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花253萬拍下《池塘》,竟是偽作

人類天性中對於美的追求,促使藝術品收藏行業持續火爆,所花費的金錢自然也越來越高。然而在利益的驅使下,藝術品造假層出不窮,收藏家們想要避開高風險,往往會選擇去一些大拍賣行購買藝術品,但這樣就能保證自己買到的百分百是真品嗎?曾有件生動的案例,就揭開了收藏界的一些潛規則。

她花253萬拍下《池塘》,竟是偽作


2005年11月,來自上海的藏家蘇敏羅女士,在網上獲悉北京翰海拍賣公司將舉行年度秋拍,其推薦的重點拍品是著名畫家吳冠中的《池塘》,還將其作為拍賣圖錄的封面突出宣傳。身為吳冠中的粉絲,蘇敏羅當然不想錯過這個機會,她準備好款項,準時飛到北京參加拍賣,對這件作品志在必得。結果也沒讓她失望,拍賣當天她不斷舉牌,最終以230萬元的高價拍下這幅《池塘》,加上支付給翰海的23萬元佣金,總花費達到253萬。這在當時對蘇敏羅來說無疑於一筆鉅款,她之所以花費這麼大代價,除了本身喜愛之外,也看中了吳冠中作品肯定會快速升值,是一筆很好的投資。

她花253萬拍下《池塘》,竟是偽作


事實證明蘇敏羅的收藏眼光很不錯,將《池塘》買回來僅僅半年後,就有另一家拍賣行找到她,跟她說作品已經升值了不少,建議馬上轉手賣出。蘇敏羅欣然答應,將《池塘》帶到拍賣行做拍賣手冊,沒想到工作人員看到畫作之後,仔細研究了一下,發現畫作存在不少瑕疵,和吳冠中以往的作品有很大區別,很可能是贗品。蘇敏羅當時還覺得不可能,北京翰海是國內頂級拍賣行之一,怎麼會賣贗品呢?為此她又找了很多圈內行家幫自己鑑定,結果都說有瑕疵。這下她可慌了,跑到北京找翰海主管交涉,主管提供了由安徽美術出版社1984年3月出版的一套明信片,《池塘》位列其中,以此來證明是真品。

她花253萬拍下《池塘》,竟是偽作


253萬可不是小數目,蘇敏羅不想自己的錢打了水漂,於是一直試圖找出證據來要回自己的錢。3年之後也就是2008年,她終於託人在北京聯繫上了吳冠中本人,見面後吳冠中非常仔細的鑑定了那幅《池塘》,最終給出結論,這畫根本就不是自己畫的,他還親自在畫作玻璃框上寫下“此畫非我所作,系偽作”!後面蘇敏羅又調查出安徽美術出版社實際成立於1986年,那怎麼可能1984年就出版明信片了呢?他們在撒謊!拿到了切實的證據,蘇敏羅非常興奮,馬上起訴了瀚海拍賣公司,理由是拍賣行隱瞞了拍品的真實性,並通過虛假宣傳讓自己損失253萬元,希望對方如數歸還。然而結果讓她大失所望,最後竟然敗訴了。

她花253萬拍下《池塘》,竟是偽作


畫家本人都親自出來打假了,怎麼會敗訴呢?法律專家對此解釋:創作者本人雖然對自己的作品最有話語權,不過一旦流通到市場上就會產生最根本的利益問題,有時候就算是創作者本人,為了利益或者面子問題,也可能會把真說成假。吳冠中先生不能“既當運動員又當裁判員”,所以就算是你本人的作品,真假你自己說的也不算!那麼拍賣行虛假宣傳也是誤導蘇敏羅花冤枉錢的原因,為什麼也不能當成證據呢?那就牽扯到國內拍賣行一個被人詬病至今的規則了:拍賣方對拍品“不保真”,也就是說他們拿出來的拍品,也不保證都是真的。

她花253萬拍下《池塘》,竟是偽作


​國外的大拍賣行,如果買家能拿出有力證據來證明自己買到假貨,那麼他們會主動退款。但國內拍賣行一個免責條款就規避了所有風險,真假你自己看著辦,買到假貨算你倒黴,和我們沒關係,不管花了多少錢,一條“不保真”就讓拍賣會不承認任何責任。這就是如今的收藏界,鑑定專家可以斷真假,但如果看錯了,一句看走眼就能混過去,拍賣行就算賣假貨也沒有責任。人們都說收藏“水深”,說到底還是這個行業本身就存在著很多不合理的“潛規則”,收藏有風險,投資需謹慎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