聪明的老人只要是能自立。就尽量不要去子女家住,不去养老,网友们我的做法对吗?

东北的海哥


阅读00

送你一片草原

刚刚

讲讲我的故事:

我老公弟兄两个,老公父母当时赶集做小买卖,公公年轻时算是当地比较有头脑的,挣了不少的钱,消费水平也不低,鸡鸭鱼不断的,20多年前应该算是比较好的人家了。但是生意人的精明会盘算在他们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那怕是自己的孩子,结婚后给老公刚买的鞋还在写盒子里,我们出了门回来就发现他穿上了,后来又出怪招,每月让我们拿200元,当时我们几乎不在家吃饭,那是时刚上班月工资300,刚结婚时我们单位随的礼他都要收入他的腰包。因为刚结婚不久又怀孕了,同龄的结婚的也多,就没有答应给他,人家竟然馋了时去商店佘东西,记上老公的名字,后来店家追着要账才知道,他经做了好几次了。

婆婆更奇葩,结婚后在他们老家住了不到半年,那时还正在给单位要宿舍(当时单位提供房子)。有时晚上回家后我和老公在我们房间吵嘴,婆婆都是不打招呼就推门进来,指责我:“你给他吵啥吵,你就不会让着他吗?”(真像吃了一粒老鼠屎)!

生了孩子后我才感觉我在他家不如猪,或者就象猪一样无奈,尤其是生的是女儿,更尤其是在月子里,被拉了一刀还不能动时!尿片没人洗,我妈就每天来一趟,每天的饭很少见到菜的,虽然之前他们家一顿饭会有几个菜,可是那时人家说没钱,10月份生的孩子,生的时候还不冷,从医院出来由于压迫神经当时腿也瘸了(竟然瘸了半年!自己也够不争气的),回他家后开始变天,由于原来结婚半年后一直住单位,他们要求月子在老家做,好看,也好管,就想也对,自己又不知道咋办,老公还不会照顾人,就又住到结婚的两间平房里了,刚住进有十几天吧,记得孩子过了12天了,天就开始变冷了,老房子漏风,我也没想到产后要封一封房子的事啊,真不懂,小北风刮了一夜,第二天老公去上班(单位很紧的),他们家没人在家,赶集做买卖不留人看护,就经常我给孩子两人,下午我正在迷迷糊糊妹妹来了,她喊醒了我告诉我我在发烧,量了量41度多了,就抓紧打了电话给老公,老公什么时候来的我都不知道了,给我输上了液,只觉得疼痛也没有了,很舒服。(现在大概想想就是频死的感觉吧!)在他家月子里总共住了半个月,老公一看实在没办法就把我弄到了单位宿舍,在那半个月除了头几天,后来几天有时中午是饿肚子的,当时我腿瘸,伤口痛,还又得管孩子,还不会管,我是管不了自己的,就想着忍忍我就能照顾自己了。

孩子三个月时单位要求必须上班,我总不能边上班边照顾孩子吧,工资又少,只能先问问婆婆能给看不,还好婆婆也来了,就是有时候你左等右等那里到了上班的点了,都过点了人家还不来,有时一周都不来,我就只能请假,3个月后人家长短不来了,又是爷爷需要照顾(其实她都是早上给爷爷送了饭老早出了门,几乎晚上才回来,爷爷才能吃上所谓的午饭,也就一天两顿饭了),又是买卖需要做,公公一人赶集不行呀的话。我对他们说:“我们现在正作难,买卖可以由公公一人先做着又不太影响,孩子大大就上幼儿园了,你总不能让她先别长你做几年生意,生意先放放,你这时候给我管孩子老了我会管你们的,和你儿子管不会一样的。要不我找个老太太当保姆看孩子,老了我给她养老。”人家不说不给看,人家说给钱,一月一百,好我就先接着,给了一个月,第二个月人家说你嫂子还说她的孩子也没看多长时间,也要要钱,就不再给钱了也不再给看孩子了,后来他被人骗了我又把那一百给他了!孩子被我妈接走了,现在想想孩子的性格不太好或许和离开妈妈有点关系。

一直他们也没中断他们的小生意,后来这公公又做了三次手术,都是因为血管支架,后来一次开胸要心脏搭桥,花了10几万,我们和哥哥家共同出的,其间他原来有几十万,怕儿子沾他的光,都借给高利贷了,就是我们当初特困难也没有支援过我们,他们要留着养老,才不到60岁之前做的这三次手术,钱被骗了,买卖也不能做了!想说苍天饶过谁?可这是我老公的父母!

其间小纪1:刚结婚时婆婆说她5毛钱的东西也没用牙按按我嫂子的,婆婆说她在娘家身世也够可怜的,她结婚后爷爷奶奶又刻薄我就经常给她买东西。等到让她看孩子时,我说你看孩子我还会经常给你买东西,她说:“你说的那些提不到话把子”,于是我不再另外给她买东西。

小纪2:孩子还小时我们还经常过年过节回家,买不少的东西或给钱,有一年八月十五我们三口回家去看他们,婆婆没在家,公公的同学在,十年前200多元的东西我认为也可以了,毕竟工资2000多元钱,公公当着那个大爷的面,还有我女儿在场大吼:“你们看你们给我带买来的啥?”女儿说:“爷爷这些东西我们都没有舍得尝,豆奶粉是买给奶奶的,奶和香蕉是买给老爷爷的,知道你愿喝酒,就买了炸鸡和鱼还有几个小菜。”从此再也没给他单独买过东西!除了过年或院里有事再也不多去他家。

说完就放下了!也应该放下了!


送你一片草原


非常对,老人最好不要和孩子们住在一起。住在一个小区或者近一些就是了。

老年人和年轻人住在一起,生活节奏不一样,生活方式不同,时间长了即便是亲生儿子一样闹别扭。

我堂妹的女儿去年结婚有了宝宝,她从老家来到天津带孩子。女婿是个不错的孩子,挺懂事的,但是堂妹还是觉得住在一起很不方便。

首先吃上,女婿是东北人最爱吃米饭,我们是河北人以面食为主,包饺子吧人家不爱吃,可是也不说什么,就是吃几个就不吃了,你说说下次还怎么再包。

再说住,房子到是不小有两个厕所,但是厕所离孩子们的卧室特别近,她晚上上厕所觉得不太方便。还有每次洗完澡,不管多热都要裹得严严实实出来。同理孩子们也是这样。夏天女婿也是穿的比较规矩。

花钱更不一样。孩子们单位不错挣得也多,那是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用堂妹的话就是一点不知道节约,瞎买东西。孩子们可不爱听这个。

所以说不要和孩子们住在一起,各有各的住所,哪怕小一点也要自己住,否则矛盾来了再分开就不好了。


王赵旺


聪明的老人只要是能自立,就尽量不去子女家住,不在哪里养老,这种做法很好,免得讨人嫌,能自立自强最受人尊敬,最有尊严。


1小风车1


你说的完全正确,人老杂病多,人老爱管闲事。和儿女住在一走,他们的生活方式让老人很难习惯。我就不爱跟儿子住在一起,怕适应不了。我老伴走了好几年,自已有退休金,在农村有四间大瓦房,外加前面有倒制门房,自已还有园地,一个人过,感觉停好。儿子在城里安家,有事忙不过来要我去照顾下孙女,我去了最多从星期一到星期五,大礼拜我就回家。要是需要长时间,我也会这样。虽然花点路费,但总觉得这样停好,儿子不同意我来回跑,叫我住在他家,我沒同意,告诉他这样做我两边都放心。其码不能打扰他们小俩口休息空间。再说做为公公,在儿子家常住,对儿媳也不怎么方便。所以说老人在能动时,尽量少去他们,现在通信也方便,给儿女们一种牵挂,总比在一起产生矛盾好。要是走不动了,赶紧去养老院。知道病常无孝子,何不找个地方任人摆布,其码每时每刻都有人。


和为贵1682


聪明的老人只要是能自立,就不去子女家住,不去养老,网友们我这样做对吗?

今天我来说一下我的好朋友叫英英,今年65岁了,老公73岁,生育了3个女儿,一个儿子,英英和老公一起收破烂的,日子过得很辛苦

事情发生在前7年,那时候女儿都已经出嫁了,儿子也结婚了,生了一对子女,很可爱,邻居们都很羡慕英英,终于熬出头了,以前的辛苦没有白费,现在享福了,因为儿子媳妇回来接英英夫妻俩去城里生活,和她们在一起,英英夫妻俩心里很高兴,整天可以见到儿子媳妇最重要的是孙子孙女甜甜的叫着爷爷奶奶的时候,那心里美滋滋的,无以言表,英英想媳妇也很有礼貌,常常爸爸妈妈的叫着感觉很好,以前都担心跟媳妇不容易相处,看到现在的媳妇这般对自己,心头的疑虑就没有了,我只有一个儿子媳妇以后有钱也是她们的,买菜什么都是英英出钱,媳妇说妈妈买菜的钱不能你来出,你把钱留起来自己手上有钱方便些,英英觉得好高兴,这媳妇很为自己想,真的是个有福气的人,住了一段时间,儿子说准备买房子,英英把所有的钱取出来给儿子,这是我和你爸所有的积蓄,我们老了也没能力挣钱了,以后都指望你了,差不多过了半年,儿子的店铺要拆迁,没办法要去找店面,好的店面不好找,另外钱也不够,看着儿子到处凑钱,英英看不过去,就像女儿借了3万给儿子,总算店面解决了,店面解决了,还要装修,装修的钱还没有着落,这次媳妇向婆婆开口,有没有钱先借一下,等以后有钱了我们会还给你,英英手里真没钱,可媳妇不相信,她觉得婆婆应该还有钱,就是不愿给而已,后来的事情你也能猜到。第二天,英英和老伴一起回到了老家,继续收破烂

聪明的老人只要自己有能力,还是自己住,毕竟有代沟,自己照顾好自己,自己自由,子女们生活的会更好,如果可以的话偶尔去看看晚辈,这样会更好


黄梅娇


你们都是高明老人。我不是。我是农村。靠的是土地。靠的是儿女。靠的是同心协力。才能把事儿办起来。

好多老人说自立。那是有工资。有底气。孩子都有班上。有固定工资。可以单打独斗。才可以有这样的豪言壮语。

我们不行。农村那点儿收入。如果不集中起来,什么事儿都办不了。

我与儿子一起,供他姐大学读完。之后才有力量。给他娶媳妇。

媳妇家的习惯,父子间经常恶语相向。他父亲对他爷爷也不敬。结婚后把这种习惯也带到了我家。对老人说话也毫无敬重之意。

我们自己家。大人孩子。说话从来和颜悦色。非常和谐。来了这么一个上蹿下跳的东西。非常接受不了。吵了几架。也不见好转。

之后挣钱是自己的。在一起吃饭。老人做,老人买,他们管吃。安心的打工。作生意。生孩子全我们管。他全是享受。没法再说什么。

棚户改造进城买了个商铺。挣了点儿钱。又生个孩子。把我们仅有的三年单过的好日子。强制结束。给他们进城看第二个孩子。业务是看孩子做饭,花自己钱买菜。把自己仅有的钱都给他们做生意。现在三楼买两个对门住宅。

啰嗦一大堆。想说一个意思。从能劳动一直在一起。家里的每一份成绩都有你的,时间长了毛病就互相习惯了。就能接受你的存在。如果不同心协力。根本也办不成事儿。

我家商铺与住宅楼。20米远。到老的那一天。顺手都可以管一下。我们没工资。只有靠儿子。至于他明天管不管。那就是他的事儿了。现在是一切正常。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也没人敢对我们不敬。


不会开的花蕾


说的太对了,我就是这样做的,我也是一个聪明人呐。人生不易,到老更难,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病死,养儿防老,现在也不靠谱了。老年人一定要有自己的住房,有自己可以支配的养老钱,在身体能够自理的情况下,就是儿子姑娘孝顺,也不要去子女家。

我今年68岁,老伴70岁,自己单独生活,想吃啥就吃啥,想玩啥就玩啥,早晨愿意几点起来就几点起来,想吃啥,老伴就做点啥。儿子也非常孝顺的,儿媳妇儿也挺好,但是再好在一起也不行,舌头没有碰不到牙的,两代人在一起生活,吃饭吃不到一起,说话也说不到一起,有了矛盾再分开,那是下策。等到身体不能自理了,就花钱雇保姆,尽量不给子女添麻烦。


刘井隆


聪明的老年人只要能自立,就尽量不去子女家住。

我太赞同了,这样的老年人眼光长远,足够明智!

我的爷爷奶奶今年七十多岁了,一直住在农村老家。喂了一些鸡鸭,料理着几块菜地。每次回去看他们,还总是给我们捎上一些鸡鸭蛋或者农家菜。我妈妈对他们也特别孝顺,逢年过节,会给他们买肉,买衣服,还会塞给他们一笔钱。也有说过让他们跟我们住到城里去,他们总是笑嘻嘻的拒绝。我觉得我爷我奶太明智了,首先我妈性子急脾气不好,喜欢念叨,我奶奶脾气也差不多,都说婆媳关系难处,如果真住到一起,指不定闹得天翻地覆。哪可能像现在这样和和气气。我奶夸我妈孝顺,我妈感恩我奶体谅子女,从不给子女添麻烦。再者我爷爷奶奶经常在菜地里忙乎,身体还比较硬朗。记得有一次爷爷来我家住了一个月,就感觉身体不舒服,说站着只觉得天旋地转。因为他既不能出去和乡亲唠嗑,也不能去伺候他那一亩三分地了,然后闲出了病来。结果回老家两周打来电话,说身体好了没事了。

再说说我闺蜜小娟吧,因为婆婆弄得快离婚了。我闺蜜是独生子女,爸妈是事业单位人员,家境不错。她和老公在大学相恋,老公家是农村的。大学毕业后,小娟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和老公结了婚。婚后不久,小娟怀孕,老公就以此为由把婆婆从乡下接来照顾小娟。小娟最开始是拒绝的,她害怕处理婆媳关系,觉得不就怀个孕吗,自己能照顾自己。而她哪里知道可怕的还在后面,婆婆每天早上煮一大锅饭,吃一整天。吃剩菜也是常有的事。小娟想说些什么,但是老公吃得津津有味。后来准备小孩的东西,婆婆就开始嫌她浪费,比如不该买尿不湿用尿片多省钱哪,买那么多新衣服干啥,表嫂家里小孩一岁了可以去收拾点旧衣服回来穿……小娟实在受不了就语气重了点:我的孩子我愿意给她花钱。结果婆婆在老公面前就哭得梨花带雨。后来但凡有点小事,婆婆都会她在他儿子面前哭诉。导致夫妻关系大打折扣。小娟月子也没做好,甚至还萌发了离婚的念头。

有句话说得好:距离产生美。子女成家了,有了他们自己的小家,作为父母当然希望他们过得好,那么就不要多去打扰,让他们靠自己经营好小家。

著名作家安妮宝贝也曾说过:淡如水,相见欢,告别之后,仍有余味。

我妈常说:舌头和牙齿关系那么好,有时候还要打架呢!所以老人和子女,就算一开始相处起来觉得关系不错,也不要轻易住到一起,免得后面时间久了,因为一些琐事闹得不可开交,影响一家人的感情。更何况本来婆媳关系就难处,再者几代人生活方式有差异,那么相处起来就更不易。

所以聪明的老人明白,自己能够自立,能不和子女住在一起就不要住在一起。

当然如果老人年纪太大了,必须要人照顾日常生活时,就要考虑是请保姆照料,还是接到身边来自己亲自照顾了?

也可能,聪明的老人早已考虑到这一点,给自己存好了养老钱,不能自立时直接住到养老院里颐养天年去了。因为他们知道,久病无孝子,真要让子女伺候吃喝拉撒,久了他们也是会厌烦的。

既然聪明的老年人都知道只要能自立,就尽量不去子女家住。那么身为子女,我们也应该常常带上妻儿老小,回老家去陪陪父母。听他们说说村里的事情,聊聊自己的近况。一家人其乐融融,幸福绵长!


庆然夕夏


说的很对,现在老人和孩子们的观念都不一样,住在一起真的会有很多矛盾。

比如早起,孩子们上了一周班,周末好不容易睡个懒觉吧,老人又嫌这嫌那。我家公公就是这样,我们平时不在家住,他能自己做饭,我们周末回家了,早晨要睡个懒觉吧,他就在窗户外面叫,让我们起来给他做饭吃。真的很生气。所以宁愿住对门,也不要住一个屋檐下。很多不便。


在水一方yhp


是的,您的做法非常对,纵然子女是自己含辛茹苦养育大的,但是他们成家了,已经有了自己的小家庭,也在经营自己幸福的小家,这时候您放手了,让他们自己去生活,不失为一位明知的长辈。

我举两个例子:我邻居,小两口结婚以后婆婆就隔三差五的来他们家住两天,帮忙做点家务,做点饭给他们吃。偶尔的来儿媳妇也挺高兴的,夸婆婆做的饭好吃。婆婆一听就来的更勤了,后来干脆拿着行李来住了下来。相安无事没多久,矛盾出现了。婆婆嫌儿媳妇吃完饭不洗碗还指使他儿子洗,地也是他儿子拖,衣服也是他儿子洗,所有家务都是他儿子做。婆婆坐不住了,旁敲侧击的想替儿子说话,儿媳妇不高兴了,耷拉着脸说他儿子的不是,其实就是在说婆婆。儿子夹在中间也无奈,只好在家多干活。一天婆婆哭哭啼啼的跟儿子诉苦,没想到儿子劝说她回家去住,婆婆想着儿子也不跟自己一条心了,自己付出的一切都不落好,伤心难过的回家了。另外一个朋友,结婚以后婆婆就说,你们现在有自己的家了,以后两个人好好过日子,我们也不去干涉你们的生活,年轻人要好好的去奋斗,不用操心我们,我们有自己的退休工资也不用你们管,你们有时间回来吃饭提前说一声,我们有可能出门去旅游不在家,但是在你们需要帮助的时候我们也会立刻到。后来儿子和儿媳妇经常回父母家里团聚,一家人其乐融融很开心,再后来老人帮着带孩子,两位老人尽享天伦之乐,让人羡慕。

老人不同的思想,就会有不同的结果。给子女和自己都留一个空间,这样既不失亲情又能促进感情,真是应了一句话老话说的:远了香、近了臭。当然子女也有赡养老人的责任,如果真的行动不便,跟子女住一起照顾也方便,不过我觉得自己住更方便自由一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