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越谜中谜(5):复活节岛石像


晓越谜中谜(5):复活节岛石像

如果想在日出朝霞、日落黄昏,领略到真正令人怦然心动的良辰美景,相信位于南太平洋东部、属于智利国土的“地球的肚脐”复活节岛,绝对是你不虚此行的选择。然而,复活节岛之所以能够吸引世人的目光,除了无数个美不胜收、无限遐想的日出、黄昏与星空,就是矗立在这117平方公里岛屿之上的1000多尊巨大的半身人面石像。

这些7至10米高的石像,被称作摩艾(Moai),其中600余尊位于海边。它们看起来只有上半身,头上一对长耳、深凹的双目、削额的高鼻和棱角分明的下巴,表情沉重;每一座石像都有一对垂在身躯两旁的胳膊,而且双手都放在肚子上,仿佛是迎宾的服务生;有一座石像不仅“睁大了双眼”,头顶上还有一顶直径为3米、高度2.5米的“大帽子(被称作“普卡奥”)”;2011年发掘行动中,还发现了2尊20米高的摩艾,背部还有精细雕纹。

值得一提的是,复活节岛虽然是智利的国土,但其距离智利所在的南美洲,还有3600千米,而距离其最近的有人类居住的岛屿皮特凯恩岛,也得有2000公里,可以说是与世隔绝。直到1722年,荷兰探险家雅可布·洛吉文在复活节当天发现了该岛,因此命名为复活节岛,令该岛居民——拉帕努伊人,第一次与外界有了接触、与世界有了联系,也让这座孤岛的摩艾们,有了重见天日、举世瞩目的时刻。

那么,这些石像,到底是由谁建造、怎么建造、为什么而建造?于是,当地原住民流传下来的象形文字,为我们率先揭开石像来源的面纱。原来,在公元前11世纪,几个被波利尼西亚群岛放逐的波利尼西亚人,作为拉帕努伊人的祖先来到了复活节岛。他们带着香蕉、甘蔗、芋头和鸡,在岛上繁衍生息、创造了高度发达的人类文明。后人为了纪念这些先行者,便利用岛上火山喷发形成的凝灰岩,雕刻了巨大的石像并将其面朝大海放置,表现祖先带着对故乡的思念与目光,开创全新文明的壮举。

可是,这个岛的石像可不是几个,而是上千个,总不至于这几千个都是他们的祖先吧,由此可见大多数摩艾的背后,肯定隐藏着还有其他的实际意义。为此,科学家们纷纷提出了各种猜测,包括部落实力的象征、水源的具体位置和充当促进农业生产的“稻草人”等,但至今没有定论,成为一大谜团。然而,围绕这个谜团的,还有另外一个悬而未决的谜团,那就是这些大石头甚至是“大帽子”,是如何雕刻、立起,并运到每一个地方的呢?

在早先外界对摩艾的描述中,这些石像均取材于复活节岛几座火山喷发形成的玄武岩,每尊摩艾重量高达30-90吨,而想将一尊石像雕刻出来、运送到海边,需要30个每天工作8小时的劳工耗费1年的时间,再需要90人,花两个月的时间运到海边,再花三个月的时间立起来。然而,科学家们经过研究,发现摩艾并没有那么重,毕竟材料不是坚硬、沉重的玄武岩,而是密度比较低的凝灰岩和层凝灰岩,有的甚至是浮石,密度甚至比水轻。这样一来,石头也就几吨重,用圆木和绳子运送去海边,并非什么难事。

2013年,美国科学家里布教授提出,巨人石像是自己“走”到海边的:未全部完工的复活节岛石像腹部前倾,底部呈“D”字形且凹凸不平,反映当时的人们用绳子系住石像的头部,并在旁边有规律地拉动绳子,让石像摇摇摆摆地向前“走动”。里布为此做了实验,将一尊3米高、5吨重的石像,按照此方法在40分钟内“行走”了约100米。据此推断,复活节岛上的拉帕努伊人用类似的方法,花上好几周时间把石像从采石场搬移至海边。一旦将石像搬移至特定地点后,工匠们会重塑它的底部,让它能竖立在地面上。

然而,随着考古挖掘的深入,人们逐渐发现很多石像不只有“上半身”,在地下还有它们“雄伟壮观”的“下半身”,深度甚至高达6层楼房。而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在这些下半身中,还隐藏了一些神秘的文字;此外,科学家最开始登上复活节岛时,发现那里的摩艾并非都是“立好了”的状态,而是有很多躺倒在地,与杂草为伴、同泥土为伍,轻者没了脑袋、缺鼻少耳,重者整个身躯都摔成了碎块。与此同时,考古学家们还在复活节岛的海底,发现了一部分散落的石像。

那么,石像下半身的神秘文字,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到底发生了什么,导致很多石像没有完工、“瘫倒在地”,甚至被遗弃至海底?或许,真当“海枯石烂”的那一刻,我们才会意识到,那些石像面向大海的目光,犹如我们共同的命运一样,找不到那魂牵梦萦的“花房姑娘”,便是无处安放忏悔苍白的迷茫。(曲晓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