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这几天先后聊了西四、东四、白纸坊,突然想起是不是应该需要聊聊打我一出生就生活和居住的地方——和平里了。


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和平里,这个词许多感觉熟悉又陌生。即使有的出租车司机上来都含糊,和平里?是前门那边的还是西四那边的?其实都不是,那边是和平门和平安里,而我说的是和平里。


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和平里,位于安定门外,北京市东城区的北部,与朝阳区交界,所以具体的和平里地区不单单是东城区一个区,还包括了朝阳区部分街道。元大都的时候,和平里属于丹桂坊、泰亨坊。明朝的时候和平里,位于安定门的关厢。所以从明朝开始一直到民国期间,这里都是人烟稀少的城郊地区。我们从1947年的北京城地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安定门外一带属于郊七区管理,除了地坛、黄寺、兵营外,就散落着诸如黄庄、小黄庄、马甸、七十兵工厂这样的建筑,剩下的就是荒郊野地了。作为当时北京城外面重要的坟场,和平里地区页确实埋过一些大人物。比如现在三环边上的胜古里、胜古中路一带,原来就叫做皇姑坟,埋得是皇太极的第七个女儿。而在十三号城铁附近的八大公坟埋得则是鳌拜。


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和平里最著名的建筑,非地坛莫属。地坛原名方泽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建筑规制依据中国古代的“天圆地方”之说,曾经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祀“皇地祇神”的地方,也是中国中国现存的最大的祭地之坛。1925年,当时的京兆尹薛笃弼将地坛辟作京兆公园,并于当年的8月2日正式开园。1957年,北京市园林局接管公园,恢复公园称“地坛公园”。后来经过修修补补直到1984年5月2日,开始全面售票开放,并在1985年2月14日在这里举办了首届地坛春节庙会,成为了当代北京庙会的一个起点。因为紧挨着地坛,所以许多街道马路原来的作用都与地坛有关。如和平里中街的西段,最早就曾经是皇帝走过的御路。和平里周边学校的孩子,学生时代没有几个没去过地坛打过雪仗、做过义务劳动。


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1952年10月2日至12日,“亚太地区和平会议”在北京召开了,这是一个由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几十个国家参加的会议,主题简单明了,就是维护亚洲及太平洋地区的和平,反对战争,增强各国之间的交流。

正巧这个时候和平里居住区初步形成,正准备起名,于是便在这片起了和平里的名字,同时边上还同时成立了一个街道叫做渣子坡(现在的蒋宅口),1960年的时候两个街道合并统称和平里街道。并以和平里的名字命名了周边的几个马路的名字,如和平里东街、和平里西街、和平里北街,青年沟一街之隔的朝阳区部分叫做了和平街。可以说,和平里算是彻彻底底跟着新中国一起长起来的。


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当时修建和平里的时候,还聘请了苏联专家参与规划建设,于是就在地坛的东北角,和平商业大厦的西边建立了两排专家楼。这两排专家楼坡式屋顶覆盖青瓦,两层楼的外墙由灰砖砌筑,外皮没有抹灰,楼内中间是南北向一米多宽的走廊,走廊两侧各有9间标准办公室,办公室楼层较高,采光通风很好,两楼之间留有活动空间。


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这一排建筑应该算是最早的建筑,所以后来和平里1区到7区的建设都有苏式建筑的模样,当初最早看《我爱我家》的时候,总感觉是家门口。

按照今天的发展眼光来看,和平里地区绝对是最为完善的小区配置。

1952年开始,大面积的改造改建开始。最早的一条马路就是和平里中街,然后在这条街附近修建了邮局、新华书店,这两目前还都在和平里地区。然后在路南休了粮店、副食店以及后来的百货商场,也就是这地方孩子常说的“大棚”,就在今天东单菜市场的位置。商场的边上是照相馆,我敢说和平里住的人就没有不在和平里照相馆拍过照的。


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随后这些基础建设完了以后,劳动部、林业部、化工部、煤炭科学研究院、化学工业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院、民族出版社等等都相继落户和平里,这其中也有许多来自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调来北京工作。周边的小区也大多数最早是为这些工作人员盖得宿舍,比如7区有林业部、化工部、民族出版社。


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同时为了照顾他们,于是在和平里西街开了“稻香春”南味食品店。同时和平里医院、54中、化工学院、河北北京师范学院、和平里1-9小等等各类辅助设施都兴建开业,形成了完善的小区生活。当年和平里西街的“自由市场”就没有人不知道的,从鸡鸭鱼肉到花鸟鱼虫,应有尽有,不比现在的淘宝、京东的货品差。


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和平里这个地方也曾经住过许多名人,比如11区的战犯楼,杜聿明、王耀武、范汉杰以及化工部部长高扬都曾经住过这个楼,就连末代皇帝溥仪也曾经在这里短暂住过一段。同样是11区的22号楼,国画大师董寿平(后来搬到了7区1号楼)、北影导演陈方千、京剧表演艺术家李少春的高堂及胞弟、国画大师张大千的夫人都在这住过。


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后来因为煤矿文工团、中央乐团、东方歌舞团以及民族出版社的入驻,让这一片也多了许多的文艺细胞。南泥湾的作曲马克就在这里完成了歌曲《白毛女》、殷承钟演奏着钢琴伴唱曲《红灯记》,李德伦指挥过交响乐《红色娘子军》。


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如今的和平里,离二环路、三环路都很近,但是又距离很远。和平里没有外面的那些浮躁与喧闹,就跟小区大部分岁数都不小的大爷大妈一样,安逸的享受着属于他们的幸福时光。70年来,和平里变了很多:老人们逐渐的离去,变成了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普通的小区,生活在这里的人安静的享受着自己的生活,与喧闹的北京一同平行的生活。风云变幻,大家都已经司空见惯了。


北京有个和平里 一个菜地里走出来的居民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