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境“第一關”,我們來守護!

“面對新的工作環境,還要連續上崗12小時,大家在心理、身體方面都需要適應,但卻沒有絲毫猶豫,迅速投入工作。”


“雖然比不上醫務人員那麼偉大,但能儘自己的一份力為疫情防控作貢獻,還是很驕傲的。”


“工作中,我們儘量為旅客著想,儘量讓他們能早點回家。”


“我們現在也算是‘隔離人員’不能隨便進出。每天就抽空給家裡打個電話、通個視頻,看看兩個孩子。”


“現在,我們一家三口都是志願者,我在機場一線,丈夫與兒子在小區門崗一線。整個社會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堅持到疫情結束的那一天!”

入境“第一關”,我們來守護!

穿上防護服,戴好護目鏡、手套,3月11日早上7點,楊健康和組員們從浦東新區區委黨校啟程,前往浦東國際機場,開啟12小時的駐場工作。


根據上海市確定的涉外疫情防控和入境人員健康管理措施,所有中外人員在進入上海之日前14天內,有過重點國家或地區旅居史的,一律實施居家隔離健康觀察或集中隔離健康觀察。


3月6日起,來自上海16個區的駐點人員進駐浦東、虹橋兩大國際機場,負責人員信息登記、專車護送等工作。


浦東迅速集結了167名機關幹部、50名公安幹警、55名公交大巴司機快速到崗,啟動浦東、虹橋“機場24小時駐點值守”接送境外來滬返滬人員居家隔離工作。連日來,駐點工作人員們不分日夜堅守在一線,堅決守牢疫情防控的門戶通道。


入境“第一關”,我們來守護!


隨時準備上“前線”

3月6晚上6點左右,在區規劃資源局工作的楊健康正在家吃晚飯,突然接到一個電話,告知他需立即前往疫情防控一線,且7點前必須到浦東新區區委黨校集合。放下電話,楊健康就去準備衣物。一旁的妻子也沒覺得奇怪,因為丈夫曾和她說過,最近要隨時準備上“前線”。


到了區委黨校,楊健康和浦東機場駐場點的其他工作人員一起接受了培訓,並分了組,每個組需連續上崗12小時,按照三班兩運轉輪值方式滿負荷運作,並吃住在區委黨校。楊健康成為駐浦東機場T1航站樓第二工作組的駐場指揮,和15名組員簡短溝通後,他和組員們互相幫著穿上防護服、戴上護目鏡,搭乘專用巴士趕往浦東機場。


“那天去機場的路上,我的心情還是有些忐忑的,一想到馬上要上疫情防控一線,感覺有點不太真實。然而幾分鐘後,真實感便來了。”回憶起當時的情形,楊健康說,他發現自己的護目鏡很快起了霧,不到20分鐘,頭髮都溼透了。


為有序安排重點地區人員入境,浦東機場設定了需要居家隔離健康觀察人員入境後的集散點,16個區的接待“攤位”就設在這個接待大廳。楊健康為小組成員分設了不同崗位:6名幹部和兩名公安幹警在登記點負責登記信息;8名幹部負責需隔離人員的跟車轉運。3月6日晚9點,他們正式開始了駐場的工作。


入境“第一關”,我們來守護!


“您好,我們是浦東新區的工作人員,協助您辦理回家手續,請問您的居住地是哪裡……”面對陸續到達的旅客,駐點工作人員首先會進行溝通,瞭解他們的居住地、打算採用哪種交通方式離開、要求他們填寫《重點國家入境人員登記表》等,再按照接待流程,專人、專車保證旅客從出機場到進家門口,全程形成從入境到隔離的全流程閉環管理。


“面對新的工作環境,還要連續上崗12小時,大家在心理、身體方面都需要適應,但卻沒有絲毫猶豫,迅速投入工作。”楊健康說,3月6日的第一個班次還算平穩,3月8日的第二個班次,接待大廳迎來客流高峰,“狀況”也隨之而來。


下午3點多,一個韓國家庭來到了信息登記點,由於語言不通,楊健康找來了駐機場的翻譯人員。經瞭解,他們在浦東有居住地,並已有私家車等在機場接人,於是按照流程進行信息登記、核實等工作後,工作組的跟車轉運人員將他們送到了私家車停放點,並同時撥通了所在街道的電話。但電話那頭卻反饋說,這戶韓國家庭所住的樓宇設置了中央空調,不符合居家隔離條件,於是他們又折返回至信息登記點。


入境“第一關”,我們來守護!


“如果不能居家隔離,他們就需要集中隔離,當時,這戶家庭並不願意接受這樣的結果。”楊健康說,由於等候時間較長,5歲的小女孩有了情緒,韓國夫妻也開始著急,“我們又進行了多方徵詢,得到的回覆仍舊是:設有中央空調的樓宇不符合居家隔離條件。”


隨後,在和翻譯的溝通中,這戶韓國家庭搞清楚了相關規定,瞭解到他們不能回家是因為中央空調,於是立即提出自己居住的房子是獨立的中央空調,並不和整棟大樓的空調系統相通。瞭解到這一信息,工作人員馬上和管轄街道聯繫,請他們核實,並確定房子是否具備一人一居室等隔離條件。


經過1個多小時的溝通,好消息傳來,原來該棟樓宇的每個房間都有獨立的中央空調,互不相通,符合相關居家隔離條件。事情得到圓滿解決,這戶韓國家庭順利回家,所在社區及時做好了接收工作。


“旅客從落地檢查,再到我們申報點登記信息,基本上要經過好幾個小時,加上旅途的勞累,有些人員會心情煩躁,甚至發脾氣,我們能理解,只能耐心地和他們解釋。”楊健康表示,大部分旅客還是很配合的。


3個班次下來,他和組員已逐漸適應了工作節奏,“第一次脫掉防護服,人有點虛脫的感覺,現在好點了。大家也不抱怨,而是經常相互鼓勵,大家團結協作、其樂融融。”


入境“第一關”,我們來守護!


由於當時走得匆忙,楊健康沒帶夠換洗衣物,3月10日,妻子特地從家裡帶了一些過來,放在了門衛處,夫妻倆也沒見上面。“我們現在也算是‘隔離人員’不能隨便進出。每天就抽空給家裡打個電話、通個視頻,看看兩個孩子。”楊建康說,前期,自己報名了區裡的疫情防控突擊隊,做好了隨時上一線的準備,家人也比較支持,一時的困難,克服一下就好,“雖然比不上醫務人員那麼偉大,但能儘自己的一份力為疫情防控作貢獻,還是很驕傲的。”


只求旅客平安到家

在這批駐點人員中,來自浦東新區區委黨校的王暢,工作經歷有些特別。原本她被安排的是跟車集中轉送,但在首個工作日當晚,一個突發事件讓她火線轉職。


“3月6日晚8點,我開始站第一班崗,晚上11點左右,來了一對日本父子,他們看不懂登記表格上的中文信息,和民警手舞足蹈地比劃著,民警也不太擅長外語,雙方溝通出現了問題。”此時,王暢恰好在一旁目睹了一切。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的她擁有專業八級的英語水平,見此情形立刻上前嘗試用英語與這對日本父子交流。


“我詢問了他們的航班信息、目的地與交通情況,還聯絡了前來接機的司機,問清楚了車牌號、停車地點等。”聯絡妥當後,這對日本父子便被轉交到另一名志願者手中,由其根據剛剛登記好的信息,將旅客陪送至私家車停車處。


後來王暢瞭解到,原來駐點人員的召集令下得很急,專業翻譯人員還來不及到場。於是指揮部緊急決定,讓王暢臨時負責旅客信息登記點的翻譯工作。幾個班次下來,火線上崗的王暢利用自己的外語特長幫了不少旅客。


入境“第一關”,我們來守護!

“因疫情防控需要,現在對於境外返滬人員的防疫措施較為嚴格,消耗的時間也比較長,這段時間,我們遇到過各種各樣的旅客,其中也有情緒崩潰的。”王暢感言,面對旅客的各種負面情緒,駐點工作人員會照單全收,嘗試在交流中打開心扉,在相處中互相理解。


“幹嘛啦你們?還讓不讓人回家了?”“手機都被耗到沒電了,5個多小時了,還要繼續審問嗎?”……一個執勤日的凌晨0點11分,登記點處傳來了一陣吵鬧聲,一名年輕女子因為手機沒電,聯繫不上家人,剛登記完個人信息就情緒崩潰了。


幾名志願者走上前去,想給予幫助,但卻遭到了誤解。“你們這麼多人對我一個,想幹什麼?有意思嗎?”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該怎麼辦。這時,同為女性且年齡相仿的王暢上前一步,接過同事遞來的充電寶,為她的手機充電,並安撫道:“不要急,不要急,我們現在就能回家了,登記好了咱就走。”


一邊說著,王暢一邊請該女子坐下歇息一會,沒想到對方卻大哭了起來。“我不能坐!我的腰在日本滑雪時受傷了,你們怎麼能這樣!”王暢只能陪著她站著,面對面聽著她的哭訴,等待她情緒穩定下來。


“將心比心,我能理解她的心態,一個人負傷回國,接受檢查登記的時間比航班飛行時間還要長,而且她還帶了4個沉重的箱子,真的是太不容易了。”聽著對方的哭訴,王暢也不禁留下了淚水,護目鏡都起霧了,但是防疫工作的責任,讓他們必須把工作做到位。


大巴調度到位,準備提前出發,王暢與同事幫著這名女子,把行李送上車,該女子也緩和了下來,一路上低著頭,沉默不語。“這幾天,我見過各種各樣的旅客,有哭的,有笑的,有為祖國自豪的,有批評我們不高效的……特殊時期,我們只希望旅客能夠平安回家。”王暢說。


沉默旅途盡職盡責

“和大家想的不太一樣,跟車途中旅客和我們基本沒有交流,一方面出於防疫需要,一輛大巴只搭載不超過10名旅客;另一方面,大家也確實很累了。”負責跟車的機場志願者顧文靜說。


顧文靜是浦東新區文保所的職工,3月6日中午接到召集令,回家拿好換洗衣服與生活用品後趕往了機場志願者的駐紮點——區委黨校。從那天起,她與其他志願者便開始了黨校與機場間兩點一線的生活。


她被分配了跟車的崗位,要陪護搭乘大巴集中轉運的旅客前往各個街鎮,並與街鎮工作人員妥善交接。她所在的工作小組共有8人,分成4個小分隊,每班大巴由一個分隊負責陪護。


入境“第一關”,我們來守護!

“一般,我們會安排一人負責給司機導航,一人負責與街鎮接應人員聯絡,確定具體的接應地點。”顧文靜說,他們會將旅客直接送到小區出入口處,與社區工作人員進行交接,交接完成後旅客會由社區工作人員陪護到家中,並開啟為期14天的隔離觀察,以此形成入境重點旅客的管理“閉環”。


“相對於駐場的工作人員,我們的工作相對按部就班。”顧文靜回顧了自己第一次跟車的經歷:3月7日凌晨2點開始,她與同事陸續接到了要集中轉運的旅客,5點左右湊齊了9人,大巴正式啟動駛離機場。


“第一站要前往北蔡地區,夜間道路空曠,行程非常順利,我提前半小時與北蔡鎮城運中心聯繫,確定了接應地點,抵達時接應人員已經在等候了,對方與我們核對了旅客信息,簽署簽收單,就交接完畢了。”


入境“第一關”,我們來守護!

9名旅客轉送完畢,顧文靜回到機場時,發現已經過去了3個多小時。“這一圈最遠的跑到了三林、洋涇,行程中旅客基本沒有和我們說過話,大多在閉眼休息。”顧文靜說,他們偶爾也會遇上鬧情緒的旅客,這時只能儘量去安撫,鼓勵他們堅持完這最後一段路。


“我們現在是做一天、休息一天,一次早8點到晚8點的日班,一次晚8點到早8點的夜班,日夜顛倒的確比較吃力,但大家都在努力堅持。”顧文靜說。身穿全套防護服,為了避免浪費,值班的12小時裡大家都會盡量減少吃喝,有同事犯了胃病,但也堅持著熬到下班時間。


“工作中,我們儘量為旅客著想,儘量讓他們早點回家。”宋鯤是跟車志願者小組的負責人,他向小布闡述了這樣的理念。“3月8日晚上7點半,已經臨近交接班的時間了,但還有一批旅客等待發車,而且這時候,所有大巴都已經派出去了。”宋鯤沒怎麼猶豫、直接聯絡了指揮部,當場調度了一輛大巴前來。“雖然犧牲了一些休息時間,但想到這批旅客可以儘早回家休息,無論從防疫還是服務的角度來說,都是我們應盡的責任。”


而這也正代表了所有機場志願者的願望。顧文靜說:“現在我們一家三口都是志願者,我在機場一線,丈夫與兒子在小區門崗一線。整個社會齊心協力、眾志成城,堅持到疫情結束的那一天!”


文字:蔡麗萍 趙天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