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識別和判斷養魚塘的魚是否生病?

眾所周知,魚兒離不開水,就像我們人類離不開陽光,離不開氧氣。如果沒有陽光和氧氣,人類就無法生存。同樣道理,而魚兒一旦離開水,也難以生存會死掉。那麼,對於養殖魚戶來說,魚兒生活在水中,看不到魚兒活動規律,怎樣去辨別和判斷魚兒生病呢?

怎樣識別和判斷養魚塘的魚是否生病?

一,飼養管理與魚類發病有哪些關係

飼養的魚,顧名思義,是人們養魚投餵魚飼餌產生,與野生魚截然不同。由於魚是在人工所控制的有限空間生存,魚病發生就與養殖技術息息相關。

主要原因是魚池多年不清理或清理魚池不徹底消毒不到位;放養魚苗必須要消毒,如果未經消毒容易帶進“地方病"或病原體;放養密度過大或者搭配比例不當,往住造成飼餌不足而產生營養不良,導致體質消瘦而發病;投餵發黴變質飼餌,容易造成腸炎病;池塘投餵未經發酵的糞肥,從而誘發水質惡化,發生鰓黴病和爛鰓病;在網捕打撈時一或轉運過程中,因操作不慎使魚體受傷而發病等等。原因是多方面的,必須要各方面考慮才行。

當發現魚池中有死魚病魚出現,要及時撈起處理,這些都是使魚易感染侵襲其他健康魚而發病。所以,飼養管理是關鍵,必須要改進養殖技術與預防魚病緊密結合,改進投餌方法,改善水體環境,使水質清澈不渾濁發臭,重點改變魚類舒適生存環境,減少魚病蔓延發生。

二,堅持預防為主

因為魚類與其它動物不一樣,它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1),它們生活在水裡,活動規律無法掌握,吃食的時候又看不到,很難發現什麼時候會生病。

(2),一旦發病,往往是慘重的。造成大面積成批爆發,根本無法隔離和治療。

(3),用藥治療時方法比較簡單,無法採用多種方法給藥

(4),當魚發病時,引起食慾減退或不食情況,根本不易察覺。當發現魚生病時,即使採取多種搶救措施效果甚微。

(5),如果全池潑灑僅能用於面積小的池塘,而對大型面積水面卻無法使用。

綜上所述,養殖戶要想減少或控制魚類病害發生,必須要做到堅持以預防為主,徹底做到無病先防的策略,發現魚病或不正常要及時早治,把魚病減少或控制在最小範圍內。

怎樣識別和判斷養魚塘的魚是否生病?

四、魚苗放養消毒

魚苗消毒是關鍵,千萬忽視不得。因為魚種消毒主要是預防魚病,從而提高魚種成活率最有效方法。經人們在長期生產實踐中總結經驗,得岀魚病相關結論:即使最健壯的魚種,也有部分帶病原體的,特別是在外面購買的魚種,有的帶有"地方病“。這就是魚病易發重要原因。

因此,對魚種消毒至關重要。在魚種分塘、換塘,還是大水放養時,都要進行魚種嚴格消毒。消毒方法可採用浸洗法。操作流程是:

把魚種集中在放好較高濃度的藥液一個較小容器內,進行短時間強迫藥浴。一般50公斤藥液可浸洗13釐米左右長的魚種4000尾,使用2~3次後立刻更新藥液。如果魚種數量多,可把魚放在捆箱裡置於魚池塘下方進行消毒,但需補加藥物或延長洗浴時間。

魚種選洗浴完後,慢慢把捆箱放開,讓魚兒自動遊進池塘裡。如果用塑料布代替捆箱,可克服在捆箱中浸浴時藥物濃度不好控制的缺點。

常用於魚體消毒藥物有:漂白粉、硫酸銅、高錳酸鉀、食鹽、敵百蟲和孔雀石綠等。

五,魚病流行季節進行全池藥物潑灑

從五月份開始,基本上是魚病最容易發生的流行季節。所以,在這關鍵季節,定期潑灑藥物,每月一次。

但要值得注意的是,在給魚池塘潑灑藥物時,要準確掌握魚池面積寬度和池塘深度,按照安全潑灑濃度範圍計算用藥量,切莫無目標亂灑一通,也不能估算和推算,特別要掌握清楚才行。

當潑灑時,要準備好注水設備,潑灑時間最好下午2~3時,從上風處開始,均勻撒播進行。用藥的時候不投餌,用藥後1~2天不拉網。特別是雨天,魚浮頭露出水面或浮頭又立刻消失時間,禁止潑灑藥物。

當發現魚露頭不願意在水中活動,而且經常游到岸邊或水草旁,身上帶有一層白沫狀,人走到它們面前置之不理,無動於衷。提住它時,無精打采,顯得非常頹廢和呆滯,用手摸身上有一種滑滑膩膩的感覺,與平時健康魚截然不同。從這些跡象表明,魚兒也開始生病,甚至造成死亡。

怎樣識別和判斷養魚塘的魚是否生病?

當遇到這種情況,必須要採取緊急措施補氧或換水,儘量把損失減到最低,不要讓病情惡化蔓延。養魚靠技術,科學養魚走致富路,創造更多經濟效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