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这部电视局,用用来悟的,虽然只有24集,但是里面包罗万象,是我们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本次我们重点来看一下,《天道》里的人物角色的特点:我把他们总结为四种人,分享出来。希望大家指教!
第一层:“市井文化”:以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为代表的“三个创业者”。他们并不能不说不聪明。他们认识了高人,同时也想用高人的“智慧,人脉,财力”帮自己实现人生的目标。他们的特点是是渴望救世主的出现,在金钱观上想实现暴富,一生被“功名利禄”所束缚着。其中刘冰是最典型的代表,刘冰简直成了金钱和名利这些外在虚荣的“奴隶”。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何尝不是生活在“功名利禄”的影子中。企业为了利益,绞尽脑汁,各种无底线的行径层出不穷。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转基因、假疫苗……事件一次又一次的出现在我们的身边……。我们的教育事业,为了“拔苗助长”,让孩子早日“成功”,成为自己理想中的所谓的“栋梁之才”,我们不断给孩子加码。从家长到老师,从家庭教育到学校教育无不充斥着“功利主义”的色彩和“急功近利”味道。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断的攀比,LV、宝马…… 别人有的,我们都容易得“红眼病”。所谓的成功,就是挣了多少多少钱?做了什么更高的职位?拥有了更高了权利?天天听着街头的大妈们聊着东家长,西家短……总之,我们活在别人的世界里,何时能做会真正的自我?真正的自我又在哪里?
第二层:以“事”为核心的“工匠精神”。
代表人物,欧阳雪。用她自己的话说“我只做开餐馆,除了开餐馆我什么也不会”。日本人对我们中国人来说,虽然有些可恨,但是日本有一个强大的“工匠精神”。我们去日本旅游的时候见到很多,百年小店。各种各样的“花道、艺道、花道……”。这种以“极致的事”为核心的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就是“庖丁解牛”的精神。一个从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不知道,知道自己知道到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认识意境“的升华。
开放40年以来,中国的发展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目前的中国处在变革的十字路口。过去传统的投资拉动型的增长方式已经强弩之末。纵观历史强国的发展,都是由投资拉动—消费拉动的过度(美日德……)。中国制造业,要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就是需要我们建立起“工匠精神”—— 噜起袖子加油干。
第三层:以“自我实现”为核心的“精进”人生。
用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来说,前四种需求是实现外的满足:是在人的生理、安全、社交,被尊重的需求层面。但是以“肖亚文”为代表的“自我实现”的这类人代表“精英文化”。也就是“天道”里所谓的“强势文化”。
在《天道》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女孩的进升之路,从普通的职员到企业老板的跃迁之路。她一路走在,在专业能力上不断精进(打官司可以看得出来水平很高);在人际关系上与各方面关系处理得恰当有分寸;在做人方面,有进有退,有诚意,有担当;在机遇面前,有魄力,有底线……
如果“市井文化”是小草,一个没有信念,随风而吹,永远也长不大的精神。那么“精英文化”就是大树文化,一种代表着永远向上生长,活着一道美丽的风景,支撑一片绿荫。死后也是栋梁之才,不管是死了还是活着,都有价值。
如果说“市井文化”是接收的文化,那么“精英文化”就是输出创造的文化。
“精英文化”的三个精典的特征是:持续精进,高效行动,价值导向。他们永远向上生长,用价值导向,定位自己的信念和格局;用成长性思维,解决认知的问题,实现认知的跃迁;用高效行动实现自己的人生构想和规划……
第四层:“上善若水”,悟道空我的境界。代表人物:丁元英和芮小丹。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
孔子到了70岁才达到“从心所欲”,也就是“上善若水”的境界。
当然丁元英和左小青这两个人达到这两种境界的方式是不同的。这种区别也就是道和佛的主张的区别。丁元英是“道”的化身,道家主张的是“天人合一”和“顺其自然”无为而至的状态。达到的境界就是人体,心灵,与周围环境的合一。而不是做无畏的“牺牲”,所以它有“趋利避害”的因子。所以他入不了“佛门,不进不出,刚好”。精确的说,丁元英应该是“逍遥派”的代表。
而佛家讲究的是涅盘,涅盘也不是一定要丢掉“人体”,而是一种精神的重生。所以当芮小丹面临与四个歹徒相遇的时候。在当时的环境下,她是无我的,是为了正义的大爱。用丁元英的话说“当生则生,当死则死”。
在修行方式也不同:丁元英是渐修所到这个状态,是在生活、工作中不断的践行,总结分析悟道出来。但是芮小丹天性如此,只是“不知道自己知道”而已。用道术来说,芮小丹是有道无术。所以丁元英建议他学艺术创作,把“天道文化”的价值用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实现自己更大的人生升华。
最后用老子的话结束:“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则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你我都是人生路上践行的人,希望在更高的层次上遇见你……
閱讀更多 陳守一666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