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這幾天先後聊了西四、東四、白紙坊,突然想起是不是應該需要聊聊打我一出生就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和平里了。


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和平里,這個詞許多感覺熟悉又陌生。即使有的出租車司機上來都含糊,和平里?是前門那邊的還是西四那邊的?其實都不是,那邊是和平門和平安里,而我說的是和平里。


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和平里,位於安定門外,北京市東城區的北部,與朝陽區交界,所以具體的和平里地區不單單是東城區一個區,還包括了朝陽區部分街道。元大都的時候,和平里屬於丹桂坊、泰亨坊。明朝的時候和平里,位於安定門的關廂。所以從明朝開始一直到民國期間,這裡都是人煙稀少的城郊地區。我們從1947年的北京城地圖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安定門外一帶屬於郊七區管理,除了地壇、黃寺、兵營外,就散落著諸如黃莊、小黃莊、馬甸、七十兵工廠這樣的建築,剩下的就是荒郊野地了。作為當時北京城外面重要的墳場,和平里地區頁確實埋過一些大人物。比如現在三環邊上的勝古裡、勝古中路一帶,原來就叫做皇姑墳,埋得是皇太極的第七個女兒。而在十三號城鐵附近的八大公墳埋得則是鰲拜。


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和平里最著名的建築,非地壇莫屬。地壇原名方澤壇,始建於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築規制依據中國古代的“天圓地方”之說,曾經是明、清兩朝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地方,也是中國中國現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壇。1925年,當時的京兆尹薛篤弼將地壇闢作京兆公園,並於當年的8月2日正式開園。1957年,北京市園林局接管公園,恢復公園稱“地壇公園”。後來經過修修補補直到1984年5月2日,開始全面售票開放,並在1985年2月14日在這裡舉辦了首屆地壇春節廟會,成為了當代北京廟會的一個起點。因為緊挨著地壇,所以許多街道馬路原來的作用都與地壇有關。如和平里中街的西段,最早就曾經是皇帝走過的御路。和平里周邊學校的孩子,學生時代沒有幾個沒去過地壇打過雪仗、做過義務勞動。


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1952年10月2日至12日,“亞太地區和平會議”在北京召開了,這是一個由亞洲及太平洋地區幾十個國家參加的會議,主題簡單明瞭,就是維護亞洲及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反對戰爭,增強各國之間的交流。

正巧這個時候和平里居住區初步形成,正準備起名,於是便在這片起了和平里的名字,同時邊上還同時成立了一個街道叫做渣子坡(現在的蔣宅口),1960年的時候兩個街道合併統稱和平里街道。並以和平里的名字命名了周邊的幾個馬路的名字,如和平里東街、和平里西街、和平里北街,青年溝一街之隔的朝陽區部分叫做了和平街。可以說,和平里算是徹徹底底跟著新中國一起長起來的。


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當時修建和平里的時候,還聘請了蘇聯專家參與規劃建設,於是就在地壇的東北角,和平商業大廈的西邊建立了兩排專家樓。這兩排專家樓坡式屋頂覆蓋青瓦,兩層樓的外牆由灰磚砌築,外皮沒有抹灰,樓內中間是南北向一米多寬的走廊,走廊兩側各有9間標準辦公室,辦公室樓層較高,採光通風很好,兩樓之間留有活動空間。


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這一排建築應該算是最早的建築,所以後來和平里1區到7區的建設都有蘇式建築的模樣,當初最早看《我愛我家》的時候,總感覺是家門口。

按照今天的發展眼光來看,和平里地區絕對是最為完善的小區配置。

1952年開始,大面積的改造改建開始。最早的一條馬路就是和平里中街,然後在這條街附近修建了郵局、新華書店,這兩目前還都在和平里地區。然後在路南休了糧店、副食店以及後來的百貨商場,也就是這地方孩子常說的“大棚”,就在今天東單菜市場的位置。商場的邊上是照相館,我敢說和平里住的人就沒有不在和平里照相館拍過照的。


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隨後這些基礎建設完了以後,勞動部、林業部、化工部、煤炭科學研究院、化學工業研究院、中國建築設計院、民族出版社等等都相繼落戶和平里,這其中也有許多來自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的人調來北京工作。周邊的小區也大多數最早是為這些工作人員蓋得宿舍,比如7區有林業部、化工部、民族出版社。


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同時為了照顧他們,於是在和平里西街開了“稻香春”南味食品店。同時和平里醫院、54中、化工學院、河北北京師範學院、和平里1-9小等等各類輔助設施都興建開業,形成了完善的小區生活。當年和平里西街的“自由市場”就沒有人不知道的,從雞鴨魚肉到花鳥魚蟲,應有盡有,不比現在的淘寶、京東的貨品差。


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和平里這個地方也曾經住過許多名人,比如11區的戰犯樓,杜聿明、王耀武、範漢傑以及化工部部長高揚都曾經住過這個樓,就連末代皇帝溥儀也曾經在這裡短暫住過一段。同樣是11區的22號樓,國畫大師董壽平(後來搬到了7區1號樓)、北影導演陳方千、京劇表演藝術家李少春的高堂及胞弟、國畫大師張大千的夫人都在這住過。


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後來因為煤礦文工團、中央樂團、東方歌舞團以及民族出版社的入駐,讓這一片也多了許多的文藝細胞。南泥灣的作曲馬克就在這裡完成了歌曲《白毛女》、殷承鍾演奏著鋼琴伴唱曲《紅燈記》,李德倫指揮過交響樂《紅色娘子軍》。


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如今的和平里,離二環路、三環路都很近,但是又距離很遠。和平里沒有外面的那些浮躁與喧鬧,就跟小區大部分歲數都不小的大爺大媽一樣,安逸的享受著屬於他們的幸福時光。70年來,和平里變了很多:老人們逐漸的離去,變成了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普通的小區,生活在這裡的人安靜的享受著自己的生活,與喧鬧的北京一同平行的生活。風雲變幻,大家都已經司空見慣了。


北京有個和平里 一個菜地裡走出來的居民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