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死後發喪到底有些啥禮儀?比如頭七,攔社等,指南方習俗哦?

China奔馳車友會會長


南方主要有以下喪禮儀式:

一、報喪

死者家屬前往相關親戚家跪在對方家門口告知死者去世的消息,請對方過來處理喪事。

二、入殮

死者子女給死者身體洗淨穿好壽衣,放入棺材(現在改為火化了)

三、設靈桌弔唁

死者入殮後會在棺材旁設一靈桌,供死者親友弔唁

四、請地仙勘測墳墓地址方位

名為踩山頭,死者兒子陪著地仙到山上勘測墳墓的具體方位(有的生前已為死者做好墳墓,則不需這個過程),地仙用羅盤確定好墳墓的方位後,墳墓開始動工

五、成服

就是死者親屬披麻戴孝,孝子還要手拿竹杖,母亡孝子手拿桐杖。成服這一過程與接下來做法事同步進行。

六、做法事

這一過程持續兩天,涉及到相當多的儀式,祭天地,祭灶神、河神,掛寒林,死者家屬跟著法師跪拜祭拜,還有開明路,拜十殿閻君,鳴慟(要殺豬)。


七、出殯

又叫送葬,將死者入土安葬,送葬前的半夜要將死者生前的用過的衣物和冥幣燒給死者。送葬前還需禮生讀祭文,死者孝子孝跪在棺材聆聽,按照禮生的口號重複“跪——起”這一過程。死者男性後裔要一同送到墳墓前,地仙會再次用羅盤對準棺材來確定棺材的朝向(地仙按將整個大地分成六十四等分,按天干地支來標記,地仙用羅盤確定棺材朝向,不能有絲毫差錯)。棺材入土後,還需地仙用羅盤確定墓碑的朝向。

八、圓山神、頭七

圓山神,要在墳墓前殺公雞,死者親屬自制一稻草繩在墳墓前點燃(意為給死者送火種),頭七還是要在墳墓前燒冥幣祭拜。

九、攔社

死者去世後第二年的春天,死者親屬帶上香燭、冥幣和祭品(雞鴨魚肉)到死者墳前祭拜,祈禱死者入土為安。


茶馬古道上的文化


我來說說頭七

是一種喪殯習俗。

習慣上認為“頭七”指的是人去世後的第七日。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該於魂魄回來前,給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必須迴避,最好的方法就是睡覺,睡不著也應該要躲入被窩;如果讓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說認為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於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出自《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

中文名

頭七

定義

一種中華民族的喪殯習俗

理論基礎

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頭七

相關風俗

從死者卒日算起,喪家每隔

出處

《北史·胡國珍傳》

理論基礎

2010年11月15日,上海特大火災“頭七”現場

早在南北朝時已見有關記載,《北史·胡國珍傳》:“國珍年雖篤老,而雅佛法”,及薨,“詔自始薨至七七,皆為設千僧齋”;《北齊書·孫靈暉傳》:“從(南陽王)綽死後,每至七日及百日終,靈暉恆為綽請僧設齋。”

根據上述記載和其他若干資料,學者多認為做七習俗來源於生緣說,大約在佛教傳至東漢後到南北朝這段時期內形成,從唐初起突破信眾範圍,走向世俗化。為何要規定“七”為忌日?謂人生有六道流轉,在一個人死此生彼之間,有一個“中陰身”階段,如童子形,在陰間尋求生緣,以七日為一期;若七日終,仍未尋到生緣,則可以更續七日,到第七個七日終,必生一處(見《瑜珈論》)。所以在這七七四十九天中,必須逢七舉行超度、祭奠。這種由佛教“生緣說”催生的做七習俗之所以在南北朝時形成,自然應視作當時佛教盛行的產物。唐人李翱曾撰《去佛齋說》,對做七習俗及其理論依據予以駁斥,其根據之一便是“傷禮”,不合儒家對人情哀慼的講求,這也能反證做七本是佛家的事。

一般都認為,死者魂魄會於“頭七”返家,家人應於魂魄回來前,為死者魂魄預備一頓飯,之後便須迴避,最好的方法是睡覺,睡不著也要躲入被窩;如果死者魂魄看見家人,會令他記掛,便影響他投胎再世為人。亦有說認為人死後魂魄會與“頭七”前到處飄蕩,到了“頭七”當天的子時回家,家人應該在家中燒一個梯子形狀的東西,讓魂魄順著這趟“天梯”到天上。

人死後頭七返家探視。 出自 《西藏度亡經》(又名中陰救度密法)。

相關風俗

從死者卒日算起,喪家每隔七天就要舉行一次燒紙祭奠,共有7次,俗謂“燒七”。一般是“三七”、“五七”比較重要,親朋也要送來些紙、燭。此中還有一個“回煞”(又名“回殃”)儀式。舊俗以為人死後其魂魄猶存,在七七四十九天前,死者的陰魂要回家一次,具體時間由道士推算。屆時,喪家把香燭酒食擺好,在地上鋪一層炭灰或草木灰,用以檢驗死者回來的足跡。用一竹竿一根,隔一尺貼紙錢一張,立在門口臺階上或插於死者落氣之屋的房簷下,據說陰魂見此就會進屋。用土罐裝一煮熟了的雞蛋置於房屋角,以此賄賂殃神(俗稱雞腳神),讓死者鬼魂在家裡多待一會兒。這時,一家老少躲得遠遠的,待規定的時間過去之後,先將一串爆竹丟進屋內,爆完才可以進家。滿百日和週年時,還要燒紙祭奠。在人死後的半年或一年時,再給死者做一次道場。

高雄小林村民眾“頭七”祭奠遇難親人!

燒七

“燒七”就是從死者去世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個祭日,稱為“頭七”、“二七”、“三七”、“四七”、“五七”、“六七”、“末七”,共計49天。民間傳說人有三魂七魄,死後一年去一魂,七天去一魄,三年魂盡,七滿魄盡,所以要過“七期”和三週年。民間還有另外一種說法,據說死者從去世之日起,在49天內,每隔七天閻王要審問亡魂一次,故“七期”又稱“過七災”。在燒七時,喪家要在大門口掛白紙燈籠,表示家有重孝。頭七在家設靈牌,焚香明燭,供獻酒餚祭奠,下餘六七都到墳地化紙錢。一般以一、三、五等單七祭禮較隆重,親友皆至,孝子要哭靈;二、四、六等雙七,親友不來。孝子只燒紙、不哭靈,稱為“空七”。尤以“三七”和“末七”最重要,每逢這兩個“七”日,親友都要到墳上燒紙祭奠,孝子也要大哭一場。“末七”又稱“盡七”,喪家大都要誦經禮懺,親友也要送冥幣、香、紙、大蜡、金銀鬥等祭奠。“燒七”若與夏曆的初七、十七、二十七相逢,謂之“衝七”或“犯七”,認為亡魂“逢七有災,衝七有難”。在關中的耀縣和陝南的丹鳳縣,除認為“衝七”是忌期外,還以“燒七”與月中的初八、十八、二十八相逢也是忌期,俗雲:“逢七逢八,銅錘鐵釵;燒七燒九,閻王請吃酒”。認為燒七遇到七和八的日子,閻王要拷打亡魂,遇到這種情況,要提前或推遲一天祭奠。關中一些農村。遇到“衝七”時,孝子要給死者墳頂插紙傘,意在協助亡魂躲避災難。陝北的延長縣,在“衝七”的先一天下午就要剪若干白紙旗,由子女、兒媳從家門口沿途插到墳前,將亡靈請回家中祭奠,以避過災劫。插白旗意在引路,據說亡魂如果來不及回家,可藏於白旗下躲難。

上海民眾在頭七之日哀悼火災逝者



淮河視頻


你好筆者我是文化領域的創作者顛強時代

首先呢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在中華五千年的文明發展中形成了各種各樣的禮儀,也正是各種各樣的文明禮儀相互交融,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文明發展,其中呢喪葬文化也是我國文化的一種發展歷程,也是對逝者的一種緬懷和思念。

在我們這裡農村的老家喪葬禮儀大致的分以上幾個步驟,在家停放三天~守靈~入殮~辭靈~送盤纏~出喪~下葬~頭七~三七~五七~週年墳(週年墳分為三週年和十週年)。

如果家裡有老人去世了,家裡的親屬呢先通知自己的院裡的人(就是同一姓家的人),然後呢讓院裡的親人先幫逝者穿好衣服(也就是提前買好的壽衣),穿完衣服以後呢派人呢去自己家房上“叫魂”(寓意呢就是通知周圍的人家裡有人去世了),然後呢在家裡停放三天,當然這三天還有別的事情要做,由於古代封建思想得影響人死後魂魄有回家的習慣,當然這只是迷信,然後等待晚上入殮。

在給逝者入殮的過程中還有一個過程就是在我們這裡叫“發明火”,給逝者燒一些紙紮元寶之類的,並且在去“發明火”的過程中對去的人數也是有限定的只能去十二個人,不能多也不能少,每人的手上還得要拿一注香。

到了第二天呢屍體開始去火化,火化回來以後呢,一大家子親人開始披麻戴孝跪在逝者的靈堂前,替逝去的逝者開始守靈堂,而逝者的親朋好友呢從這時候也開始來弔唁,而同村裡的人也會傍晚時分來開始“辭靈”,就是來弔唁逝者,送逝者最後一程。

到了第三天的時候也就是出喪之前,要先給逝者送盤纏,送盤纏呢要送兩次一個“小盤纏”還有一個呢就是送“大盤纏”,在送完“大盤纏”的時候也就是到了“出喪”的時候,“出喪”呢村裡呢年輕人開始抬著棺材出殯,在“出喪”的過程中前來弔唁的親朋好友要行“跪拜禮儀”,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三拜九叩”,而作為逝者家中的長子呢要“摔老盆子”我們村裡的方言俗稱,最後呢送逝者老人下葬。

在“下葬”完的第一天晚上,院裡的親人們還要給去世的逝者上“頭七”,在上完“頭七”以後就是上“三七墳”和“五七墳”,上完“五七墳”以後呢基本上整個禮儀過程也就差不多了。

在上完“五七墳”以後就是接下來上週年墳,上“週年墳”呢先上第一個“三週年墳”,逝者去世三週年了,這時作為後輩們在這一天都要回家,為去世的老人上墳表示對逝者得緬懷之情,在上完“三週年墳”以後呢就是“十週年墳”,也就是在逝者去世的第十個年頭給逝者上次墳,在這一天呢作為逝者的後輩們也都要回家給老人上墳。

以上這些呢就是我們這裡的喪葬禮儀,不過在我們這裡還有一種比較樂觀的說法就是如果家中的老人是八十週歲以上去世的呢無病無災的,在我們這裡呢俗稱為“喜喪”。

各位讀者你們那裡還有哪些喪葬文化呢,評論出來我們一塊瞭解各地方的風俗文明,我是顛強時代能否留個關注。






顛強時代


咱們來說說南方的殯葬習俗吧!

人死後至少要挺三天這是古代流傳下來的習俗,據說是希望死者還能復生。三天還不能復活,希望就徹底破滅了。而到了近代,一般都在“終七”後入葬。人們認為 ,人死後七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所以要舉行“做七”,每逢七天一祭,“七七”四十九天才會結束。

而關於這個“做七”各地方也不一樣,在廣州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在浙江一帶,主持"做七"各有不同。杭州地區女婿來操辦"五七"而在臨安和寧波等地方,則由女婿做"六七"。在"五七"的前一夜,很多地方都流行搭"望鄉臺"。傳說,死者只到那天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就會在陰間裡登上"望鄉臺"眺望陽間的家室,會見親友。杭州人習慣在臺上放置一件死者的衣衫,上面罩把傘。而蘇州一帶的地方,在這一天的五更時分,子女們打開大門向西連續大喊三聲:"某某回來吧!"然後向靈前痛哭,同時端上事先準備好的酒菜,設奠祭祀,叫做"五更夜飯",這個儀式就是"喊五更"。天亮之後,喪家就請店事先用花紙紮一座住宅,門窗、廳堂、庭欄、井灶等十分齊全,給人觀賞之後,用火燒盡,據說這樣可以使死者在陰間有房可住,這叫做"化庫"。現在則把紙糊的家電焚化給死人,好讓死者在陰間也過上"現代化"的生活。到了四十九天,便要做"斷七"。斷七過後就出了孝期,喪家都很看重。親朋好友參加"斷七"禮儀活動。"斷七"這一天,請道士和尚來做道場,美其名曰"保太平"。因為這一次則是為活人祈禱。唸經拜懺之後子女們便脫下喪服,換上常服。

在中國南方一些民族中,"做七"期間還有一種"娛屍"的習俗。土家族在留置靈柩期間,每十二天舉行一次隆重的守靈儀式,本村和外村的青年男女聚集在喪家的房屋後,吹拉彈唱,跳喪舞,藉以談情說愛,選擇對象。跳喪舞,又叫做"散憂禍"、"打喪鼓",它是土家族祖先巴人早在兩千多年多年以前發明的一種民族舞蹈,後來土家族的子女們就一代一代地把跳喪舞傳承了下來,流傳至今。人死以後,尤其是長輩百年歸天以後的第一個晚上,喪家就開始了這種跳喪舞的活動。被請的歌師傅一人擊鼓領唱,還有兩人幫和,邊歌邊舞,圍著棺材一跳就是幾個通宵。跳喪舞是要給死者家屬減輕悲痛,解除憂悶,以達到哀而不悲,傷而不痛的目的。


天工易學手造研習


  "做七"期間的具體禮儀繁多,各地有各地的做法。在海南一帶,舊喪俗中的第五個七天,必須由外嫁女回來,這一天的費用完全由外嫁女負擔,如果死者沒有外嫁女,就由外嫁的侄女或侄孫女來做。人死後的第一個七天、第三個七天和第七個七天,叫做"大七"。在這一天祭奠中有"走七"的習俗,就是說在這一天的祭奠中,外嫁女兒和媳婦們,每人各自提一隻燈籠,在規定的儀式中飛也似地賽跑,爭取第一個跑回家,俗稱"爭英雄",認為這樣死者靈魂能庇佑降福。因為人們認為人雖然死了,但靈魂仍然和活人一樣有情感。


張峪清鄉土中國


天下之大,無奇不有,中華文明博大精深。關於人死發喪大同小異,我什麼也不是,是位地道的農民,說一說我們哪兒人死發喪的風俗習慣。

老年yan氣時,孩子要拿著死者的棉襖,上在房脊上,喊著爹或娘叫魂。組織親近人給死者丶理髮、沐浴更衣,放在自家廳堂上,叫草鋪,點燈,燒香,請先生,入殮…在自家門口打靈棚,行三道九叩為死者免災,超度亡靈。先生在三天之內晚上出殃,亡魂不肯離開,小鬼要催魂,九頭馬面遣鬼魂到閻王那兒報到。而貴洲那兒要請道士做道場,要化費很多錢,少則三五萬丶多則十幾萬。


邰社江


大西北過三七、五七、一百天、三週年比較隆重。三七燒花,五七燒傘。南方不知道。五七給故人送去傘,他們在奈何橋上好過,否則過不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