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管道昇夫婦領銜的八人合卷

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了一卷元代八位畫家作品各一卷軸,取名為《元人集錦卷》,每圖之上,乾隆御題詩,每卷之間,隔水有乾隆朝文臣奉題詩,均不錄。若有相關則於雜記中引用。本卷中最早者趙孟頫,最晚到洪武時期。


從收傳史來看,此卷最早由清代吳升在《大觀錄》著錄,名為《元人合璧卷》,後安岐著錄於《墨緣匯觀錄》卷四中,題名為《元人八圖合卷》,再後納入清乾隆內府,《石渠寶笈續編》定為今名《元人集錦卷》。


為了畫作更高清,臺北故宮博物院將合卷中的每幅單獨拍攝,故現在看到的是單幅呈現。


趙孟頫 《竹石圖》

趙孟頫、管道昇夫婦領銜的八人合卷

款:“子昂為成之作”。

本幅趙氏畫石以“飛白法”繪出,立體感強。畫新篁,出鋒銳利如新硎發刃,從“結葉”的方法如“燕尾”、如“個”字,及棘條圓體感。

吳升在《大觀錄》記錄此畫時:“竹則掩翠稍寒,柯則若虯蟠形古,氣韻奕奕。”


管道昇《煙雨叢竹》

趙孟頫、管道昇夫婦領銜的八人合卷

管道昇,才女,書畫家,酷愛繪竹。

畫上自題:“至大元年(1308年)春三月廿又五日。為楚國夫人作於碧浪湖舟中。吳興管道昇。”

《煙雨叢竹》畫竹不分節,一筆不斷由下方到頂端完成。竹葉形狀細勁,結組繁而不亂。墨色用前濃後淡來區分出遠近;畫山坡是一般的山水皴法,沙渚叢竹,掩映於煙雲中。

趙孟頫、管道昇夫婦領銜的八人合卷

趙孟頫 《自畫小像》

此圖新篁成叢與趙孟頫《自畫小像》(1299作)的竹林畫法很接近,竹葉皆向上仰式,做“燕尾”式的交合,且是前濃後淡的竹葉叢,而《自畫小像》上竹竿更加細勁,並採用青綠重彩,竹注重“墨骨”來襯托出色彩。《煙雨叢竹》是水墨層層迭迭渲染,煙雲變滅,做得極為細緻。


倪瓚 《安處齋圖》

趙孟頫、管道昇夫婦領銜的八人合卷

自題:“湖上齋居處士家。淡煙疎柳望中賒。安時為善年年樂。處順謀身事事佳。竹葉夜香缸面酒。菊苗春點磨頭茶。幽棲不作紅塵客。遮莫寒江捲浪花。十月望日。寫安處齋圖。並賦長句。倪瓚。”


繪隱士避世生活之景。

遠處山巒連綿,水天一色,湖面平靜寬廣,近處草屋數間,陡坡上幾棵樹木,葉漸調零。畫面大片留白,繪現蕭瑟冷清意境,也正是倪瓚繪畫的一貫風格。此圖與倪瓚的《容膝齋圖》《容膝齋圖軸》筆墨相近。


吳鎮 《中山圖卷》

趙孟頫、管道昇夫婦領銜的八人合卷

群山疊嶂,杉木從深,通幅無一雜樹,山巒粗麻披皴,山頭苔點,橫豎相間,眾山之坳,突以濃墨暈二峰尖,低於四面,頗為奇絕。整幅畫面筆墨蒼厚,氣韻淳古,為仲圭傑作。

此幅吳鎮作於至元二元(1336),只畫峰頂,成一嶺獨秀,歸為學巨然。


馬琬 《春山清霽》

趙孟頫、管道昇夫婦領銜的八人合卷

款題:“春山清霽。至正丙午歲春正月望日,馬文璧畫於書聲齋。”

高山起伏,林木矗立,清溪蜿蜒,漁舟搖搖,山村亭閣,曲徑相通,滋潤的筆墨,體會出大地草木華茲。

此幅結構皴法與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

《富春山居圖完美合卷》幾與相同,以近景主山峰的造形,遠山一列丘陵起伏,近者淡遠者濃,與皴法運用,勾線塗抹一致。

馬琬,字文璧。善畫山水人物,工詩能書,詩書畫時號“三絕”。為楊維禎學生,張雨、黃公望均與楊維禎友好,故馬琬也是很崇拜黃公的。


趙原 《陸羽烹茶圖》

趙孟頫、管道昇夫婦領銜的八人合卷

山水清遠,茅簷數座,屋內峨冠博帶、倚坐榻上者即為陸羽,前有一童子焙爐烹茶。此圖山石皴法的側鋒圓轉,樹點墨法的粗重厚實,卷首有作者自題:"陸羽烹茶圖"。

趙原以草書的筆法,運筆甚快,多以側筆皴畫山石紋路,渲染甚少,岩石的凹凸,輪廓曲捲,盡在飛舞的筆端下得之。近景樹石是李郭一系,遠岸山峰則是董巨,筆下樹石皴點,加以赭石設色,頗為蒼潤。


林卷阿 《山水》

趙孟頫、管道昇夫婦領銜的八人合卷

此山水畫或為林卷阿只作墨骨,由受贈者開元宮道士章心遠再加賦色。繪山石輪廓,樹枝抖動,一種質樸率意,露於筆端。

林卷阿,方從義學生,字子煥,號優遊生,善畫山水,筆墨瀟灑,品之逸者。


莊麟 《翠雨軒圖》

趙孟頫、管道昇夫婦領銜的八人合卷

秋樹蓽門,一人曳杖度橋而至。董其昌題:“丹青隱墨墨隱水,妙處在淡不數濃”。此幅山水,淡墨繪製,“一片清光,”幾於白描媲美。


臺北故宮藏董其昌所繪《夏木垂陰》《董其昌夏木垂陰圖》,畫境爽朗瀟灑,生機處處,而這種“一片清光”,成為董其昌的特殊風格。這種用墨極可能受此幅影響。

莊麟,字文昭,善畫山水,筆墨清潤可愛。當時與郭熙齊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