賽,需要最強的那個,合適的人,做適合的工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