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日,“第一村醫”醫孫瑤在淄博市周村區北郊鎮中心衛生院預檢分診處進行分診工作。新華社記者張銳 攝
新華社濟南3月7日電(記者陳灝)“你天天在大喇叭裡喊不讓串門,自己還總往我這跑!”日前,在山東省淄博市淄川區田莊村,當張德梁走進71歲的貧困戶王紹林家時,老人一邊“抱怨”他出門太多,一邊熱情地搬來椅子。
張德梁是淄川區醫院醫師,也是田莊村的“第一村醫”。2017年11月,淄博市針對偏遠鄉村醫療力量薄弱、醫療服務供給水平低的問題,推出“第一村醫”工作機制,分批次派駐城市醫院的優秀醫生入村開展幫扶工作。去年10月,張德梁作為第五批“第一村醫”被派駐到田莊村。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中國農村醫療防護能力相對薄弱,“第一村醫”成為偏遠農村的防疫“守門人”。
每天,張德梁在廣播裡給673名村民講授防疫知識、對重點地區消毒、巡訪抵抗力差的老人和病人,並進行日常的出診和送藥,一天下來體力幾乎耗盡。
王紹林完全喪失勞動能力,平時依靠鄰居輪流上門照顧。為給村民們做不串門的表率,疫情防控期間張德梁主要通過電話問診,但對王紹林等8個重點老人,他堅持每天上門巡診一次,確保他們能夠以相對理想的身體狀態順利渡過疫情。
張德梁說,為減少不必要的人員進出導致的防疫風險,疫情防控期間村裡人員進出受限、村內串門拜訪也被勸阻,一些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和獨居老人得不到周全的照顧,他必須多留心,確保老人們的健康不受影響。
和張德梁一樣,淄博市在任“第一村醫”今年全部放棄春節假期返回農村支援防疫。一些已經結束派駐期的“第一村醫”也再次前往曾經服務的村子巡診。
從淄博市博山區域城鎮衛生院出發,抵達獨居老人吳光軍家,“第一村醫”譚國昌需要駕車半小時,隨後在山路上步行40分鐘。那裡的村民在近年的城鎮化過程中陸續搬離,只有吳光軍捨不得一片山林,獨自留守。
“只要身體好,病毒不來找!”再一次上門,譚國昌告訴吳光軍,良好的健康狀態是抵禦新冠肺炎的最佳防線。他給吳光軍做了例行檢查,還送上了抗病毒藥品,日常使用的降壓藥、胃藥,以及蔬菜、麵粉等生活物資。
譚國昌說,每個人都是疫情防控的關鍵變量,沒有誰不值得重視。
2月17日,淄博市“第一村醫”張偉在淄川區太河鎮石安峪村貧困戶段以文家問診。新華社記者張銳 攝
“第一村醫”來自權威的醫療機構,受教育程度和專業技能都比較高。高超的醫術和親民的作風,使他們受到了村民的信任和愛戴,成了防疫“主心骨”。
已結束派遣期限卻臨時返村的“第一村醫”陳起帥介紹,農曆大年初二,他在淄川區嶺子鎮林峪村勸阻了一處牌局。在向大家解釋疫情的嚴重性和防疫重要性後,村裡威望最高的81歲老人石四遠聽完一揮手:“俺們不懂啥是新冠肺炎,但俺們知道能叫陳大夫大老遠趕過來,這事肯定小不了。俺聽您的,都散了!”
“如果沒有張德梁醫生,我們還真不知道怎麼防疫。”田莊村黨支部書記田同賓說,田莊村地處大山深處,沒人有防疫理論或者經驗。張德梁到村裡之後,教導村民“安心宅在家、口罩隨身帶、院子伸伸腿、喇叭聽健康”,組織村裡的3名返鄉人員做好隔離。他說:“張醫生在,我心裡就有底。”
淄博市淄川區太河鎮石安峪村是省級貧困村。村幹部單成忠說,“第一村醫”支援了當地疫情防控最後的、也是最薄弱的“一公里”,成為基層科普防疫知識、消毒、篩查發熱患者等工作的骨幹力量。村裡疫情防控有序不亂,大家有信心戰勝疫情、不誤農時。
淄博市衛生健康委主任宋曉東介紹,淄博市有390名“第一村醫”仍堅守在農村防疫一線,其中289人已經結束派遣期卻又臨時返村。一個多月來,他們堅守在農村,累計為流動人員實施健康檢測26028人次,參與醫學隔離密切接觸者643人,向上轉診247人,為當地控制農村感染人數發揮了關鍵作用。
閱讀更多 新華社客戶端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