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遊戲,我無法控制自己

1擔心成癮,你到底在擔心什麼?

試一試奪走孩子手裡的手機,那上面或許還閃爍著激昂的遊戲背景音,和具有穿透力的旁白:敵軍還有五秒鐘達到戰場~

TA暴躁如雷了嗎?是否陷入長久的沮喪?這種情緒反應會持續多久?有沒有影響到正常生活?還是TA的注意力會分散到其它事物上去?尋找到新的快樂源泉?

玩游戏,我无法控制自己

圖1 放不下的手機,戒不掉的遊戲

當我們在說成癮時,我們在說什麼?

一個人反覆地從事某一種行為,減少或者剝奪他做這種行為,會導致TA的強烈不適感。只有在這個時候,我們才可以考慮用成癮這個詞彙。

是的,我們可能要慎重地下這個判斷:孩子游戲成癮了

更不必著急去找拿著電擊儀器的楊教授。我們希望孩子快樂地成長,有獨立人格和豐富的個性。

而作為腦成像研究,尤其是兒童教育與發展神經科學的從業者,我們同樣關注問題的本質:遊戲成癮孩子的大腦不一樣嗎?

這可能也是很多家長最想說的一句話:孩子,你的腦袋裡到底發生了什麼?

2大腦中任性的小人兒

中秋佳節,十一長假,經過漫長的加班,我們會挑一個日子,去好一點的餐館犒賞一下家人和自己。我們可能會驅車去登山看海,還可能會和伴侶看一場電影。

但這不意味著沒有漫長的加班,沒有休假,我們就不會犒勞自己。比方說,他就是喜歡下班後獨自去小巷子裡吃一頓小龍蝦,而她就是喜歡逛淘寶、刷京東,瀏覽服裝和化妝品,偶爾會把它們拖進購物車,定期清理一下。

我們的大腦裡,也存在一個隨時犒賞自己的小人兒。或者說,正是因為這個腦海中的小人,我們才學會了犒賞自己。

對於這個小人本身而言,它無時不刻地只有一個想法:促進多巴胺的分泌。有了多巴胺,大腦裡亢奮的信號會迅速傳遞和蔓延,它是我們興奮和歡愉的情緒源泉。

而動物和人類的大腦好像被誰“精密設計”過,以使得這種激素分泌對我們是正向誘導的。促使我們去學習,去適應這個世界。

比如說,小白鼠學會了走迷宮,吃到了實驗學家放置在迷宮出口的食物,比如說,嬰兒學會了蹣跚學步,得到了母親的愛撫作為獎勵。

這些行為被稱為強化學習,是我們學習和適應這個世界的一種基本方式。

這就像孩子的期末考試一樣,認真上課,及時完成作業,仔細複習,最終得到優良的成績,獲得大人的鼓勵和獎賞。

然而有考試就有作弊。多巴胺這種興奮倍增器的作用,卻容易反過來,使得人們陷入到一種有害的情況:繞過“設計”好的“強化學習——獎賞”這條路徑,通過一種近乎是作弊的方式,不停地自我刺激多巴胺分泌。

當你大腦中那個的小人兒,已經不在乎現實世界,任性地刺激自己的多巴胺分泌時,我們可以說它和你都已經上癮了。

現實中這種小人兒的“宿主”也不少。

比如說,嗑藥、酗酒、賭博。再比如說,打遊戲。

3遊戲成癮和大腦獎賞系統

毒品、酒精會直接刺激人們的大腦多巴胺分泌,使得正常的“強化學習——獎賞”的大腦機制逐漸削弱——至少一些腦成像和神經系統分子水平的研究驗證了這一點。

這就是為什麼沉溺毒品和酒精會使得人們易挫折,消極,不思進取。

而賭博的情況則有所不同,它通過一種外在的行為模式,引發了腦內獎賞系統的啟動,在一種沉溺的狀態中,同樣會獲得多巴胺加速分泌的體驗。

在這種獎賞系統的刺激下,人們的意志力會下降,放棄一時安逸,爭取長期利益的決心會衰減。

玩游戏,我无法控制自己

圖2 一些文獻認為大腦內存在獎賞通路

當然,我們不必驚慌失措,以為打遊戲和嗑藥、酒精成癮以及賭博一樣,使人完全喪失理智。好的遊戲啟發心智,愉悅身心,考驗人的智慧和團隊合作。其實也是一種好的獎賞系統。

然而,我們也常見那種抱著手機無法自拔的孩子。他們幾乎把所有的對獎賞的期望,都放置到那個不足6英寸的小屏幕上了。

那麼,遊戲成癮者腦海中的自我獎賞系統發生了什麼呢?

在打電子遊戲(Video Game)時,實驗對象們大腦中的多巴胺分泌開始顯著增多。這個研究刊登在1998年的《自然》雜誌上,目的是為了驗證一種叫做PET(正電子發射型計算機顯像)的儀器的效能。

但是它也從側面驗證了一個道理,虛擬的電子遊戲能夠促進多巴胺的分泌,很可能就是通過修改人大腦中的獎賞系統

另外一個研究表明,在進行一項空間爭奪遊戲時,涉及到獎賞和成癮的大腦區域,活動會顯著增強。這說明,

遊戲本身就是一種很容易讓人上癮的活動

有趣的是,這個報告還說到,男生多巴胺系統的活動要強於女生(雖然男生女生都有顯著增強)。這也許是小男孩更喜歡電子遊戲的原因。

22名韓國中央大學的學生們參加了一個更加激進的研究,他們在研究者的安排下一連打了六個周的遊戲,最後,那些遊戲成癮了的學生們,他們的多巴胺分泌有關的邊緣系統的腦區,在看到遊戲畫面後都增強了活動。

玩游戏,我无法控制自己

圖3 六週遊戲對兩個腦區活動水平的影響(改編自:Han et al., 2010)

儘管可能還需要更多的證據,但似乎現在可以下這樣的結論,遊戲成癮也是我們大腦作弊的一種方式,氾濫於遊戲中的虛擬獎賞制度,和成癮者大腦中的獎賞系統形成了一個契合。

4能否運用成癮的精神來遊戲人生?

一個好的大腦獎賞路徑,涉及到大腦多個腦區的協作,以及持之以恆的抑制過程。

1、我們需要不斷地排除眼前的本能誘惑;

2、我們還必須要不斷地壓抑一些自然而然的認知“陷阱”(比方說,我們要說出下面圖片中字的顏色,就需要不斷地對字面意思本身進行抑制);

3、最後,我們通過多巴胺的分泌擴大成功後的喜悅,來固化學習的效果

玩游戏,我无法控制自己

圖4 請說出圖片中三個字的顏色

而精神類成癮(如賭博)則與之相反,大腦會不停地通過作弊的方式,刺激多巴胺的分泌。最終,好的大腦獎賞路徑就漸趨荒廢。

至於遊戲成癮,是否也像賭博之類的傳統精神成癮一樣,會損害促使人們不斷進取的獎賞迴路呢?

目前針對電子遊戲的研究,基本上還沒有確立這個因果關係。有一些在電子設備上做的實驗,發現了好的獎賞迴路的削弱,但他們讓被試做的幾乎也都是賭博類的遊戲。

賭博遊戲測驗出來的可能是賭徒的大腦,而非遊戲成癮者的大腦。

儘管沒有證據證明,遊戲成癮意味著好的獎賞迴路的衰退,但是,我們還是不建議簡單地將沉浸於電子遊戲的狀態當做一種專注,或者其它一些流於表象的時髦心理學名詞,比如說心流。

或許能夠認真打完一局遊戲的孩子,確實有優秀的專心致志的特質。但是,人生的過五關闖六將,不會有遊戲中那種隨時刺激你的金幣或煙花特效。

玩游戏,我无法控制自己

其實,不管是對一個人的大腦,還是對於一個單位,一個家庭,或者整個人類社會而言,獎賞制度都是極度重要的一個設計要素。作為父母,當你感覺到你的孩子有一些遊戲成癮時,你有沒有想過,如何設計家庭的獎賞機制呢?

或許,孩子並不是真的需要好的角色皮膚,一臺PS4。或許,你需要做的只是再增加一些關注、耐心和同理心。

畢竟,父母非禍害,孩子也不是敵人。

玩游戏,我无法控制自己

作者丨呵呵whatever

參考文獻:

Koepp, M. J., Gunn, R. N., Lawrence, A. D., Cunningham, V. J., Dagher, A., & Jones, T., et al. (1998). Evidence for striatal dopamine release during a video game. Nature, 393(6682), 266.

Han, D. H., Kim, Y. S., Lee, Y. S., Min, K. J., & Renshaw, P. F. (2010). Changes in cue-induced, prefrontal cortex activity with video-game play.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 13(6), 655-661.

Han, D. H., Kim, Y. S., Lee, Y. S., Min, K. J., & Renshaw, P. F. (2010). Changes in cue-induced, prefrontal cortex activity with video-game play.Cyberpsychol Behav Soc Netw, 13(6), 655-661.

關於“渡過”

心理障礙患者互助康復社區

本文系網易新聞·網易號“各有態度”特色內容。本公號圖片除註明外皆由張進所攝。文字、圖片版權均為作者和公號所有,未經同意禁止商業應用。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

壹伴圖文工具箱

文章工具

採集圖文

合成多圖文

保存長圖

採集樣式

查看封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