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耍拳論》與《耍拳解》

《耍拳論》與《耍拳解》

耍拳論

文|和兆元

太極拳用功之為“耍拳”,此是吾和式太極拳獨特之處。它的取法是根據老莊自然之道,《易》學陰陽之理及以弱勝強、無為之為之論。以柔中求剛為目的,以輕靈自然為原則,以中正平圓為用功方法。此三者為和氏“耍拳”之準則。

此拳由起步學習,至精、氣、神一元化,始終要求自然、鬆柔、輕靈,像頑童玩耍那樣隨便。不要用意、使氣,更不可顯示發勁。如能由幼童般的體質。因此,按耍拳準則用功者,可獲返老還童的功效。

和氏“耍拳”之用功準則,可使任、督二脈暢通,丹田勁隨姿勢運轉而運行。所謂勁由脊發,膂力無限,是奠定內勁之基礎,惟以此準則用功始有此碩果。

耍拳解

文l和慶喜

柔中求剛,“柔”者何也?柔,鬆柔、純柔、松關節、柔經絡。初習者要明鬆柔之含義,身體須開展放大,不放大達不到柔的目的。柔中有剛,剛柔相濟,是功成後的自然表現,非勉強可為之,極柔必至極剛的自然辯證結果。若初習者即求柔中之剛,則是錯誤的。須知柔不及則剛不至也。勉強得來之剛,也不外後天之力。此“剛”不過是枯槁之脆硬,一折即斷,非真剛也。

“輕靈自然”者何?輕,極輕。極輕則極靈,用氣則滯。學者用功,身法運轉要像三尺羅衣掛在無影樹上,在空中迎風飄蕩那麼輕靈自然。此喻甚當,應切切深思。

何為“中正平圓”?即在用功時的身法要像太極圖中的子午線那樣垂直中正,上自百會,下至會陰,形成一條直線。運動時,以手平衡姿勢運轉,前後左右皆以中心線為界,步以走圓,身以行圓。總而言之,一舉一動,皆以圓為宗。此應由淺入深,不能急於求成。

何為“懂勁”?指在用功中要遵循太極拳之自然規律。一勢一勁,認真運動,到時能逐漸感覺到由丹田發出的勁。氣、力、勁本是一體的,而在拳藝的理論實踐中卻有分別之論,即氣是先天自然之氣,力是後天人為之力。後天人為之用力,常非用先天自然之氣。而太極拳在姿勢變化運轉中,則以氣與力相配合,每勢完成時要有氣沉丹田之感覺。通過姿勢轉化,由丹田發出的為勁。所謂懂勁者,即要由丹田發出轉化的勁。

何謂“周身相隨”?是在耍拳時,要以理論結合實踐。首先行動於腰,以腰帶動肢體,基礎在步,活動於襠;身體平衡運轉於手;虛領頂勁,氣沉丹田;沉肘松肩,松胯松膝。如此,即形成周身相隨運動,方可達內勁、走勁的目的。

拳諺曰:“入門引路須口授。”此言是說,理論固然可以在文字中學得,但書本畢竟不能代替實踐。理論是從實踐中來的。因此,入門學習時,老師的言傳身教尤為重要。如某些技巧要領,用筆是無法表達清楚的,文詞一大堆,也不一定能說得清楚透徹。然而在言傳身教中,結合實踐只用三言兩語即可讓人理解。古人講“真傳一句話,假傳萬卷書”。“真傳”是直接傳,以身作則。“假傳”也並非是說假話,而是盡作比喻,是間接的借指,只怕學者不明白,說過來說過去說了很多,然而還是讓人難以明白。總之,身傳口授是入門之徑。

和兆元(1810-1890),字育庵,出生於醫林世家,1825年冬,拜於趙堡鎮一代太極拳名師陳清平門下,開始習練太極拳,成為陳清萍的入室大弟子,全面繼承了師傳太極拳理法。清末著名太極拳家,中國傳統太極拳六大流派之一——和式太極拳創始人。

和慶喜(1857年~1936年),字福棠,河南溫縣趙堡鎮人,和兆元之孫,和式太極拳第三代傳人。 1928年起開山收徒,從學者如流。在短短數年內,教出了一大批如鄭伯英、鄭悟清、郭雲、郝玉朝、和學信、柴玉柱等身懷絕技的門徒。

《耍拳論》與《耍拳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