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流生产一定比“单件流”生产效率低么?

早期的福特、通用汽车通过批量性生产方式取得了成功,类似于我们今天讲的“扎流”,这种批量生产的优势是可以尽可能的降低单件成本,如果在市场需求非常大、且需求稳定的时候(即供不应求),是具有明显优势的。

丰田公司从20世纪30年代的一个小作坊发展成为现在世界第二大汽车制造商,成为世界最赚钱的汽车制造商。丰田通过单件流、小批量生产等方式,取得了比福特的“扎流”生产模式更加优越的经营效果,其生产效率显著提升、库存大量减少,形成了独特的企业竞争力。

面对着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衣服的款式要求越来越复杂,多品种多样化,产品周期越来越短的多方因素变化,“扎流”是否已时过境迁?生产效率是否一定不具优势?“精益邦”带来详解!

追踪溯源,首先让我们解析一下影响生产效率的因素,如果以一条生产线作为最小单元来考量,员工技能(个人效率)、排位及线平衡(组织效率)、激励方式(内在动力)是影响生产效率的三大核心因素.

员工技能

即员工品质意识及能力、个人操作效率,操作不同设备/工序的能力

排位及线平衡

即团队分工,协作完成生产,可以理解为组织效率

激励方式

即薪资体系,员工奖励方案,计时或者计件,个人或者团队

基于以上分析,如果我们假设同一条产线以“扎流”和“单件流”生产方式进行生产,即排除:组长能力、IE能力、品控能力等其他因素影响,仅从三大核心影响因素分析,生产效率是一致的,所以“扎流”不比“单件流”效率低。

扎流生产一定比“单件流”生产效率低么?


Q

但为什么企业都在转型“单件流”?

A

1. 是因为我们如果从假设的理想状态回到现实状态,那么你的订单结构、组长/IE能力、员工技能等条件都是不同的,订单结构可能要求你快速反映、缩短生产周期,组长能力决定你是否可以把流水线排的更通畅、更快速的解决瓶颈,员工能力单一促使你如果产品结构发生变化,你的抗风险能力会很低,成本压力决定你要尽可能在减少质检人员的情况下保证产品质量…..

单件流是人手一件、转款灵活、持续出成品的生产模式,大大的缩生产周期,可以满足当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

2. 扎流在制品多容易隐藏问题,单件流”在制品少,能极早暴露潜在的问题,推动组长与员工要快、准、狠的把问题解决在萌牙状态,从而更好的保障产品质量,整体提升生产效率;

3. 对比“扎流”单件流可以避免搬运、翻找的动作浪费;

当你不得不面对以上困难时,你开始思考如何在现实状态下解决这些问题,于是转型“单件流”提上日程。

老费

总结

企业的优秀不能单一的以成败论英雄,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综合的管理效率,而不仅仅只是考虑产线的生产效率,生产方式固然重要,但绝不是唯一决定效率的因素,过程管理才更加重要,理想状态的“一致性”可以帮我们理清问题的本质,现实状态的“难”和“易”才更加能够引发我们的深度思考

扎流生产一定比“单件流”生产效率低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