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大足石刻很多宏大的造像龕窟中,往往一些細節還暗藏著極具價值的題材,開鑿於北宋後期的北山第168號窟,就是這樣一個造像洞窟。北山第168號是一個高2.3、寬3.14、深7.1米的洞窟,因為窟內主要是雕刻眾多的羅漢像,所以一直被稱為五百羅漢窟。

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北山第168號五百羅漢窟


在深達7米多的窟底部,正面的崖壁上開鑿有一個小龕,高0.8、寬1.35米,在其內雕刻有一佛二菩薩,皆是結跏趺坐在蓮臺之上,在其間和左右兩側有比丘、侍者。

在正壁和左右兩壁,分為六層雕刻羅漢形象,數量多達五百餘身。這些羅漢像形象姿態各異,變化多端。他們或是一手托腮,似乎正沉浸在遐思的愉悅之中,臉帶微笑;或是側首凝視,正與旁邊的羅漢對話;或是獨自抱膝而坐,悠閒自樂;或是一位垂眉老僧,手拄杖,正凝視遠方;或是盤膝而坐,手持數珠,正誦唸佛經……

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五百羅漢雕像


在羅漢像上下排之間的石垠上,雕刻有一些造像題記,其中有幾件基本上可以辨識全文的意思,如有一則說當時大足城內的奉善弟子李世明夫婦,為他們膝下的女兒捐資營造了五身羅漢像,祈願“閤家安寧、壽命延長”,時間在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七月初五;又如,當時昌州大足某鄉的何儀興一家,發心鐫造和妝繪了羅漢像19位,時間在宣和四年(1122年)六月。之外,還有王惟祖、王北倒等人的捐資營造題記。這些殘存的文字,可以知道五百羅漢窟的營造時間,大致在北宋宣和三年至四年(1121—1122年);還可以知道這個洞窟,也不是由一人捐造完成,而是由當時大足一帶的一些信眾,自願捐資雕刻而成,他們每家每戶認造一些羅漢,集眾人之力,終成此洞窟的羅漢群像。

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北山第220號佛和十六羅漢像龕 (居中橫排造像龕)


羅漢是佛教藝術中常見的題材之一。羅漢,為阿羅漢的簡稱,是得道修行弟子的最高果位,其意思有殺賊、應供、無生的意思。唐代著名高僧玄奘翻譯的《大阿羅漢難提蜜多羅所說法住記》中,明確提及到十六羅漢的姓名,並敘述到佛涅槃之際,囑託他們住世間“護持正法,饒益有情”。同時,十六羅漢便成為了唐五代、兩宋時期繪畫、雕刻的一個流行題材,如開鑿於五代時期的大足北山石刻第36號、第220號,就是佛和十六羅漢的造像龕。之後,在藝術作品有十八、五百等眾多數量的羅漢題材的出現。

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玄奘取經圖所在崖面


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玄奘取經圖


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取經圖持刀人物


與絕大多數羅漢群像不同的是,在北山第168號窟羅漢像之間,出現一幅“取經圖”。

在洞窟的左壁,由上至下的第二排,兩身羅漢像之間,有一圖像與其他皆為一身羅漢像大不相同。這幅圖前方雕刻一身站像,不過現存僅保存肩部以下部分,在他的後面刻一馬,馬背上有鞍,託著一圓柱體的器物,再其上有梯形的圓柱體,正面刻著光束,表示馬背上託著的佛經正在發出光芒。馬的後上方刻著一像,身姿前傾,雙目緊緊盯住下方的站像和馬,雙手各持一刀,似乎正在急追。

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敦煌榆林窟第3窟東壁玄奘取經圖/採自《敦煌佛教東傳故事畫卷》 商務印書館,1999年

取經圖是石窟和寺院中備受關注的題材,大多在北方地區有發現,特別是在敦煌石窟之中,他們大多數表現的是唐代高僧玄奘西行取經的故事。而西南地區在元明之前的取經圖,之前僅僅在四川瀘縣延福寺石刻有所發現。北山第168號五百羅漢窟的這幅圖像,為何表現為取經圖,這其中的緣由較多,其中有一點很重要,那就是在關於唐代玄奘取經的史料中,記載有玄奘險些被謀殺的故事,如在《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中,記載玄奘出玉門關時,得到了一位石盤陀的胡人的協助,在休息的時候,二人相聚五十餘步,各自準備入眠,不料那位胡人拔刀而起,慢慢走向三藏法師,還未到十步,就返回去了。法師於是坐起來唸誦觀音菩薩,胡人看見便入睡。類似的故事,在其後記載玄奘事蹟的典籍中也有記載。胡人謀殺玄奘僅僅是取經路上的一次遭遇,類似遭遇還有很多,而這些故事,在明代吳承恩筆下,演繹成了歷經各種艱難險阻的長篇小說《西遊記》。

那麼,大足北山第168號窟內出現的取經圖,也進一步豐富了大足石刻的造像題材,對於瞭解取經圖的傳播、《西遊記》故事演變等多方面都具有極高的價值。

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深藏在窟中的坐化塔


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明西域坐脫大禪師之塔》碑文 (拓片:唐長清)


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清道光《大足縣誌》載西域禪師事蹟


在這個深邃的洞窟中央,還矗立一座八角形的稜臺,根據其上所刻的碑文,可知為“明西域坐脫大禪師之塔”,俗稱“西域禪師坐化塔”。據碑刻介紹,西域禪師不知是何國人,明代癸酉年(1633年)的夏天,從合州來到大足,人皆不認識。他先後遊覽了大足的妙高山、報恩寺、天慶觀、寶頂山、北山等寺觀、名山。禪師不通漢語,雅好清靜,給人印象行跡怪異,如選地而坐不乞食,樣貌服飾頗為怪異,髮長委地三尺餘,兩臂隱隱有蓮花,在其盛糧的口袋內裝著石頭,還有貝葉經。禪師圓寂之後,當時報恩寺了智等僧人,以及詩人潘紱將他安葬在北山的五百羅漢窟內。今窟內的塔上,還保存有明代崇禎七年(1635年),潘紱撰寫的禪師記事碑。

玄奘取經故事圖,為何出現在大足北宋五百羅漢窟之中?

五百羅漢局部


大足石刻的每一個龕窟之中,都隱藏著歷史悄然留給後世的故事,也許它就在細節之間。行走在石刻藝術長廊之中,究竟還有多少營造者以特殊的藝術方式暗藏的故事?或許,隨著發現的目光,會有越來越多的細節得到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