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现在“剩女”一词被频频提及,于是,两位以色列导演与PBS(美国公共电视网)合作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这部名为《剩女》(Leftover Women)的纪录片耗时近4年,主要讲述了3位在北京生活的女性,因“剩女”问题而承受的巨大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彷徨和焦虑。


虽然是出自歪果仁之手,但影片呈现出来的内容却异常写实,3位女性的故事其实也是3800万中国“剩女”,甚至9000万中国单身女性的缩影。


因此,纪录片一石激起千层浪,网友们给出最多的评价则是:“真实到令人窒息。”


01

被控制的徐敏


徐敏,28岁,长相漂亮,有房有车,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在一家电台当主播。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条件优秀的她对伴侣的要求是:


身高175+;必须有房;职业最好是公务员、金融、技术男等;家境不能差于自己,不接受农村家庭。


或许有人会问,是不是小姐姐的要求太具体了,才导致被剩下的啊?


非也。


徐敏在之前谈过几段恋情,其中不乏有自己满意的,之所以后来没成,是因为卡在了她母亲那里。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母亲在女儿择偶问题上有一个不二法则,那就是:本地人且门当户对。


不管女儿交的男朋友有多优秀,只要不满足这个法则一律免谈,原因是怕别人贪图女儿的条件。


一来二去,徐敏就剩下了。


作为独生子女的徐敏是幸运的,父母让自己上最好的学校,给自己买房买车。


但徐敏又是不幸的,因为父母为自己付出得越多,就控制得越多。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在婚恋问题上,母亲的意见甚至占到了80%~90%,这意味着只要母亲不答应,然后就没有然后。


母亲的性格比较强势,打小就不喜欢徐敏哭,如果徐敏不听话,母亲会扭头就走,直接把两岁的她扔在大街上。


这种童年时被抛弃的阴影一直伴随着徐敏,因此她的性格变得乖巧懂事,婚姻大事更是要咨询母亲的意见。


可是,经年累月下来,徐敏的心里也积压了许多的委屈和不满。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建议下,徐敏终于鼓起勇气和妈妈摊牌,叫妈妈不要总掺她的婚事,尊重她的意见。


情绪激动之下,徐敏甚至说道:有时候我觉得我爸凭什么找你呢?


这句瞬间激怒了母亲,一直面无表情的母亲突然生气又委屈地回道:我们高价供你读书,帮你买车买房,然后到了现在就成了一无是处?


说完话之后,母亲便拂袖而去,母女俩不欢而散。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徐敏的情况很能代表90后城市独生子女一代,一方面生活在父母的荫庇之下,享受着父母提供的物质条件,一方面又想摆脱父母的束缚,渴望独立自由的生活。


这本身并没有错,但是徐敏面临着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正如高晓松所说:一个人要有一以贯之的世界观,不能要自由的时候,把西方的那套拿出来;要钱的时候,又把东方的那套拿出来。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徐敏对母亲的控诉不无道理,父母的确不应该过多地干涉子女的生活,但自小养成的相处模式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得以改变。


更何况,真正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平等、冷静的基础之上,而不是任由情绪翻滚,把自己摆在受害者的位置,对对方进行控诉,甚至是恶言相向。


比起把问题归咎于母亲,或许徐敏更应该做的是明白自己真正想要什么并为之坚持,同时拿出让父母看到自己凭自己的本事也能过得很好的能力。

02

被妥协的盖琪


盖琪,36岁,是一名大学老师。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出生于书香门第的她年轻时意气风发,且不打算要孩子。


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加之后来父亲患病,家里面的积蓄近乎耗光,父亲最终还是撒手人寰,盖琪的想法逐渐发生了转变。


她交了一个男朋友,年龄比自己小,还来自于农村家庭。


一开始,这段恋情不是很顺利。


一方面,横亘在两人之间的年龄问题让盖琪望而却步,也让男友举棋不定;另一方面,盖琪一直渴望着一个能和自己产生精神共鸣的对象,而男友并非理想中的灵魂伴侣。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经过一番思想斗争之后,盖琪最终还是选择了步入婚姻。


结婚当天,盖琪并无兴奋,反而是坐在一旁的母亲一脸喜悦。母亲说:结婚是千百年来的习俗,逾越不了,我们还要走常人走过的路。


对于母亲的话,盖琪没有反驳,或许当时的她已经跟自己达成了和解,不再跟生活较劲。


正如盖琪自己所说,婚姻总意味着你要放弃一些东西。


对于盖琪而言,放弃的就是梦想中的婚礼、伴侣,熟悉的生活以及不育的权利。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婚礼在老公的农村老家举行,非常传统和喜庆,被围观的盖琪独自坐在铺好的床上,显得有些无所适从。


基于对未来的生活和工作等多重考虑,盖琪和丈夫离开北京,搬到了房价相对较低的广州居住。


很快,盖琪就生下一个女儿,在一年的时间里完成了结婚生子等人生大事。


丈夫体贴,女儿可爱,盖琪得到了一个似乎挺圆满的结局。


在一次关于女性主义的分享大会上,盖琪被一个女孩问道:你为什么在言语之中透露出婚姻是个成功的结局?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盖琪的回答是:婚姻不是一个成功的结局,但是就阶段性来说,我现在很快乐。


谈到婚姻,盖琪的感受是:在我没结婚之前,我的生活是有趣的,结婚之后的生活,没有那么有趣,很多时候真的很乏味,但是更幸福了,更美好了一些。


在分享大会上,盖琪还提出过一个问题:如果找不到合适的人,那么你究竟是继续保持单身,还是选择向生活妥协?


这也正是广大大龄单身青年们面临的现实难题。


一方面我们可能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一方面我们的想法又可能随时发生改变,但茫茫人海,究竟有没有适合我们的那个人,而ta又是否会如期出现?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葛优扮演的李冬宝在《编辑部的故事》里就曾有过一段台词,大意是说大龄单身青年之所以到了大龄还单身,那都是因为在爱情的路上找得灰了心。


因此,不少人都跟盖琪一样,选择了妥协,找一个看上去还不错的对象,结婚生子,过着世俗意义上的圆满生活。


可是这样的人生又是否真的快乐?没有人能回答,只有时间才知道答案。

03

被嘲弄的华梅


华梅,34岁,在北京一家港企从事律师工作。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出生于山东农村的她家里面还有4个姐姐,华梅排行老幺,是家里面唯一一个上过大学,也是唯一一个还未婚的孩子。


每次回家,华梅都会面临亲人的催婚——


父亲说:你34岁没结婚,别人问起来,我都没法说。


母亲说:我去年生了一场病,临死之前,唯一的心愿就是希望你结婚。


姐姐说:你不结婚就是不正常,再幸福都不叫幸福。


在亲人们的围攻之下,华梅有口难辩,争执一番后谁也说服不了谁,她只能趴在窗边默默淌眼泪。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受过高等教育的华梅自然明白家人的局限,也知道他们是出于对自己的关心。


虽然华梅并不信奉独身主义,但是在“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样根深蒂固的思想下,她还是忍不住发出怒吼:我经济独立,事业稳定,难道仅仅因为不结婚,我就是一个不正常的人吗?


事实上,不管是满足家人还是为了自己,华梅在寻爱这条路上都做出了足够的努力。


她参加过相亲大会,去公园的相亲角寻觅过姻缘,甚至还求助于相亲网站,但都未能成功。


相亲对象不看好她的家庭,婚后希望男方占主导地位;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公园的叔叔阿姨介意她不是本地人,同时觉得学法律的女孩太厉害,不敢娶回家;


而网站的工作人员更是直言其外貌一般,年龄过大,在婚姻市场中没有优势,且性格偏于强势,劝她柔和一点。


华梅反驳说:年纪真的很大了?可是我觉得我的年龄很好啊。


工作人员再次予以否认:你认为你的状态很好,看起来很年轻,那都是自欺欺人。


很多人因此觉得工作人员是在羞辱华梅,但是看完整个对话过程的我不以为然。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因为在生活中,的确是年轻、温柔的女孩更受欢迎。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还没到谈论合不合适的地步,就在最起码的基本信息中丧失了继续了解的意愿。


真相往往就是这么简单粗暴,工作人员的话虽然不中听,但这也是社会现实,只是工作人员的确不应该去嘲讽华梅的“天真”,否决华梅的希望。


除了在婚恋市场上处于劣势,大龄单身女青年们还面临更高的生育风险,以及出现状况时无人在身边予以帮衬等困境。


所以,与其说工作人员和亲人对华梅的言行是一种羞辱,不如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焦虑。


只是这份焦虑没能解决大龄女青年们的实际问题,反而还增加了她们的负担和压力。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因此,纪录片最后,华梅去往法国留学,临走前她说这是“一边战斗,一边撤退”的结果。


我想,这大概也是当下大多数大龄单身女青年的现状吧。


她们一边与四面八方的各种声音战斗,一边又因为这些声音而产生焦虑和动摇。


到底要不要结婚?要不要生小孩?以后会不会后悔?


然而,人生没有预知未来的能力,幸福也没有标准的答案,只有自己经历了,才能够体会到其间的好与坏。


其实,婚姻就像一百年以前的那双小鞋,有的人天生合脚,有的人喜欢光脚,有的人则苦于脚大在彷徨到底要不要为之而裹脚。


外国高分纪录片,拍出9000万中国女性的焦虑:一边战斗,一边撤退


每一种选择都没有错,都值得被尊重。就像日剧《最完美的离婚》里说的一样:不论单身、结婚还是离婚,大家都是为了更好地生活。


值得喜悦的是去往法国的华梅后来遇到了爱情,并结婚生子。


所以,不要因为年龄大、被催促就匆忙结婚,也不要因为被催婚就一味奉行独身主义,而拒绝婚姻。


我们期待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友好,鼓励大家去尝试更多的可能性。


但在此之前我们自己首先得想清楚,我们到底想要度过怎样的一生,以及是否有去面对和承担后果的勇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