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天皇與日本的維新崛起


前言:明治天皇在打開日本近現代大門的同時,也開啟了一個罪惡深重的軍國主義時代。他的後代也難逃戰爭帶來的災難。明治天皇堅決消滅了日本的武士階層,積極學習西方的生活方式,工業生產和軍事建設,帶頭節衣縮食發展軍備,打敗了清國和沙俄,是日本近現代崛起的關鍵人物。


繼豐臣秀吉之後,大名德川家康戰勝群雄,結束了戰國時代,於1603年2月開創江戶幕府時代。此後的200多年裡,天皇的皇位繼承,除了因病、因亡者外,幾乎都受到江戶幕府的干涉,如果有天皇對江戶幕府的干涉稍稍表露出不滿,就會受到迫害,甚至被殺。比如後光明天皇、桃園天皇、後桃園天皇等人,都是死得不明不白。在德川家族的江戶幕府統治下,天皇的自尊和權威喪失殆盡,天皇的地位跌落到了歷史的最低谷。能夠延續其血統,不被徹底推翻,已是天皇家族的萬幸。而終結這200多年低落命運的機遇,最後降臨在明治天皇身上。

12歲被皇宮門口的槍炮聲嚇昏

明治天皇出生於1852年9月22日,是孝明天皇最寵愛的皇妃慶子所生。慶子並非皇后,按照規定,妃子所生的皇子8歲以前不能生活在皇宮裡,要一直和母妃生活在外祖父家。明治的外祖父是孝明天皇的顧問中山忠能,中山全家及御派僕人細心百倍地照料佑宮。他的童年像普通孩子一樣過著自由自在的生活,這使他成年後少了些許刻板、僵硬的皇子習氣。

1860年,8歲的明治被孝明天皇立為皇太子,回到皇宮生活,從此,明治在侍女和僕人的呵護中長大,深受嬌慣和寵愛。那時是武士戰亂、幕府掌權的末期,1864年, 長州藩士兵與幕府軍在皇宮門前激戰時,12歲的明治競被槍炮聲嚇得昏厥過去。在與世隔絕的深宮大院裡,睦仁接受著最好的教育,還跟著父親參加天皇的各種日常禮儀活動。

1866年12月,孝明天皇猝死。次年1月9日,明治成了日本歷史上第122代天皇,當時,他的實際年齡不足15歲。他的年號“明治”取自於中國《周易.說卦篇》中的一句話:“聖人南而而聽天下,嚮明而治。”登基之後,皇室一心想讓明治由一個文弱書生轉變成崇尚武功、勇猛好鬥的武土。於是他開始接受嚴格的武上教育,由當時日本非常有名的新田村八、山岡鐵太郎等武術家教他劍術、馬術角鬥術等。同時,還有元田永李等大儒學家給他講授封建倫理道德,學習吟詩作歌。在西學東漸的潮流下,他還學習德語、德國法律、法國政治典章、歐美國家的統治經驗和執政要術等。

當時的日本, 國內矛盾激化,又遭到西洋列強叩關人侵,人心惶惶,反對德川幕府的呼聲越來越強烈。1867 年,朝廷迫使幕府“大政奉還”。1868 年,以薩摩、長州等藩為代表的西南強藩倒幕派和朝廷聯手,利用天皇的權威,宣佈“王政復古”,並在戊辰之戰中打敗了幕府軍。德川幕府在歷經15代將軍265年之後,結束了對日本的實際統治。做了600餘年傀儡的天皇,再次走上了歷史的前臺,成為國家權力的核心。

率先喝牛奶、吃牛肉

如果說倒幕派與幕府混戰時,剛剛登基的明治天皇既無執政能力,也無施政經驗,只能任人擺佈的話,那麼等到大局已定,這位十六七歲的天皇就表現出驚人的成熟和早慧。他宣佈實行“太政宮制”,先從名義上把天皇對朝政的領導固定下來。接下來,為了團結幕府舊部服從新政權,明治天皇沒有對幕府舊臣和反對勢力進行滅絕性圍剿,而是儘量勸其歸順,盡力安撫,使大批反對勢力很快轉過身來,為他服務。在明治天皇的努力下,德川幕府所佔據的江戶城實現了和平交接,德川家族也沒有被斬盡殺絕,而是被移封到江戶城西南的靜岡地區,末代將軍德川慶喜也是活到77歲才因病去世。

明治新政權建立後,是仍然以千年古都京都為首都,還是遷都到幕府的所在地江戶,出現了不同意見。為了實現權力的統一, 防止幕府再生,明治天皇支持遷都。為排除反對派的阻撓,他以“外出行幸”的名義,兩次考察江戶,製造輿論。1869 年,江戶順利成為日本國都,並改名東京。在穩定了國內局勢後,明治天皇通過廢藩置縣、中央集權等措施,重整國力,發展經濟,擺脫了成為西方殖民地的危機,開始尋求富國強兵之路。

1871年11月12日,天皇派出使節團考察西方,伊藤博文、大久保利通、木戶孝允、巖倉具視等力主維新變革的風雲人物從橫濱出發,東渡太平洋,在美國加利福尼亞州舊金山登陸。在美國考察8個月後,又橫渡大西洋,訪問歐洲諸國,並於1873年回到日本。當時的歐洲正處在如火如荼的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從蒸汽時代到電力時代的大變革讓日本使節大開眼界。一份使節團的官方日誌寫道:“火車一到,我們剛把行李卸在旅館,行程就開始了...我們站在鋼鐵嗆人的氣息中,周圍煙霧蒸騰,身上落滿了煤煙灰和塵......回到旅館,幾乎還沒來得及脫掉髒衣服,晚宴的時間又臨近了..如果受邀去劇院,我們不得不睜大眼睛,豎起耳朵,注意舞臺上的劇情....夜晚我們剛就寢天就亮了,衛隊要帶我們去參觀工廠。”1873年3月15日,使節團還會見了統一德國的“鐵血宰相”俾斯麥。俾斯麥對他們說:“方今世界各國皆以親睦禮儀交往,然而這都是表面現象,實際上是強弱相凌,大小相侮。”使節團不虛此行,回到日本後,大藏卿(後稱財務大臣)大久保利通提出了“殖產興業”的維新政策。他認為:“國之強弱繫於人民之貧富,而人民之貧富繫於物產之多寡。”日本開始了天皇主導的經濟、社會大變革。

明治天皇不僅明確表達支持維新的政治態度,還在生活方式上率先作出改變——喝牛奶,吃牛肉。此前,日本人深受佛教戒殺生思想的影響,很少吃肉,西風東漸後,日本人開始轉變觀念。當時的思想家福澤諭吉就鼓吹吃肉,認為日本人之所以矮小,就是因為沒有吃肉的習慣。1872年,明治天皇試吃牛肉時讓報紙大肆報道這一消息,以作為“率先垂範”。一時間,民間吃肉之風盛行。

經濟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改變,最終帶來了政治制度的變革。1886年明治天皇令伊藤博文組織人員起草憲法,並於3年後頒佈實施。明治憲法所規定的日本天皇制,既不同於西方虛位元首的君主立憲制,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三權分立,而是具有日本特色的君主立憲制,其特點是天皇通過大臣的輔弼享有最高權力,主導行政、司法、立法等各個方面。

銜著子彈殼做的菸嘴

隨著近代天皇制的建立和鞏固,日本軍國主義由孕育而發軔。早在明治初年,日本統治集團就提出“大力充實軍備,耀國威於海外”的方針,隨後逐步確立了向中國和朝鮮進行侵略擴張的“大陸政策”。“大陸政策”的目標,是將朝鮮半島、中國大陸乃至俄國的西伯利亞納入日本的勢力範圍,稱霸亞洲,最終與歐美列強爭奪世界霸權。到明治天皇30來歲時,日本已經發展了一支相當龐大的軍事力量,成為遠東一個富有侵略性的國家——1874 年人侵中國臺灣;1875年製造江華島事件,人侵朝鮮;1879年吞併中國的附屬國琉球。

這樣的維新結果絕非偶然。明治維新的主力是當年支持天皇的武土和被天皇勸說臣服的武士。他們儘管在西方大開眼界,開始穿西裝、看歌劇、學外語、搞經濟,但他們骨子裡依然是在皇宮外血拼的武士。以殺伐征戰、窮兵黷武為無上光榮的“武士道"精神,依然被他們繼承和發揚。並且,他們越是發展經濟,越能感受到日本國內市場狹小、資源匱乏的束縛。武土們解決這個問題的辦法,當然是殖民掠奪。

對於明治天皇來說,還有一個目的就是轉移國內視線。他30多歲時,日本國內發生了反對專制政治、爭取資產階級民主權利的自由民權運動。明治政府通過暴力鎮壓和政治分化瓦解了這一運動。為維護天皇制度的權威,不再重演幕府時代的傀儡悲劇,明治政府在資本主義尚未全面發展的情況下,急急忙忙地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當年那個被皇宮門口的槍炮聲嚇昏過去的孩子,已經成為一個崇尚武力、好勇鬥狠、以征服亞洲乃至世界為己任的天皇。他一年四季身穿舊式軍裝,騎著高頭軍馬,銜著三八式步槍的子彈殼製作的菸嘴,經常在陸軍大學畢業典禮或軍事訓練中拋頭露面,還親自參加實戰演習,召見士兵,四處鼓吹要張揚“國威”,為日軍官兵對外作戰撐腰打氣。他的後半生,與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緊緊結合在一起。

在國家財政困難的情況下,明治天皇於1893年決定,此後6年,每年從皇室經費中捐出30萬日元,用於海軍建設。為此,不但他本人節衣縮食,甚至每天只吃一頓飯,就連皇后也把首飾捐了出來。他對臣子們說:“以後皇后只能用櫻花來裝飾頭髮了。”在皇室的鼓動下,政府官員主動獻出1/4 薪俸。正如他當年帶頭吃牛肉感動了東京市民一樣,海軍將士得知天皇每天只吃一頓飯,無不為之振奮,戰爭野心更旺盛了。

1894年,明治天皇以保護僑民為藉口出兵朝鮮,挑起甲午戰爭。他在宣戰詔書中說:“朕雖始終與平和相始終,以宣揚帝國之光榮於中外,亦不得不公然宣戰,賴汝有眾之忠實勇武,而期速克平和於永遠,以全帝國之光榮。”以慈禧為首的清政府在戰爭中失利,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割讓遼東半島給日本。俄國對中國東北地區也抱有野心,因而夥同德國、法國進行干預,明治天皇只好下詔放棄對遼東半島的永久佔領。這在日本引起極大反響,“臥薪嚐膽”式的報仇意識迅速蔓延。經過10年的擴軍備戰,日本終於在1904年至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獲勝,首次擊敗了一個歐洲強國,成為擁有朝鮮、庫頁島( 俄羅斯稱薩哈林島)南部及中國臺灣的亞洲頭號強國,有了和歐美共同瓜分世界的本錢。日俄戰爭結束後,明治天皇成了“東亞霸主”,實現了千餘年前推古女皇採用“天皇”一詞時的夢想——取代中華皇帝的地位。這時,他的所作所為與自己名字“睦仁”的含義已相去甚遠。

1912年7月30日,明治天皇去世,終年不足60歲。他與皇后、皇妃共生育了15名子女,成年者僅有三皇子嘉仁和4名公主。天折的10個孩子中,有8個是在14年內先後喪命的,平均一年半就辦理一次喪事。明治天皇死後,只能由嘉仁親王繼承王位,即大正天皇,在位14年。大正天皇因患有精神疾病,未能正常理政,作為不大。明治天皇的孫子、1926 年登基的裕仁天皇,繼承了祖父的好戰基因,而且在位時間長達62年,發起了更大規模的侵略戰爭,把世界拖入二戰的深淵。

明治天皇與日本的維新崛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