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改裝文化比較好的有哪些國家?

格子語車


我認為是中國,前面有些朋友說是日本,歐洲,我不那麼認為,那些為專業比賽改裝應該叫升級。為什麼說是中國呢,先看看配置參數吧,日本的車都普遍小,適合他們國情,車內裝飾也一般,就說雷克薩斯吧,一百多萬的車,方向盤那個車標是鍍上去了,三年左右就掉了外層。歐洲呢,他們對車來說就是一交通工具,喜歡手動擋,無天窗,絨布座椅,手動調節等等。但到了我們中國就不一樣了,一輛車就是一個成功人士的象徵,什麼配置高,就來什麼,錢不錢無所謂。很多功能估計汽車開到報廢也不知道怎麼使用。我想問問,我們哪個朋友買車回來後沒去改裝一下,裝飾一番。現在特別是那些商務車MPV,那個裝修,五花八門。只要你想得到,沒有改裝公司做不到,大家覺得我說的對不對。謝謝大家!


騎行者35498995


汽車是現代人的主要交通工具。汽車的發展經歷了三大階段。

1680年,英國著名科學家牛頓設想了噴氣式汽車的方案,利用噴管噴射蒸汽來推動汽車,但未能製成實物。
蒸汽動力車:1769年,法國人N·J·居紐製造了用煤氣燃燒產生蒸汽驅動的三輪汽車。但是這種車的時速僅4公里,而且每15分鐘就要停車向鍋爐加煤,非常麻煩。後來車在一次行進中撞到磚牆上,碰得支離破碎。
1879年,德國工
卡爾.本茨

程師卡爾·本茨(Karl Benz),首次試驗成功一臺二衝程試驗性發動機。1883年10月,他創立了“本茨公司和萊茵煤氣發動機廠”,1885年,他在曼海姆製成了第一輛本茨專利機動車,該車為三輪汽車,採用一臺二衝程單缸0.9馬力的汽油機,此車具備了現代汽車的一些基本特點,如火花點火、水冷循環、鋼管車架、鋼板彈簧懸架、後輪驅動前輪轉向和制動手把等。1886年的1月29日,德國工程師卡爾·本茨為其機動車申請了專利。同年11月,卡爾·本茨的三輪機動車獲得了德意志專利權(專利號:37435a)。這就是公認的世界上第一輛現代汽車。由於上述原因,人們一般都把1886年作為汽車元年,也有些學者把卡爾·本茨製成第一輛三輪汽車之年(1885年),視為汽車誕生年。

Benz在中國就叫奔馳哦。

1829年,英國的詹姆斯發明了時速25公里的蒸汽車,該車可以作為大轎車使用。這種汽車裝有笨重的鍋爐和很多煤,冒著黑煙,汙染街道,併發出隆隆的噪聲,而且事故頻繁地出現。1860年,法國工人魯諾阿爾發明了內燃機,用大約1馬力的煤氣發動機來帶動汽車,但效果不好。不過,汽車就是在這種內燃機的影響下產生的。從此,有很多人想改進內燃機,要把內燃機用在汽車上。1882年,德國工程師威廉海姆.戴姆勒開始進行內燃機的研究。他發明了用電火花為發動機點火的自動點火裝置,然後,在這一發明的基礎上製造出優秀的汽油發動機。這種發動機每分鐘900轉,結構簡單緊湊,而且能產生很大的功率。1883年,戴姆勒完成了這種汽油發動機,第二年開始裝配在二輪車、三輪車和四輪車上,製成了汽油發動機汽車。特別是1886年製造的汽油發動機四輪載貨汽車,裝有l.5馬力的發動機,時速達18公里。
汽油車
奔馳G55 AMG
1885年是汽車發明取得決定性突破的一年。當時和戴姆勒在同一工廠的本茨,也在研究汽車。他在1885年幾乎與戴姆勒同時製成了汽油發動機,裝在汽車上,以每小時12公里的速度行駛,獲得成功。這一年,英國的巴特勒也發明了裝有汽油發動機的汽車。此外,意大利的貝爾納也發明了汽車,俄國的普奇洛夫和伏洛波夫兩人發明了裝有內燃機的汽車。
電力車
世界上第一個研究電動車的是由匈牙利工程師阿紐什·耶德利克Ányos Jedlik於1828年在實驗室完成的電傳裝置。第一輛實際製造出來的電動車是由美國人安德森在1832到1839年之間發明的。
這輛電動車所用的蓄電池比較簡單,是不可再充的。1899年,德國人波爾舍發明了一臺輪轂電動機,以替代當時在汽車上普遍使用的鏈條傳動。隨後開發了Lohner-Porsche電動車,該車採用鉛酸蓄電池作為動力源,由前輪內的輪轂電動機直接驅動,這也是第一部以保時捷命名的汽車。在1900年的巴黎世博會上,該車以Toujours-Contente之名登場亮相,轟動一時。

那麼汽車改裝文化比較發達的國家就是那些發明汽車比較早的國家了。英國、德國、美國、日本、韓國的汽車改裝在上個世紀都比較風靡。

但是,很多汽車廠家順應汽車改裝的潮流,把改裝的比較普遍的東西在原廠配上去了,比如汽車DVD、汽車導航、汽車防撞系統等,這樣,後市場需要改裝的東西越來越少了,所以現在改裝的生意不再風光了。

目前主要兩個方面:

1.老爺車的改裝,主要那些收藏愛好者,有錢又對汽車痴迷的人;

2.中南美洲國家和那些比較喜歡熱鬧的國家還有一些市場。


鵬學天下


總體上來講,日本的改裝技術要好點。 這主要原因是,以前在日本,有個法律規定,基於日本的國情(資源大量需進口)量產車輛的馬力不得大於280匹,但法律條文中並未對車輛的改裝加以限制,因而,在日本改裝行業蓬勃而起,大行其道,出現了一些比較著名的改裝廠,如:HKS,光岡,STI,EOV等企業。由於上述等等諸多原因,日本的改裝著重於加大車輛的馬力提升,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有一手的。有一些企業乾脆就自己造車,如光岡,還有一些改裝企業的大的車廠聯合生產高性能車如:STI(斯巴魯),EOV(三菱)等! 但也不是說其它國家的改裝就不行,在歐洲,沒有馬力的限制,因而就著重於車輛的控制,如:減震,ECU等等方面。在歐洲也有日本的情況一樣存在,如M(寶馬)AMG(奔馳)等,但其發展的規模和數量上沒有日本這麼大而已!但在技術上,各有千秋! 由於篇幅的關係,不能一一詳述,這些只是一些大概的情況!希望對你有用!謝謝!







小康優質影視


論汽車改裝文化,我覺得是我們中國的改裝文化最好,最貼近改裝人的心聲,也符合大眾的審美需求,最最重要的是省錢,真的。

你花20塊錢買個“5”就能立馬省30萬,s320瞬間秒變350

或者再牛逼的,稍微多花幾萬塊錢,E奔秒變邁巴赫,秒殺s,立省百十萬

國度不同,改裝文化、地域風情、交通狀況、法律法規、大眾審美等等這些都不盡相同,唯有我們國人才是最優秀的改裝師,最會過日子的文化傳承人




鄭州本地貸款專員


美國和日本都比較好。

美國的車輛改裝已經合法化了,改裝文化盛行,老美改起來和他們的性格一樣暴躁。我有幾個玩改裝的朋友,去日本都要去JDM逛一下,雖然我是不太瞭解,但是喜歡玩車的人真的蠻願意花大價錢的,日本動漫裡也有不少這類文化的縮影。

補充一個,我覺得英國其實改裝文化也還不錯,像是老牌的MG車型以前上賽道的比比皆是,一時也激起了挺多風潮。當然,現在市面上能買的MG6也是很適合改裝的。


sarah沙拉姐


說到改裝車,很多人第一印象是非法的,不安全的。


這是長久以來一些違法的改裝車導致的惡劣事件,經過新聞媒體等渠道的片面傳播後,許多人形成的的固有印象。其實改裝車的門道有很多,今天我們要說的當然是合法的改裝車文化。我們首先會想到的就是JDM,JDM文化起源於日本,日本本土生產的車型用本土生產的配件才叫JDM。JDM文化在70年代興起,同時速度限制在120km/h,最大馬力不超過280匹,所以很多經典車型時速表只到180km。因當時日本工業協會的硬性規定,阻礙了日本汽車行業的發展,便廢除了這一規定,到80、90年代,日本廠商便不停的發展高性能車,也奠定了JDM文化的基礎這主要原因是,以前在日本,有個法律規定,基於日本的國情(資源大量需進口)量產車輛的馬力不得大於280匹,但法律條文中並未對車輛的改裝加以限制,因而,在日本改裝行業蓬勃而起,大行其道,出現了一些比較著名的改裝廠,如:HKS,光岡,STI,EOV等企業。由於上述等等諸多原因,日本的改裝著重於加大車輛的馬力提升,在這方面可以說是有一手的。有一些企業乾脆就自己造車,如光岡,還有一些改裝企業的大的車廠聯合生產高性能車如:STI(斯巴魯),EOV(三菱)等! 但也不是說其它國家的改裝就不行,在歐洲,沒有馬力的限制,因而就著重於車輛的控制,如:減震,ECU等等方面。在歐洲也有日本的情況一樣存在,如M(寶馬)AMG(奔馳)等,但其發展的規模和數量上沒有日本這麼大而已!但在技術上,各有千秋!

泰國也是改裝文化比較盛行的一個國家。在泰國能經常看到日系車,這是由於二戰後日本在泰國大量出口汽車,在泰國打下了優質耐用性價比高的好口碑。在泰國,我們能感受到濃郁的改裝文化。改裝車遍佈城市的大街小巷,小到輪轂,大到外觀以及動力,摩托,貨車,甚至還有校車都會進行改裝。

美國改裝車大致分為幾類,各種大馬力車,拆掉汽車上無用的東西,更換大馬力發動機,拼直線加速。還有展現個性的汽車,比如會跳舞的老爺車,更換電力驅動懸掛系統讓車輛跳躍起來,這種改裝車主要受眾玩嘻哈音樂的人群。還有一種Sports Compact改裝形式,使用日本車模仿JDM文化,但並沒有嚴格按照日本本土改裝風格,而是安裝了暴躁的NOS以及NX增壓技術,同時也注重外觀以及音響改裝,形成了美日兩種文化融合的產物。


讀解科學探索


如果要說汽車改裝文化的話,那麼不得不提賽車比賽,最初的汽車改裝就是源於賽車比賽,所以要說賽車改裝文化的我個人認為還是最早期的賽車比賽起源地法國

內燃機的發明其實算得上賽車運動的萌芽,隨著不同品牌汽車誕生,各類雜誌報紙的報道相繼變多了,但是如何能讓這個報道變得有趣呢?

聰明的法國人想了個有趣的事情,將這些車集結到一起,看誰跑的快,而這也成為了賽車運動的雛型,1887年4月20日,法國的《汽車》雜誌社在巴黎舉行了第一場並不能稱得上是比賽的汽車運動,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參賽的只有一個人,喬爾基·布頓,也是由他駕駛當時的四人座蒸汽汽車從巴黎塞納河畔跑到了努伊伊。當然,雜誌社也沒有放棄這個優良的傳統,在第二年,雜誌社再次舉辦了車賽,路程從努伊伊到貝爾塞,全長20km,結果只有兩個人參加,由一名叫布頓的人駕駛者迪溫牌三輪汽車獲得冠軍。

但那個時候的車賽還不能稱之為比賽,因為不論是從汽車的角度來說,還是從賽道路線的選擇來看,沒有一條公平的規則對整個比賽有約束,這樣的車賽更像是媒體的一項報道活動,但也是這樣的活動,讓賽車的萌芽在法國這片土壤生了根。

1894年,法國《Le Petit Journal報》組織了一場汽車比賽,線路從巴黎到魯昂,總行程不到130km。這場比賽,最終被世人定義為汽車運動史上第一場比賽,為什麼呢?因為這場比賽不僅有限定的路程與規則,還有觀眾,而且每位觀眾需購買門票觀看比賽,據說當時的門票還不便宜,每張都到了10法郎,以當時的物價,這可以說是一場富豪的運動了,就這樣,當時還有一百多名觀眾到場觀摩了比賽。這場比賽的規模也是空前之大,有近百輛賽車報名參賽,其中包括蒸汽汽車、汽油車、酒精車等不同車型,但最終完賽的只有9輛,蒸汽汽車最終拿下冠軍。

當然在這裡插播一段當時延用至今的詞,“GrandPrix”,這是個在賽車領域經常會看到的詞,翻譯過來很簡單,是大獎賽的意思,比如英國大獎賽,就叫做British Grand Prix,但是這個詞從何而來呢?這就要說到當時在歐洲,包括法國很受歡迎的一場運動,賽馬。在當時的賽馬比賽中,拔得頭籌的騎手將會獲得豐厚的獎勵,而這筆豐厚的獎勵用法語來說就是“GrandPrix”,而後來,賽車運動在法國盛行,“GrandPrix”被法國人應用到賽車領域,隨後英國人也隨著法國佬延用了這種說法,最終形成了現在的GrandPrix大獎賽說法。

迴歸到那個時代,1895年6月11日,法國汽車俱樂部與《普·魯奇·傑魯瓦爾》報社聯手,舉辦了第一場只使用汽油車的長距離汽車公路賽,路程為從巴黎到波爾多的往返,全程達1178km。當時共有20多輛汽車參賽,共用時48小時45分,平均車速為24.55km/h。而且,當時,又有個現在都會常用到的新鮮詞出現,Pit,一般來說,Pit是指賽車比賽中的維修站,比賽過程中的進站換胎被稱作Pit Stop,而維修區通道被稱作PitLane,那這個Pit又是從哪裡來的呢?Pit這個詞含義其實很簡單,一個字,坑。在當時的賽車運動中,並沒有緩衝區,當車輛開到換乘點的時候,路邊的工作人員很有可能會有安全隱患。為了避免人員傷亡,會在路邊挖一個坑,如果人來不及躲閃,就跳到坑裡,還能挽救回一條性命,這就是Pit最早了來源。

然而隨著汽車比賽的種類越來越多,賽車的速度越來越快,Pit並不能減少這項運動的安全隱患,越來越多的人員傷亡出現在這項運動中,把賽車運動的不安全性逐漸放大在大眾眼前。在當時的英國,賽車運動甚至是被禁止的,政府還推出了非常出名的法律來限制機動車的行駛——紅旗法,其中規定:每一輛在道路上行駛的機動車,必須由3個人駕駛,其中一個必須在車前面50米以外做引導,還要用紅旗不斷搖動為機動車開道,並且速度不能超過每小時4英里(每小時6.4公里)。

無論當時的政策現在聽起來有多荒謬,但無可厚非的是,賽車這項運動還是非常受大家的歡迎的,為了維持這項運動的發展,比賽逐漸改為在封閉的道路賽場和跑道上進行,1896年,美國的的普羅維登斯正式舉行了封閉賽道的比賽。

當然這也可以說到,為什麼橢圓賽道在美國那麼流行,這也是因為當年,封閉的賽道不好找,所以美國人常常把橢圓型的賽馬場用做賽道,進行比賽,雖然這一傳統在歐洲也收到歡迎,但由於歐洲戰亂爆發,賽道維護成本太貴,這項傳統就被擱置了,但在美國,這成為了nascar最早的雛形。

1904年,賽車運動開始發現,不能再單一的由當地的汽車俱樂部組織賽車運動,這樣對規則的把控可能會不夠統一,在這樣的想法之下,一些影響力最大的汽車俱樂部決定在法國成立一個國際組織,由它指定通行的規則,適用於全世界的汽車比賽。國際汽車聯合會(Fe’e’deration Internationalede I’Automobile,縮寫為FIA,簡稱國際汽聯)由此應運而生。由它來服務於汽車和摩托車駕駛員,解決其相關事宜,制定賽車規則,並儘量保證車手及觀眾的安全。

在這個規則之下,1906年6月26日,法國的勒芒算是正式舉辦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世界場地大獎賽,當時的比賽分兩天完成,沿著勒芒的三角形路線,總共跑12圈,全程770km。而這個比賽也收到了很多人的關注,共有13個國家的32輛汽車參賽,最終由匈牙利車手奪得冠軍。從此,勒芒小城也成為了賽車界殿堂級的聖地。

當然到了這,大家也知道賽車的基本起源了,隨著當時監管部門的成立,對參賽的車輛、車手、路線和比賽方法相應規則都有了相應的調整與規範,並且當時也湧現出方程式比賽、原型車比賽、拉力比賽等不同賽車模式。雖然,中途經歷了戰爭的洗禮,但最後,歐洲人的執著讓這項運動變得更為有趣和繁榮,而這也成為了當初賽車運動最早的模樣。










人xin人性


改裝無疑被一些鐵桿車迷和駕控愛好者和個性達人視為提升車輛性能和外觀的終極途徑,而在全球各地,每個國家對改裝車的寬容度有著不同的要求,比如在美國,經濟性的改裝可以隨意,而大到改到誇張的造型和性能上,必須經過的法律的允許才能實施,雖然有法律的約束,但是此項規定僅僅作為保證安全的依據,而對改裝車寬容度依舊是非常大的。同樣,日本和德國等國家,改裝車相對比較自由,特別是日本和美國,改裝車盛行,以至於形成了獨特的改裝車文化。





Sun小先生


西方歐美地區的汽車工業要比我國先進的多,汽車知識的普及度遠超我國,歐美地區的汽車工業,有超過百年曆史,並且在世界大戰中經歷風雨,汽車文化歷史悠久。在行業層面上,日本的汽車雄起於上世紀60年代,直至今天仍在世界廣泛的範圍內有著足夠的存在感——實惠、故障率低的表面之下,日系車還總會有一些吸引世界各地愛車之人的魔幻色彩。這個國家的玩車氛圍和人氣在比例上仍然在世界前沿。畢竟車廠零件廠這裡都有不少,一定程度上的改裝是被允許的。


會飛的耗子


當我們在討論汽車品牌時,我們在討論什麼?

不同的國家所滋生的品牌天然地帶著當地的文化氣質,或是浪漫優雅的法國車,或是嚴肅刻板精密的德國車,或是粗獷不羈的美國車,或是細緻耐用的日本車。品牌也有其自身的性格,瞭解其背後的文化差異,才能更好的理解市面上品種繁多的品牌,緣何他獨愛那一枝。

BY: Carlifestyle

地域性格差異 世界各地的汽車生活文化

隨著汽車工業在全球的急速升溫,越來越多的來自不同國家的汽車製造商業紛紛推出了涵括各自國家元素的產品,雖然它們的外形看上去差異不大,但在不同汽車文化的國家中,這些大同小異之下顯現的則是巨大的文化差異。

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在四大洋的劃分下成為了五大洲,而在這五大洲際大陸中,又孕育出了224個國家。它們的領土大小各不相同,文化差異也因為地理位置的差異有著明顯的不同。隨著汽車工業在全球的急速升溫,越來越多的來自不同國家的汽車製造商業紛紛推出了涵括各自國家元素的產品,雖然它們的外形看上去差異不大,但在不同汽車文化的國家中,這些大同小異之下顯現的則是巨大的文化差異,而在今天的文章中,我將會帶領大家,來一同探訪不同國家的汽車文化。

享受生活才是汽車文化的最終訴求

既然聊的是全世界人們的汽車生活文化,那麼,我想我還是要從我們身邊說起,畢竟,我們生活的國家處於亞洲,亞洲的汽車生活文化也與我們的生活聯繫的更為緊密。在亞洲,如果要說汽車產業,那我們則不得不聊一聊日本的汽車生活文化。

日本人開始遠離汽車?

不用我做過多的說明,當一提起日本,浮現在人們腦海中的一定會是各種精密的電氣化設備。沒錯,講究效率、講究性價比並且善於鑽研的精明的日本人,他們的電氣化設備在全世界也是處於領先水平,而將這些先進的電氣化設備應用於汽車中,這樣才符合日本的生活方式。

日本的汽車文化

精明的日本人不會將支出放在停車費和油價負擔

漸漸開始遠離汽車

隨著世界油價的不斷上漲,停車位的日益緊張,精明的日本人不再依賴汽車,漸漸的開始遠離汽車。雖然在日本街頭仍然橫行著性能改裝車,經常伴隨著巨大的聲浪從您身邊呼嘯而過,但遠離汽車,遠離高消費汽車顯然是日本汽車市場的主要發展趨勢所在。因此,我們在日本經常能看到小型車、微型車大行其道,它們才是日本平民階層的選擇。

印度人在車內朝拜?

亞洲汽車,對於東亞的人們來說,很難會聯想到印度的汽車工業,這當然也與歐美汽車廠商的強勢不無關係。儘管如此,印度汽車的崛起,還是會讓不少人為之側目。對於那些對印度汽車有所耳聞的人們來說,知道印度汽車想必也是從印度塔塔汽車收購路虎捷豹汽車那一天開始的。

印度人的汽車文化

這裡是宗教的發源地

宗教自然也會顯露在汽車塗裝中

黃金和咖喱的顏色是他們的最愛

印度的人口密度很大,因此,印度塔塔汽車推出了全世界最便宜、最小的車型——塔塔NANO。這款車型之所以賣的便宜,與它的配置匱乏有著極大的淵源。當然,NANO只是對印度汽車的一個表現,熱愛咖喱,崇尚宗教的他們,也許會將佛像置於車內,以便尋求庇護,甚至可以隨時膜拜。而至於車內的顏色,相信人們也不難猜到,咖喱和黃金的顏色將是他們的最愛。

說完亞洲,我們再來看看汽車發源地的歐洲,歐洲的面積不小,但國家同樣不少,在如此緊密的地理位置,不同國家的汽車文化又會有怎樣的差異呢?

法國人開車享受生活?

提起法國,在人們腦海中呈現的都會是那個浪漫氣息濃重的國家。這裡,是眾多奢侈品的發源地;這裡,充斥著濃厚的浪漫氣息;這裡,生活節奏悠揚;這裡,無處不散發著藝術的個性。在這樣的性格之下,法國人同樣也會將這種情感賦予汽車之中。

法國人的汽車文化

法國人的浪漫隨處可見

法國吉普賽人

悠閒自在的生活方式是他們所崇尚的

對於法國人來講,車子就是車子,一件代步工具而已,絕非炫耀財富的手段。法國滿大街跑的都是“沒有後屁股”的兩廂家用車。一是車身比較短好停放,二是後備箱大方便購物和外出旅行。對於法國人來說,符合法國人審美的法國車顯然更備受關注。

英國人開著汽車踢足球?

方向盤在右舵駕駛,後視鏡上掛著足球的標識,前方的GPS裡面播放著英超聯賽,最重要的是車裡總備有一把雨傘!沒錯,這就是英國人。英國人對於足球的痴迷程度可見一斑,而英國人對於汽車的熱愛也猶如貝迷們對於貝克漢姆的痴迷。

英國人的汽車文化

英國的標籤

萬人迷貝克漢姆

根據英國AA汽車駕駛基金會的調查報告稱,儘管世界油價高漲,但八成以上的英國有車一族,還是認為不開汽車的生活簡直無法想象,3%的男性駕駛員甚至表示,寧可不要妻子或女朋友,也不放棄開車的權利。

德國人的汽車太刻板?

汽車內部嚴謹的裝飾,甚至會有些刻板。雖然也可以有德國啤酒和香腸,但你一定得相信這只是擺設而已,對於做事認真的德國人,也需要一些小的情趣和放鬆,比如在車裡放聲高唱。德國人的嚴謹讓他們看上去過於刻板,但在需要激情釋放的時候,他們卻比任何人都更熱情高漲。

德國人的汽車文化

德國人的嚴謹刻板世人皆知

德國人的汽車產品還是有口皆碑

儘管德國的公共交通十分發達,但是,在德國仍有70%以上的德國人會選擇開著私家車去上班。在一項調查數據中,42%的受訪者認為,開奔馳的人大都自以為是,自認為在路上有優先權;而52%的人相信,“好車是男性實力的象徵”。對於“女人不會泊車”這種老腔調,只有不到三分之一的人會表示認同。

意大利人開車的特立獨行?

還記得曾有個視頻講述的是意大利人與歐洲人的差異,其中,就有關於意大利人開車的一段。意大利是個富有激情的國家,雖然大多數意大利人願意長時間的宅在家中,但特立獨行、隨性的性格還是讓他們在開車的過程分外著急,即便是正在手持一塊披薩咀嚼,也絲毫不會影響他們超車的需求。

意大利人的汽車文化

看似精緻,實際上他們很隨性

意大利人認為,只有菲亞特500才能表達意大利的精髓

意大利的汽車於這個國家一樣富有激情,無論是火辣的法拉利還是溫情一些的瑪莎拉蒂,他們對於速度的追求是其他國家不能比擬的。與此同時,小車在意大利同樣倍受青睞,而能作為代表的,則也唯菲亞特500莫屬了,對此,意大利人說:“只有小車才能淋漓盡致的表現意大利文化,特別是菲亞特500。”

美國人在汽車裡過完一生?

既然說汽車生活方式,那我們則不得不提到一個國家,那就是美國。美國素有車輪子上的國家之稱,這也表明了美國人對於汽車的依賴程度。

美國人的汽車文化

美國人不在乎油耗究竟有多少,他們在乎的只是空間是否夠塞下他們龐大的身軀,坐墊的寬度是否可以承載住他們的重量。在美國人的汽車內,雜亂的東西散落在各個角落,方便快捷的漢堡、薯條必不可少,西部牛仔的帽子,遊戲機這些美國人的最愛,顯然不會被他們拋在腦後。

美國的汽車電影院

現在的牛仔可以不會騎馬,但一定會開車

這不禁讓我想到垮掉派的先鋒代表凱魯亞克和金斯伯格開始了他們在路上的啟程,年輕人的叛逆在以前所未有的能量集結爆發,他們學著貓王的樣子扭屁股,開著那一代人的夢想之車——雪佛蘭克爾維特和福特野馬橫穿美國,使出吃奶的勁兒跟傳統死磕。

美國人對於汽車非常依賴

除了這些汽車大國之外,一些地域的人們同樣對於汽車有著自己的文化裝扮,每個國家、每個名族都需要有生命的延續,才能重建新的文明。而汽車也將成為這個時代延續的產物之一。

俄羅斯開著叮噹作響的破拉達

小心阿富汗人車內可能藏著一把AK47

俄羅斯人開的汽車會叮噹作響,如果沒有法律規定,或許他們還會喝著伏特加繼續開車;中東人開的汽車會鑲滿黃金,也許車裡還藏有幾把AK47;阿拉斯加人也許會把汽車改造,只留下車的軀殼,動力,就讓雪橇犬來解決吧!

我們無法一一去列舉所有國家的汽車生活,但無論如何,汽車成為這個時代重要的代步工具,汽車也逐漸形成文化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或許這才是我們的生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