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三大法宝”答好“发展之问”丨苏州“三大法宝”解读(二):“闯”出来的“昆山之路”

如果说一个“抢”字拼出了“张家港精神”,那么一个“闯”字,则“拓”出来一条“昆山之路”。“艰苦创业、勇于创新、争先创优”,昆山从零起步,以“自费”创办的开发区为战略平台,以对外开放为发展主线,通过跨区域的横向经济联合和大力引进外资,不仅甩掉了苏州市辖县“小六子”的末位帽子,还连续坐稳了全国百强县第一的交椅。苏州“三大法宝”,今日解读——“闯”出来的“昆山之路”。

改革开放春风乍起,“苏南模式”异军突起,“村村点火、户户冒烟”,没有跟上“节奏”的昆山,却还守着传统农业的“半碗饭”。

痛定思痛,昆山奋起直追。他们抱定“敢吃螃蟹”的勇气,创造性以自费开发的模式在当时县城东边3.75平方公里的农田开辟出一个工业小区,“东依上海,西托三线,内联乡镇,面向全国、走向世界”,在乡镇工业的“老路”之外,趟出了一条“外向带动”的“新路”,迅速完成了“由农转工”的历史性跨越。此后,昆山抓住浦东开发开放、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等历史性机遇,引进外资、聚焦台资、切换动能,闯关夺隘,爬坡过坎,实现了投资格局“内转外”、产业布局“散转聚”、发展质态“低转高”、产业层次“大转强”的跨越,连续14年位居中国百强县之首,成为中国县域经济当仁不让的“第一样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