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氏族史」江西星子渚溪尹氏源流考

渚溪為星子尹氏最集中的聚居區域,據 2006 年 4 月初統計,渚溪尹氏家族共有 500 餘戶, 2500 餘人(含在外工作者,不包括出嫁女)。以渚溪尹氏的戶數及人數之眾,實為當今贛北最大的尹氏家族。本人出於對祖宗的崇敬和歷史文化的嗜好,曾對渚溪尹氏的源流作過粗略的考證。現將有關源流的考證情況介紹如下,如有不妥之處,敬請各位批評指正。

一、 關於星子渚溪尹氏來歷的諸多說法

遍覽族譜及有關資料,關於星子渚溪尹氏來源的說法主

要有以下五種。

1 、直公致仕返鄉留居說 。據晉陽堂《尹氏宗譜》( 1988 年撰修本,以下簡稱《尹氏宗譜》)記載:直公“因晝錦榮歸道經渚溪之地,觀匡廬之秀,攬蠡水之奇,遂卜居洞庭祠之右,以此為箕山穎水之間,及卒卜葬於渚溪車壠口老龍角作尹氏洞庭祠”(一修譜譜序,作者:思成、樂愷、樂元、經緯)。

2 、直公及其孫仲敬留居說 。《尹氏宗譜·四修譜譜序》載:直公“因往返京師停舟渚溪,面匡廬之秀,睹彭蠡之浩蕩,對家人言曰:‘此地真儒過化,山水奇秀’,以居於是。直之孫諱敬號同光者從其命遂與居焉。”(作者:御臣、步青、臣商、經錘)

3 、尹直之弟留居說 。星子縣蓼南鄉老屋祖山存有 1575 年立的尹公景資夫婦墓碑一塊。碑文曰:“公先人吉安泰和洪福里人也,因兄尹直官居學士之職,公先人往京,舟泊星子渚溪,欲出所宜,道延晦庵,朱先生白鹿洞過化之地,遂擇居焉,至資公有數世矣。”

4 、子汶留居說 。至德堂《尹氏宗譜》世系志載“子汶,直長子,字遠奄,仕雲南臨安府知府,娶安氏生子二,仲良、仲斌,公先世居白(此字屬“吉”字,應是印刷錯誤)之太和洪埠,因致土居田,過星邑渚溪,愛彭蠡之秀,遂買置山宅,築室於渚溪洞庭祠之右。”此譜的尹氏家譜源流序( 1784 年一修)記載:“宋之後及明,尹公諱直由成化進士官至兵部尚書,世居吉安府太和縣之洪埠,長子汶字遠奄任雲南臨安知府致仕而歸舟泊渚溪,愛鄱湖之勝且以匡廬白鹿洞先賢之遺風具在,遂不欲還其故里,卜宅於渚溪洞庭祠之右而居之。”(作者:志海等)該譜篡修宗譜序載“昔夫子刪書斷自唐虞匪略也,良以荒遠者難稽,不若見諸近者之實而可據耳。乃於甲辰之冬十月暨望同心協立(乃“力”之誤)竭慮殫精,仗工於家,越十一月而譜於以告竣,上自直公暨始遷祖汶至今十六世。”(作者:志升、元鳳、元琮)

5 、子文留居說 。 2006 年春,老屋尹村修公路時發掘出一處明代正德八年( 1513 年)的尹氏人墓碑(內碑),碑文載:“公姓尹,諱庭蘭,字英貴。先世居吉之太和澭江,洪武間,高祖有曰子文者遊星邑渚溪,見其佳麗遂家焉。”

二、 說法的考證依據

1 、直公致仕返鄉留居說 。

主要依據有二:一是《尹氏宗譜,仕官功名集》的有關記載。功名集將尹直列為第三,(前有吉甫、和靖),載曰“直,太和人,號蹇齋,兵部尚書。羅倫疏李賢,奪請起復,賢怒滴倫。直引文彥博待唐介故事請留倫。後入相位。”這裡提供了兩個重要信息。一為尹直號蹇齋。尹直為太和人且擔任過兵部尚書天下人知之甚多,不足為奇,但他號蹇齋則不是太多人知道的。(說明:尹直著有《謇齋瑣綴錄》一書,共八卷,“蹇”通“謇”)二為羅倫疏李賢的故事。《謇齋瑣綴錄》第三卷載:成化丙戌廷試,王冢宰以程敏政卷字精楷,力贊為第一。公(指李賢)曰:“論文不論書。”卒取羅倫第一。憲廟即位,進公少保、華蓋殿大學士,尚書如故。逾年,丁父憂,乞終制,不許。羅倫進言,請許公終制,詞涉訐。公怒,力辭,朝廷黜倫乃已。予(指尹直)引文彥博待唐介故事,請公留倫,公曰:“潞公市恩,歸怨朝廷,吾不可襲此。”公之言亦未為無理。二是星子留有直公墓葬一處,並口傳多種說法。星子渚溪尹氏數百年來,傳直公去世後,葬禮頗為隆重。說有四十八匹棺木同時抬出,葬的地點十分分散,就連都昌、永修(柘林)等地都有其墓。為防外人盜墓,出殯時孝子皆不送行。即使這樣,在渚溪車壠口老龍角(今渚溪村下洋欄李家境內)的墳墓(也是星子渚溪尹氏每年祭掃之墓)仍然在解放前後多次被盜。

值得質疑的也有兩處:

( 1 )尹直在星子未留下任何有說服力的足跡。

按《尹氏宗譜》的說法,尹直是致仕返鄉途中留居渚溪的,且葬於渚溪。但令人質疑的是直公在星子除一處墳墓和宗譜的記載外,沒有留下任何蹤跡,並且他的兩個兒子尹子汶、尹子源也只在星子縣誌中有語焉不詳的記載,他的生卒時間在渚溪《尹氏宗譜》及老龍角墓碑中均無記載。續修四庫全書集部別集類 1332 頁《東川劉文簡公集》收錄了劉春的《壽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澄江先生尹公詩序》(下稱《詩序》),《詩序》載:“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翰林學士澄江先生尹公之謝事而歸也,於今蓋二十年矣,春秋八十歲之陽月。”“而公居澄江之濱、縉紳之仕,於其鄉者過必禮於廬,後進之士執經問難者往往屢常盈戶外,而又以其勝日佳節為名,輩所屈以遨遊于山巔水涯者無時無之,其遊也,必有長篇短章以寫景抒懷,故一時山川賁飾為之增重,則公之所得於造物者何如哉。”尹直致仕返鄉是 1487 年的事,離劉春作《詩序》 20 年,那麼《詩序》應該作於 1507 年,其時尹直 80 歲。後一段引文則說明了尹直“謝事而歸”的地點及活動情況,澄江流經泰和縣城及尹直故里逢源(今沙村鎮高隴村)。從文中可以看出尹直致仕返鄉後仍門庭若市,著述頗豐(據本人所知,僅文集就有《名相贊》五卷、《澄江集》二十五卷),不至於銷聲匿跡。因此,本人以為尹直致仕返鄉途經渚溪流連不歸故里之說站不住腳。

( 2 )從時間和情理上看也有牽強附會之嫌。星子縣蓼南鄉老屋尹祖山有 1543 年立的尹公源堂(文願)墓碑一塊,碑文曰:“公諱文願,朱和靖先生之裔,世居太和。六世祖直位本朝大學士,因往返京師,停舟渚溪,見其山靈水秀,壯其地而曰:“可以居。”於是直之孫仲敬乃公之祖始遵其令遂以居焉。”據星子渚溪《尹氏宗譜》,直公至文願的世系是:直 —— 子源(直次子) —— 仲敬(源次子) —— 琛(敬長子) —— 文願(琛之三子)。文願生於 1466 年,而尹直則生於 1427 年。不細考各代之間的長幼關係,以代均數計,則從直公到文願公每代相隔不到十歲,這是不合常理的,也不符合人類的生育規律。如果從上溯的角度理解“六世祖”,則應是:善卿 —— 存仁 —— 天傳 —— 子源 —— 奐重 —— 直。但查閱《中華尹氏通志 · 世系志》得知世居泰和逢源的在善卿之前還有兩代,即均賜一慶可。這些在星子《尹氏宗譜》中均無記載。另外,從人情世故上說,直公致仕返鄉時年屆花甲,正值耳順之年,他自 1454 年擔任翰林院正七品編修以來,除其父奐重去世回泰和居住了一段時間外,一直在北京和南京為官。雖說,孝宗罷其官職,令直公心中不快,但葉落歸根乃人之常情。所以直公致仕返鄉留居渚溪的結論實在難圓“奠世系、辨昭穆”之說,也有悖於葉落歸根等人之常情。何況《尹氏宗譜》記載其子子汶、子源也因直公留居渚溪竟棄官伴父,此於情理實難相吻。

綜上所述,直公致仕返鄉留居渚溪一說難以成立。揭開此說的謎底,敝人以為乃是我國宗譜的侷限性即普遍存在的假託始祖、攀附名人造成的。星子渚溪尹氏淵源於泰和,且遷徙於明初,巧合的是大學士尹直正是這時段的泰和人。加上渚溪尹氏最早的宗譜撰修於清代中期(即 1784 年),從始遷到一修譜,中間近 400 年的時間,除 1696 年歲修未竟存有遺稿外,留下文字依據的僅僅只有墓碑而已,何況大多也因世遠年湮墓碑或風化或壅埋已難以考證,而“吾尹氏老譜(指大成之譜)”因“干戈擾攘”競“遭兵燹而幾失”。

2 、直公及其孫仲敬留居說 。

此論斷與第一說甚為雷同,此不詳述。

3 、尹直之弟留居說 。

此論斷僅見於尹公景資夫婦墓碑,言論甚少,加之代數不清,實難查證。據《通志》記載尹直沒有親兄弟,但其堂兄弟甚多,因無具體名字之述,難以認定。

4 、子汶留居說 。

此論主要出於至德堂《尹氏宗譜》,沒有具體的遷徙年代。查遍《通志 · 人物誌》沒有發現明代有尹子汶為官的記載。星子縣也只有《星子縣誌》在十一卷(教科文衛)第一章教育部分( P373 )記載了 14 個字:尹子汶 ·雲南臨南知府升雲南巡按。沒有具體年代。(尹子源記載如下:尹子源,浙江金華府東陽知縣升浙江巡按)

5 、子文留居說 。

此論斷為星子渚溪瞭解本地尹氏遷徙史族人的共識。庭蘭前輩碑文不長,但敘述清楚,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它交待了渚溪尹氏的開基祖和遷徙時間及前身。歷屆宗譜均敘述渚溪尹氏為直公或子汶公致仕留居,而“庭蘭碑文”直書開基祖為子文高祖,這位高祖或為官或為富紳,碑文沒有詳述,其定居“星邑渚溪”的原因也僅僅是“見其佳麗”。一位普通人遊歷渚溪,因其山青水秀便以此為定居點,似乎更加可信。況且,根據《通志》提供的資料,洪武年間( 1368—1402 )泰和逢源尹氏的輩份也與子文高祖相仿。但碑文也給我們留下了一處疑點,即先世居住的地點 —— “吉之太和澭江。”明初泰和是否屬於吉安,沒有歷代吉安地名資料難下結論。“澭江”這一地名更是難以考證。查遍《通志》,只見吉安縣有一個“灉江”,但也不是“澭江”,而泰和縣只有一個“澄江” [ 說明:據查閱《辭海》( 1977 年 1 月第一版,上海辭書出版社)灉( yong )亦作“澭”、“雍”、“”,,此應為一條新的線索 ] 。

三、初步結論

根據上述情況,本人初步下一個結論,提供給各位尹氏

族人參考。即:星子渚溪尹氏淵源於吉安泰和,遷徙於明初,至今有 600 餘年的歷史;開基祖初定為子文高祖。因資料不齊,加之未直接查閱泰和及吉安譜牒,以上結論的論證尚有待進一步補充資料。

四、建議

由於時機未臻成熟,本人建議將星子渚溪尹氏列入源流

待考世系,以免草率結論貽誤歷史和後人。或由研究所委託泰和和吉安等地宗親幫助查找。

五、有關說明

1 、為便於編撰《人物誌》,本人提供的人物誌資料仍注

明為思貞公××世。

2 、與吉安泰和的淵源有下列文獻可作依據:

( 1 )至德堂《尹氏宗譜 · 尹氏宗譜源流序》載:獨宗譜一事,恃有吉安老譜,常有自吉安而來商修者,每以地遠卻之,至康熙丙子歲修而未竟,越今九十年,雖遺稿在篋,倘非付諸梓,人能保久而不刊乎?(乾隆四十九年(即 1784 年)作者:志海等)

( 2 )至德堂《尹氏宗譜 ·序 》載:家譜之修所以衍世系也。弟吾大族成世系貯于吉之泰和,乾隆年間泰和族人屢來謫修,吾祖父每以地隔太遠、丁齒太繁卻之,旦以纂修大成未若分支修輯之較易也。(道光五年( 1825 年)作者:元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