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論》(四)練拳須知拳精髓

《拳論》(四)練拳須知拳精髓

提到拳,很多人立馬會聯想到揮汗如雨的苦練、撕心裂肺的痛苦、四肢發達的身材、剛猛爆裂的動作、火冒三丈的脾氣、泰山壓頂的氣勢、出手要命的風格……總之,拳與陽剛有關。

持有此觀點的人其實並不真正懂拳,因為拳的精髓是“和”。

和者,和諧、協調、隨和、平和之意也。

中華民族和西方人的理念有著明顯的不同,我們凡事講和諧、講究陰陽平衡,只有做到了和諧、平衡,事物才能有序運轉,生命才能正常生存。

對於拳來說,“和”意味著:

1、功架要“和”。拳的功架姿勢要求做到中正安舒、和諧自然,全身要保持高度協調,避免出現聳肩揚脖、勾腰駝背、左歪右斜、緊張僵硬、死板呆滯、分散脫節等現象。

2、行拳動作要“和”。拳是周身合一的、而不是單獨某個部位的動作,所以一舉一動都要緊湊有序、自然流暢、平衡協調。要追求細膩、追求完美,細細加工、體會每一個動作、每一個環節。

只有全身形成了一體,動作達到了高度一致、協調自然,才能做到整體的“合”,才能達到發力的“整”,才能產生比較理想的速度和力量。只追求局部優勢、重視某個方面的練習都是片面的,不符合“和”的指導思想,也不會達到較高的修為層次。任何刻意模仿、誇張造型、注重節奏的做法都違背了自然之道,即便是練得再熟、看著再美觀也難以應用,也不利於身體健康。

練拳時,要時時刻刻、方方面面尋找和維持自身的平衡。身體各個部位之間,動與靜、進與退、攻與防、養與練之間,一舉一動、一呼一吸、一張一弛、上行下潛、虛虛實實都涉及到平衡。做到了平衡,才能保持身體健康;做到了平衡,才能把握住穩定性;做到了平衡,才能發揮出最大效果。在用拳時,也要力爭保持自身平衡而去破壞對方的平衡。

實戰時,也要輕鬆自然、靈活運用。要善於借勢用勢,借力打力,避免出現蓄力明顯和使用僵力現象,這也是功夫層次的標誌。

3、練拳方法要“和”。要做到遵循自然、循序漸進。

符合人體特點、符合自然規律、遵循自然之道是拳術修煉應堅持的原則。

拳術是人的拳術,是人在練、人在用、用於人,因此拳術的創編必須研究、符合而不是有悖於人體的特點。某些動物的特點可以考慮借鑑,但人的生理特徵與動物不同,一味模仿動物不是明智之舉,也難免有譁眾取寵之嫌。

練功方法貴在自然。遵循自然之道,就是應用溫和且循序漸進的練功方法使人體的某些特點向著人體原始的自然狀態恢復,向著預計的目標努力。練拳過程要做到自然,像熬製中藥一樣需要小火、溫火,心急了不行。再好的材料,需要精雕細琢才能成器;再高的悟性,也得有個過程。勾兌的酒,總比不上釀造的口味純正。功夫不能速成,速成的不是功夫。只有反覆練習,慢慢體悟,才能慢慢找到感覺,日久成自然。

開發人體潛能是練功的一個重要目的,但是開發也必須符合人體的特點、符合自然之道、符合應用的要求,不能“強人所難”,盲目的、機械式的、超負荷超限度地開發潛能,不僅對人體的健康不利,而且練出來的東西在應用時也無多大意義,精力投入與產生的效果不成比例。

只有符合人體特點、符合自然之道,才能做到練養結合、練用結合,才更具有技擊價值。很多人認為練真功夫必須要下苦功,必定會影響身體健康、影響壽命,其實這是一個誤區。符合人體特點、符合自然之道的功夫才是好功夫,修煉時並不見得要吃多少苦頭,關鍵要懂得正確的練功方法。養生、健身和技擊,三者之間相輔相成而非相互矛盾,靠犧牲健康換取的功夫違背了自然之道,也維持不了長久,不到四十就喊老的比比皆是。

練拳應以單練、靜練為主,間或體會一下發力,搞一搞對抗,這有利於查找自己的不足,糾正練功的偏差,積累一下經驗,明確自己的努力方向。連功架和要領都沒掌握好,一上來就蠻打蠻練,只能練出匹夫之勇。

功夫是修煉出來的,不是打出來的。只要功夫上了身,再練實戰就很快了,如果功夫沒練好,想靠打來提升自己的層次,那是一廂情願、白日做夢。

大家都看過《水滸傳》,論膽量、論實戰經驗,石秀和李逵都是佼佼者。相比而言,盧俊義是經商的、林沖是教頭,他們上山前都是合法良民,性格溫和,沒打過架也沒殺過人,但石秀和李逵若跟他倆交手,恐怕都堅持不了多久。

4、練拳心態要“和”。要做到心態平和、清心寡慾。

心態平和就要做到心靜。練功時心要專一,排除雜念,不要受情緒左右,不要受外界干擾。練功練的是心,重在感悟和體悟,需要細心琢磨,細心體會,邊練邊悟,邊悟邊練,切記心浮氣躁,就怕朝三暮四。不能把練拳當成一種重體力活,每天都拼命打、拼命練,雖精神可嘉但方法欠妥。

不要把名利看得過重,須知練功也是修行。天天吵吵嚷嚷,你爭我奪,患得患失,見利不想繞道走,遇事總想爭高下,這不是習武人的精神,也會讓人心情煩亂,於人於己都不利。

5、用拳也要追求“和”。要做到和氣生財、以和為貴。

練拳的目的不是惹事生非,不能恃強凌弱、好勇鬥狠。拳是一種技能,但不能當做好鬥的資本。古人造字很有講究,“武”就是止戈的意思。遇事忍三分、讓三分,沒有過不去的河,沒有跨不過的坎,須知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多個朋友多條路,多個仇人多堵牆!即使功夫再高,也需謙虛謹慎、戒驕戒躁。萬一遇到特殊情況,也要把握住分寸,能饒人處且饒人,兵法雲“不戰而屈人之兵”為上上策!更何況我們是法治社會,只要動了手,不是進醫院就是進監獄,兩敗俱傷,何苦呢?!

懂得了拳的精髓所在,練拳就不會再盲目,用拳也不會再粗魯。盲目去練,即使下了更多的功夫,遭了更多的罪,也是事倍功半、出力不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