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说看《天道》(下)

有多人问及该如何去读懂《遥远的救世主》,看明白《天道》。

当是极难回复的问题,我做不了老师。

我也仅看过一遍《天道》,不是不想,只因确实抽不得空闲;虽然,为浅尝桥段摘引原文,《遥远的救世主》须常常翻起。

读《遥远的救世主》,看《天道》,亦是学习更新知识的过程;遇之当是难求。

闲说看《天道》(下)


以中国文人惯常德性与文字淫巧,我念及“丁元英”之名,很自然联想出谐音——“定原因”。

是否作者写作的意图,便是要将现实中所面临的种种问题,定下原因——社会属性问题。

自这个角度而论,我以为以下几本书,对理解《天道》,当会有所帮助。

屈原《渔父》中有一段:“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

这原是屈原被放逐后,与渔父的对话;渔父劝他“与世推移”,不要“深思高举”,自找苦吃。在渔父看来,处世不必过于清高;屈原则表示宁可投江而死,也不使清白之身蒙上世俗尘埃。

两种绝然不同的处世哲学,自然也是两个不可相提而并论的人生。

与《遥远的救世主》相比较,小说《沧浪之水》,表现出更为尖锐的生存本能和良心本性的冲突,十分生动描摹出体制内的人世生态。而《背叛》中的宋一坤,下海前曾就在体制内谋生计。

“沧浪之水”在杯里是清水,在杯外则是浊酒;也许,现实是残酷的。于我们的内心,还是要保有一丝理想,一缕浪漫,否则便会活得太累,丢失了人生的意义。

地产界思想家、万通集团董事长冯仑,自言是:资本家的工作岗位,无产阶级的社会理想,流氓无产阶级的生活习气,士大夫的精神享受;喜欢坐小车,看小报,听小曲;崇尚学先进,傍大款,走正道。

张五常(国际知名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现代产权经济学的创始人之一)在《凭阑集》中说过,经济学的本质是解释人的行为。

冯仑的《野蛮生长》,好似啄木鸟的嘴,生生在大树上凿出一个小洞,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中国这棵大树的一个年轮;野蛮生长二十年,一个文明的新阶级也诞生了。

由此书,可以管窥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商界的成长生态。

《资本论》——

这是一本众人似知又不甚知之的大部头巨著;书名,虽已耳熟生茧,却又有几人是真正通读过全卷。

如果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是从正面歌颂了资本的力量,是资本积累和发展的宣言书;马克思的《资本论》,则从反面揭露资本的负面性,资本的恶;而托马斯?弗里德曼《世界是平的》一书,又告诉我们,财富(资本)就是一种竞争力。

由《国富论》,可以理解中国正在发展着的市场经济;由《资本论》又可看到社会的不公;自《世界是平的》,更可得知中国所处的全球化环境。

有人说,“豆豆的书里隐含着马克思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气质”;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言:“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宇宙的根本规律”。而“规律”,正是宋一坤和丁元英经常挂在口边的一个词。

读《资本论》、《国富论》、《世界是平的》,于想深入理解豆豆作品的人,是一道很难迈进,却是不得不迈进的“窄门”。

中西古圣哲中,佛陀谓是影响最为深广者。

佛陀思想传承三千年,经漫长历史而亘古常新,至今仍被数亿人信仰,为众文化精英所关注,证其主题学说的永恒性,已具超越时域的内涵。

从现代文化角度看,佛陀的言教,文句虽显古朴,但其内蕴的智慧,仍旧熠熠生辉,具有应时契机的宝贵价值,提供给现代人很多深刻的启示。

《佛陀的智慧》是内行人所写佛学入门书籍,通俗易领会;解读《天道》,宗教是绕不开的话题。

不在乎你能否以接受,正如丁元英一言:

当有人笑话耶稣是傻子的时候,其实谁都不傻;仅仅是两种价值观不兼容。

便是觉悟。

《谋事在人》 (作者:王志纲) ——

马克麦高梅说过,任何高层次复杂的竞争,几乎都是脑力的竞争,我们可以称之为“商业心灵的竞争”。

拿破仑也曾言,统治世界的是想像力。

作者是与王力同时代的策划大师,广东“碧桂圆神话”,是其当年轰动南国的成功战例。我读此书,已过去十年。

其人为“方法论”迷,大学时代曾啃读了七遍《资本论》,从此称己找到一把观察社会的“解剖刀”;这与宋一坤何其的相似,而在丁元英身上也现有类同的思想痕迹。

正因是在豆豆的书中,隐含着马克思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的气质,若想对豆豆的作品有更深的理解,便要沿着这条思路走得更为远些;以本书对马克思理论的精解与运用,读后必有感获。

书中有许多精辟絮语,如是对《天道》剧情的注释,我仅选摘一、二:

好项目不是找来的,而是策划出来的;

我的生存压力并不大,金钱只是顺带的结果。

中国文字的妙处:找钱、挣钱、赚钱,3个相似的字眼,却反映了人们不同的谋生、谋事方式和境界。

对之,我很信然。

《变化(1990年-2002年中国实录)》 (作者:凌志军)——

鲁迅先生说,造化又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所以我阅读,寻找历史。

凌志军的书,是了解当代中国不可错过的窗口。

《变化》,详尽地记录了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直至二十一世纪初这十多年里中国社会的变化,有风雷激荡的大事件,也有柴米油盐的小细节。而这十多年,恰恰是豆豆小说所脱离不开的时代背景。

中国改革已经走过30年历程,改革的前景依然充满不确定性;在社会制度变革中,短期内起关键作用,是政治领袖的个人选择;长期内起决定性作用,却是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

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命运,取决于我们相信什么,不相信什么。

这是读凌志军的书,给我的启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