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瓶假酒流入市场,拼多多究竟能不能免责?

日前,有媒体曝光称苏州警方查获了一家假酒厂。起因是消费者在拼多多上购买轩尼诗的酒水,发现味道不对。向厂房投诉后,厂方伪装消费者购买并化验,发现却为假酒,然后向警方报案。

苏州警方侦查后确认假酒,同时捣毁上游工厂,抓获嫌疑人,销毁厂房。据轩尼诗方透露,至少有2000瓶假酒流入市场,涉案金额巨大。

2000瓶假酒流入市场,拼多多究竟能不能免责?

消息发出后不久,拼多多官方做了回应。拼多多称出售假酒的店铺,在5月份已经被拼多多关注,9月份关店处理,这个店铺销售的假酒数量很少。爆出假酒新闻是有人黑拼多多。

那么,这次拼多多假酒事件的真相如何?拼多多在这次事件中能否因为打假努力而免责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2000瓶假酒流入市场,拼多多究竟能不能免责?

一、 扑朔迷离的真相

从拼多多的回应看,我们看到的事情过程是这样的。造假者在5月份就已经被拼多多发现有问题,拼多多伪装顾客购买了酒品去化验。

而媒体曝光说的是消费者是夏天才购买的轩尼诗酒水,既然拼多多在5月份发现这家商铺有问题,那么消费者是怎么在夏天买到酒的?

从新闻媒体曝光的情况看,消费者发现酒不对后找到品牌方投诉,品牌方也伪装顾客购买了酒品就行化验。

而拼多多说这家店铺一共只卖了几瓶,消费者和品牌方已经买了两瓶了,拼多多伪装神秘顾客买了一瓶,这家店铺难道生意这么差?造出来的假酒在拼多多一共卖了几瓶,就是发现问题的顾客和品牌方伪装顾客,拼多多伪装顾客买的,其他人都没有买或者买了就退货了?

拼多多的回应,从逻辑上很难解释。如果一个商家在拼多多好几个月只卖了几瓶酒,它在拼多多开店的意义何在呢?

这个商家究竟卖了多少瓶酒?上游制造的至少2000瓶假酒,有多少是通过拼多多渠道卖掉的?通过哪些店铺卖掉的?

这些关键问题,我们并没有看到拼多多有力的回复。拼多多也没有承诺自己平台销售的轩尼诗酒水没有这2000瓶假酒。

对于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拼多多并没有回复。

二、 令人不安的格式条款

在这些假酒新闻中,最让消费者不安的还不是2000瓶假酒的问题,而是这些假酒事件背后所暴露出来的拼多多免费的问题。


2000瓶假酒流入市场,拼多多究竟能不能免责?

2000瓶假酒流入市场,拼多多究竟能不能免责?


在拼多多的服务协议中,我们白纸黑字的看到,拼多多对商家发布的信息的真实性、合法性、准确性、及时性、有效性做保证。然后拼多多不承认法律责任,连带责任不承担。

同时,拼多多自己明确说了因为互联网技术和人力局限性,拼多多除了有明显过错外,对商品信息导致的纠纷也不承担任何责任。

即使在这次假酒事件出现以后,拼多多的处理也就是扣了商家5000多元赔给了消费者。

这个服务协议与赔偿组合起来,消费者就不寒而栗了。

一个平台,上面发布不真实、不合法性、不准确、不及时性、无效的消息,这个平台不负责,你不能告它连带责任。

那不就是商家随便发假货信息,你买了假货只能告商家,不能告平台嘛。

你要确定是假货,需要一个漫长的鉴定过程,需要成本。但是你鉴定完了,经过漫长的过程。从假酒事件看,最后也就是拼多多扣了商家的保证金赔给你。

而你因为假货遭受的损失,可能远远超过这点保证金。特别是食品这类东西。

假酒已经很可怕了,这次是消费者感觉味道不对,找品牌方投诉。如果造假酒的技术太烂,酒发酵不好,制造出太多的甲醛,把消费者喝出大病,甚至喝失明了怎么办?这远不是5000元多保证金能赔偿的。

拼多多免责,连带责任都不负。被害消费者不过能得到拼多多扣商家的保证金,而商家跑路了,消费者找谁报案呢?

拼多多这种免责,与这次假酒事件结合起来,很难不影响消费者的信心。

三、 打假不应该成为免责借口,平台应为消费者负责

在假酒事件中,拼多多官方回应称自己有监控平台,已经为打假作出了努力。自己也承担了售假商家的抗议压力。

但是有打假动作,不代表平台能免责。事实上,拼多多虽然发展势头很猛,但是亏损在扩大,口碑也一致不佳,这与拼多多平台的形象有很大关系。

诚然,对于互联网平台,要监控亿万商家,规范商家行为绝对合法合规是有困难的,但是平台不应该以此为借口不承担商家售假的连带责任。

只有平台承担了连带责任,赔偿购买假货消费者的损失,在利益计算下,平台才会真正加强对商家入驻的审核,加强对商品的审核,加大打假力度,快速清理售假商家。

公司不是慈善机构,如果一个平台纵容商家售假能赚10亿,回头承担连带责任要赔100亿,它就必然出台严厉的防范措施。消费者就对这个平台有足够的信心。

而当一个平台不承担责任,只是扣个保证金了事,纵容售假能赚10亿,赔偿消费者只扣商家保证金,自己一分钱不出。消费者就很难对这个平台的产品有信心。

事实上,在如今互联网信息公司的情况下,我们上企查查这种平台一查,就会看到拼多多法律纠纷2679条,侵害商标专用权的诉讼1248条。点进去看诉讼内容,基本都是假货纠纷。品类有化妆品,酒类,球鞋、手机……,其实不乏消费者熟悉的安踏、OPPO等知名品牌。


2000瓶假酒流入市场,拼多多究竟能不能免责?

这种现状,这种协议,让消费者很难对现在拼多多的打假放心。

法律纠纷量如此庞大,假货问题确实严重。昨晚,由新浪科技发起及主持的微博话题#拼多多被曝售卖假洋酒#,更是引发全网关注,一度上到热搜第四,不少消费者痛诉自己在拼多多上也曾买到假货。在新浪科技发起的“你在拼多多上买到过假货吗”的投票中,更是有近1.3万人选择了“买到过”。

诡异的是,今天早上,新浪科技等重要媒体均删除了昨晚事件报道内容,转而连发数条拼多多的回应,诸如“只卖了三瓶”,“拼多多主动打假”以及“其他电商平台借打假案例打拼多多”。售假是真,警方侦查也是真,但总不能靠推卸责任去获得大众的认可,作为消费者丝毫感受不到拼多多的悔过。也难怪有网友对此点评:“我可以卖假货,但是不许你们批评我”。删再多的链接,也删不掉消费者的真实感受,转移再多的视线,也不能改变售假的事实。

无论公关怎么做,消费者利益受损是实实在在的。没有公关,消费者自己也会用脚投票,用口传播。这不是竞争对手的公关战,而是老百姓的民心。拼多多不应该把自己的口碑归罪于对手的公关。

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希望拼多多能够明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