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大家好,我是平米房產諮詢的創始人紀強,畢業於上海交通大學,是三個孩子的父親,大女兒上三年級。

我和全上海的家長一樣,非常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在儘自己所能為孩子創造優越的教育條件。

同時,我想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更多的家長,這也是我創辦學區房專家定製購房業務的初衷。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我對教育的看法是:成績=天賦 x 努力 x 教育規劃。天賦是孩子與生俱來的,努力需要靠孩子和家長共同努力,教育規劃還是要看家長的智慧。

我認為,規劃教育應該以終為始,從一開始就確立一個目標,孩子要上什麼級別的大學,是海外藤校,清北復交,還是普通985、211,亦或是普通本科。

確立目標之後,再往下倒推,找到孩子上這樣級別的大學需要上什麼樣的高中、初中、小學。通過家長的教育規劃,從小學開始步步為營、理性抉擇,可以增加孩子成才的概率。

接下來我想著重聊聊教育規劃的問題,把我自己的認知分享給大家。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01 上海K12教育路徑, 向西還是向東


上海是全國教育體制最開放的地方,上海教育資源豐富,有發達的國際和民辦教育資源,每年有相當數量的學生不參加國內的高考,申請到了海外的學校。

在目前上海的教育環境下,不同觀念的家庭對於教育可以從“西”到“東”有好多種選擇,孩子也有不同出路。對於孩子的教育規劃,宜早不宜遲。

讓我們跟隨指針來一探究竟,看看所謂“西東”到底意味著什麼。

①最西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選擇這條路線的家庭多有國際背景或外籍身份,生活在比較國際化的圈子中,生活方式較西化,喜歡說英文多過中文。

早早確定孩子將來在海外接受高等教育,以國際學校為主一路向西。

留學也越來越低齡化,很多孩子到了高中甚至初中就出國了, 很多事情需要從小學階段就要系統地做準備了。

②偏西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選擇這條路線的基本上還是中國家庭,經濟基礎較好,家庭裡的溝通以中文為主。

希望孩子有良好的中文基礎,對中國人身份有認同,但明確接受和喜歡西方式的教育精神,對公立教育及雞血教育方式有先入為主的不信任感。

一般走這類路線的家長會選擇雙語學校。很多家長的心態是,先在偏西方的環境上到初中再看後面是選擇體制內還是體制外路線。

雖然,雙語中學在中考是拼不過其他民辦初中的,但人一旦不處在一個集體雞血的環境裡,焦慮感就會少一點,且之後走國際路線也方便很多。

③偏東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選擇這條路徑的家長基本上認可中式教育,競爭心理較強,不接受刻板公立教育,喜歡“加強版”的中式教育,小學、初中喜歡上民辦學校

很多家庭從小學低年級起就開始“雞血”起來,去讀“XW班”,爭取民辦初中名校。這些民辦初中都能有更大的幾率讀“四大名校、八大金剛”等重點高中。

④最東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選擇這條路的家長基本上對西方教育和民辦教育沒有什麼想法和興趣,百分之百走公立路線。

這也包括一批對孩子教育無為而治的家長,不過多爭取,直接讀對口小學和中學,一路公辦,完全以本土高校為目標。

這種最傳統公立教育路徑,10多年前也是絕大多數上海人唯一的路徑,目前仍是絕大部分人的選擇, 我們稱之為最東模式。

你們在給孩子做教育規劃時,會選擇哪種模式呢?

我們把教育的各個階段:幼兒園、小學、初中、高中和大學放進這幾條路線,再結合各個節點的選擇可能性,便可以得出如下的上海教育規劃路徑全景圖。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目前上海國際和雙語學校大約28所,吸納學生4500人, 占上海學齡兒童比例的2%左右 。

雖然最西和偏西路徑在經濟條件良好的家庭受到追捧,但依然是比較小眾的選擇, 如果以海外著名大學為目的,這條路競爭也非常激烈,需要良好規劃和充裕資金支持。

對於絕大多數家長來說,體制內的教育路徑依然是絕對主流。

很多家長,自己做規劃的時候,只盯著幼升小,如何進入最牛的小學,殊不知一起步就可能踩坑了。

如果沒有全局思路,只顧眼前,在錯誤的道路上走到中考、高考,到那個時候,必定悔不當初。

如何避免類似的錯誤呢?讓我們來看一下體制內上海K12教育現狀,畢竟知己知彼,才能運籌帷幄。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02 體制內上海K12教育現狀


<1> 優質教育資源稀缺,競爭激烈

很多人以為上海的孩子讀書要比其他省份輕鬆,競爭壓力小,考取名牌大學不是什麼難事。

其實並不是這樣!

按現在的趨勢發展,復旦交大畢業的父母,培養出一個本地211的孩子,已經是萬幸了!

首先,上海中考的篩選比高考更殘酷。

據數據統計,有近一半人上不了普通全日制高中,只能去職校、技校,也就是所謂的三校生。而參加高考的上海考生,本科率在70%以上。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其次,雖然上海本科率達到了70%,但進入985及頂級名校概率依然很低。

2019年,大概有6%參加高考的上海考生錄取了985院校,而清北復交頂級名校錄取率不足3%。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而且許多本地名校對上海生源呈現縮招的趨勢,目前只有20%左右,而這些學校在10年以前招上海生源的比例在30-40%左右。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以交大為例。

我是1995年從安徽考上上海交大的,那一年上海交大在上海招生1000多人,近年來已經下滑到600人左右。

而近年在滬高考人數要遠遠多於25年前,進入上海本地名校的門檻一直在抬高。

另外隨著大量人口湧入上海,未來上海入學人口是一個增長的態勢,競爭或進一步加劇。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名額縮減疊加競爭者人數增加,上海學生的競爭壓力會遠超家長們的想象

所以我提倡大家儘可能早地嚴肅考慮孩子的教育問題,從小學入學前就作好未來12年的教育規劃。

<2> 競爭提前化

現在上海的小學生是真的比以前學的苦,雞血一點的學校,晚上作業做到10點鐘不算稀奇的。

在課外,家長們也爭先”搶跑“,稍有經濟實力、對娃有點要求的家庭,各類補習班和興趣班都塞滿了週末。

這種現象在我看來是必然的,是由頭部高中及頭部初中馬太效應傳導引起。

在上海,好的初中在初升高階段是具有壟斷優勢的,比如民辦初中的蘭生復旦年年都有60%以上的學生進入四大名校。

如果在小學階段足夠玩命,進入蘭生復旦、華育、市北初理科班等頂級民辦初中和公辦特色班,等於半隻腳已經踏進985高校了。

如果小學過的非常輕鬆快樂,進入了普通公辦初中的地段班,受制於初升高的馬太效應,將有很大可能進不了重點高中。

在上海,如果想培養孩子進入名校,必須從小學階段繃緊神經學起來

當然,因為民辦搖號、公民同招及中考改革政策,將對此類超級初中產生一定衝擊,具體的影響我會在後文展開。

<3> 市教委推動教育公平化和減負,家長的選擇要更靈活

熟悉義務教育的家長都知道,上海和北京不一樣。民辦學校很強勢,頭部民辦學校更是完全碾壓公辦。

最牛的牛娃都是幼升小時候擇校進入頭部民辦小學,小升初的時候擇校進入頭部民辦初中。

這樣就導致教育資源頭部化,將原先中考、高考的激烈競爭提前到小學和幼兒園階段。

面對競爭過度提前化的問題, 國家和教委最近幾年出臺了很多政策, 如公民同招、民辦搖號、新中考政策、取消競賽、作業減負等等,意在將教育資源平均化和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負擔。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我認為,當前中國教育可能正走在分層路上,未來可能會像英美國家一樣,出現“普惠教育”和“精英教育”的分層。

國家九年義務教育負責向大多數人提供普惠教育。普惠教育是低價輕鬆甚至免費的,但若不是天賦異稟的孩子,必定會泯然眾人。

優質教育資源緊缺,競爭激烈、提前化,其實也不是上海特產,各個大城市,甚至歐美、香港、新加坡大都如此。我們這一屆家長確實太難了。

每個家長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但孩子的成長絕不是TA一個人的事情,我們家長完全可以先努力做到自己能力範圍內最好的,不讓孩子輸在起點上。

真正有追求的家長需要從長計議,自孩子出生的那刻起,就開始對升學路線進行規劃。

整個過程是非常耗費精力甚至資金,但當家長看到孩子成才的那一刻,一定會覺得物超所值,不辜負自己的心血。

上海從小學到大學,名校何其多,不同區域的升學政策還各不相同,選錯行政區切換代價昂貴,選錯學校可能就與名校失之交臂。

鑑於90%的孩子上的是公辦,我們來具體看看,在上海,走最東的體制內教育路線,要如何規劃最優升學路徑。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03 體制內教育規劃路徑


<1> 頭部高中壟斷名牌大學

如果選定以考取國內名校為K12教育的最終目標,我們應該以終為始,從高考開始往前倒推出一條教育路徑。

我們先來看一下2016年-2018年上海各大高中的一本率數據: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可見,雖然大家都是市重點高中,但高考成績可謂雲泥之別。

進入華東模範的學生4個裡面只有1個能進入一本院校,而只要踏進上海中學,基本就確定進入一本大學了。

尖子生的馬太效應會更厲害。

清北復交等頂級高校在滬生源基本都來自四校及分校(上海中學、華師大二附中、復旦附中、交大附中)和八大級別的學校(七寶中學、建平中學、南洋模範、大同中學、控江中學、延安中學、格致中學、復興中學)。

也就是說,想要增加進入名校的概率,首先要在中考階段衝出重圍,進入四校八大。

<2> 初中階段馬太效應更甚

在上海,進入四校八大的人數也是衡量一個初中教育水平的標準。

下表統計了2018年上海Top100各初中進入四校八大的人數。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我們會發現,頂級民辦初中在四校八大的名額爭奪中完全壓倒了公辦初中。

表現優異的公辦學校,如市北初級和延安初級,其實靠的是小升初經過選拔考試的理科班。

名義上是公辦,實則民辦的套路,地段班成績很一般。

<3> 戰鬥從小學階段開始

想要進入好的民辦初中和公辦初中的特色班,最好在小學階段進入區裡一二梯隊的小學,這也是我們為孩子教育規劃的第一步。

以下是上海各區優質公民辦小學的全景圖: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優秀的公辦和民辦小學數量相當,但就前幾年的現狀而言,因為民辦經過了幼升小的選拔,以及師資和資金實力更強勁,在小升初的擇校中,民辦小學的畢業生還是要略強於公辦小學。

民辦小學為了增強自身競爭力,招生的時候會在全區甚至全市範圍選拔,考試內容各校不一,有偏好超前學習進度的,有看重小朋友才藝的,也有注重學習習慣的,家長在報考前須提前打聽好這些學校的口味。

不誇張的說,參加頭部民辦小學的招生就是一場博弈。

頂尖的民辦小學,如世外小學和盛大花園小學,往年錄取率都在10%甚至5%以下。

90%成為分母的孩子,很可能被統籌安排進入一般公辦學校,而進入這些學校的話,後面再想翻盤就困難了,要做好長期艱苦雞娃的準備。

而要進入優質公辦小學,則要提早買入學區房,遷入戶口。而在公民同招,民辦搖號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家長會選擇這條路徑。

<4> 公民同招,民辦搖號與新中考政策解讀

上海從2018年開始實行公辦與民辦小學同時招生,也就是說,民辦小學招生的時間要和公辦小學同步,無法通過提前招生保證挑到更優質的生源。

報考民辦小學落選的學生會錯過公辦對口學校的招生時間,只能被統籌安排。

此策一出,民辦小學的報錄比從前幾年穩定的4:1驟降到了1.4:1。

報考民辦小學無疑成了一場博弈,原先手握一二梯隊學區房,抱著“試一試”心態的家長都選擇了求穩,讓孩子進入對口公辦就讀。

另外一點需要關注的是,上海的民辦初中目前也是強於公辦初中的,而且優勢要比小學階段還大.

所以去年7月8日的教育改革文件發佈後,各省市紛紛全面落實。上海自今年開始,小升初階段也實行公民同招。

最近推出的民辦搖號政策會進一步增加民辦小學和初中入學的不確定性,公辦小學和初中會更受求穩的家長歡迎,這也會削弱民辦小學和初中的優勢。

而即將於2022年實行的新中考政策,將原先40%的自主招生名額壓縮到了20%,名額分配比例擴充到了65%,名額分配中,分配到校的佔70%,且明確指出,“名額分配到校將針對不挑選生源的初中”。

綜合小升初階段公民同招、民辦搖號以及即將實行的新中考政策,整個上海初中教育格局在向著打壓超級民辦初中,扶持弱公辦的方向發展。

屆時,會對整個教育路線規劃產生巨大影響。

我們認為“初中學區房無用”這個觀念將成為過去式。有兩種路線在當下不確定性強、局勢不明朗的情況下是值得優先考慮的。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第一種是進入九年一貫制學校,比如靜教附、上實東校等,可完全規避一切政策風險。

孩子少了小升初這個環節,可以一門心思把目標放在中考。

第二種是進入一二梯隊的公辦小學,且小學對口的初中是區內一二梯隊的公辦初中。

當然,第二條路線確定性要弱於第一條,比如長寧區小升初階段採取多對多或一對多搖號,不排除其他區也會跟進。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04 總結


我認為,優質教育資源是稀缺的, 政策上再怎麼變動,對優質教育資源的競爭都是存在的,且越來越依賴家長和孩子的共同努力去獲取。

最近幾年國家和教委出臺了多種教育新政, 希望能均衡義務教育階段各學校之間的實力,抑制競爭過度提前化和過度雞血的現狀。

這些政策的出發點都是好的,但優質教育資源沒辦法大規模複製,一所學校從普通學校到優質學校,是需要時間沉澱的。

而優質學校的稀缺和競爭再傳導到學區房,必然導致學區房供需進一步失衡,漲大於跌。

交大三寶爸的K12教育規劃,每個家庭都應收藏


最終,家長們還是會選擇用腳投票,把孩子送進自己認可的學校。

當然,我們也有理由相信,在教育改革的推動下,會湧現出越來越多的好學校,滿足家長們為孩子提供優質教育的渴求。

我在上海已經生活了23年,3個孩子大的已經小學,小的還沒入園。上海的教育和學區房選擇,也是我作為一個家長繞不開的話題,還會一直關注和研究下去。

在這個過程中,我也積累了很多經驗和認知,幫助很多朋友和粉絲更好地實現了孩子的教育和房子規劃。

後續也會繼續寫更多幹貨文章和大家分享,如果你有具體的問題,也歡迎到我的知識星球,向我免費提問,我會盡可能回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