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一木问茶】四周年


致【一木问茶】四周年


1

认识《臻茶記》一木先生,有点偶然。那是去年五月中旬,我在合肥某酒店一楼大堂看到一位很漂亮的女生在泡茶,我就凑过去蹭喝,结果端起茶杯来舔一小口,我就放下来了。

掌席的这位女生,大概是懂得我的心思,赶紧对我解释说:“按照我们老板规定,必须拿自来水给茶客们冲饮茶叶,因为茶客们把茶带回去冲泡的口感,如果没有在茶叶店冲饮的感觉好,就不好了......”

2

一木先生的办公地点,在黄山路的世纪之窗顶楼,这条街聚集了好几家品牌茶叶店,基本上我都去过,离我住处也不远。待他发过位置之后,十分钟左右,我就慕名而来。

面对面客套寒暄,他的伙伴在一边,不动声色地烧水、温杯,一番摇、冲、泡之后,茶杯里的黄芽,汤色黄亮,栗香弥漫,轻闻茶香、细品茶汤后顿感口舌生津。

约冲饮六七盏之后,一木先生问我这款茶是怎么评价的?我很诚恳并慎重地回复他说:"这个茶温而含蓄,如果用两个字来表达的话,我愿意说它是清雅......"

一番作罢,我拿出了老枞梅占,和他们俩继续交流。在品茗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一个小细节。掌席的伙伴泡茶,动作很慢。冲泡乌龙茶,每次注水也只过盖碗半,随着底部茶底渐渐舒展开来,再漫过盖碗。如此,慢慢,反正就是慢慢,慢慢。

他们的这套冲饮技巧,在此之前,我是未曾见得,我当即疑问,为何只过盖碗半呢?一木先生说:“满则溢”。

短短的三个字,就因为"满"和"半"这两个字,让我折服不已,耐人寻味,足以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来形容了。其他的话,我们说了很多,却都不记得了。

后来,我将他们的这种冲泡手法,赋文在《为木而生》茶话中,引起了很多茶界人士的咨询和关注。

3

泡茶品茗的人,十有八九,多是女生,一木先生和他的伙伴,温文尔雅,含而不露,声声慢,有别于一般女茶艺师的节奏,是我在合肥遇见的唯一一次两位男生招待我。

一木先生,他给我的第一印象是,一副国字脸,印堂比较高,按照面相学来八卦他,是属于有福有气之人。微信头像和人名也一样,方方正正,"国之栋梁",一枚传统的方型篆体闲章,"一木问茶",很有文韵。

一木先生打开话嗓子,是有点儿竹筒倒豆子似的,是肚子里有真货的那种,很是有趣。

"茶味至清高洁,茶友至情率真。坚守传统文化,就是在坚守中国本身的美好气质,而这种不同于现代生活,游离于物质外的质朴美好,才是都市人所需要的精神内核……"

臻心选茶,真有好茶。一木先生,因木而生。喝过《臻茶記》的茶,才有发言权。灵鼓愚以为臻茶,是自然的、清雅的、朴实本真的。就像他的品牌名一样,臻,至也,日臻完善,大意是美好、周全的茶。

4

赴茶宴,研茶艺,探茶道,说茶德。茶事如人世,众生平等。茶者,可生万象,观万象。

“臻心选茶,记录生活。”和《臻茶记》的茶友们一起喝茶,修性、修心,自然欢喜、自在。

好茶出深山,每一片茶叶,都讲述着一段故事,一叶一香,诉说着茶匠人的心。只要是遵循自然的,敬畏自然的,每每邂逅结缘,我都忍不住要夸夸它们,且要分享给爱喝茶的那些人。

无论是新采摘的毛茶,还是储存了十年的陈茶,它们都是有重量的。每一片茶叶,都吸收了它从茶树上采摘下来时那一刻的空气、阳光、水分,以及各自土壤的能量;每一片茶叶,都承载着不同区域乡土的风情。

慢,慢慢,声声慢,每次只过盖碗半;臻,臻臻,杯杯臻,时常念想一木声。

末了,罢了,声声慢,祝福《臻茶記》四周年"动丝打丝",蒸蒸日上!

致【一木问茶】四周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