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简干货:不了解这一点,你读不懂王阳明心学

《传习录》是王阳明心学(也称阳明学)的核心文献,堪称心学“圣经”。

思想讲究道统和传承。要想真正读懂《传习录》,必须要了解心学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要从儒学的发展历程上,建立整体视野。首先要了解儒学发展的四个时期。

第一期:孔子、孟子、荀子。

第二期:汉儒。代表人物:董仲舒。

第三期:宋明理学。代表人物:程颐、程颢、朱熹、陆九渊、王阳明。

第四期:清末至今。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钱穆,以及海外新儒家杜维明,余英时,成中英等。

王阳明心学属于儒学第三期的第二阶段。

儒学,一言以蔽之,就是"内圣外王"之道。

《大学》"八条目"中,格致正诚是内圣之学,修齐治平是外王之学。

心学试图结合内圣与外王,将二者统一到"知行合一"与"致良知"中。

从哲学类型上看,宋明儒学属于心性学(道德哲学),其推崇的最高教义,并不在四书,而在五经之一《尚书.大禹谟》里的四句话: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

这四句话宋明儒学极为重视,奉为"十六字心传",简称"危微精一"之学,或"精一"之学。

以上干货,是读懂王阳明心学“圣经”《传习录》的必备常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