拍個視頻就叫自媒體,自媒體那麼沒有技術含量嗎?哪裡出問題了?

前兩天我也很嚴重的在思考這個問題——說實話,我真擔心。也不想再做今日頭條了。因為也有和你一樣的念頭。不過,平臺門檻低,又好又弊,接納了更多的網民,進行副業或增加收益,本身時間不錯的事——但是,就像你所擔心的,大家真的懂自媒體嗎,至少我不敢說自己懂。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認知會讓見解,所以沒辦法多說

就像樓下的老師說的——優勝略汰,需要一段混亂期,好的最終會被留下,被認可。


希望對您有幫助。

--------

近幾年來,自媒體被認為是“豬也能飛起來的風口”,成了很多人的兼職首選,因為江湖上不斷傳聞著“做自媒體月入過萬”的誘人神話,甚至也成為了很多傳統傳媒公司的轉型方向,同時也有很多為了做自媒體而新成立的公司、團隊。各種自媒體平臺也不斷的推出各種鼓勵計劃,一出手就是幾百億放出來,這個超大的蛋糕吸引著無數人前仆後繼,加入到自媒體的行列中。

自媒體剛剛興起的時候,筆者也認為這是一個可以有所作為的事業,在加入這個大軍之前,我經過長時間的觀察,其實所謂自媒體,是一種生產成本非常低的工作。除了少數原本就是專業的媒體人之外,絕大多數的自媒體從業人員,都不是真正的創作者,我總結過,他們的生產手段只有三個:搬運、抄襲、改編。這多簡單啊?

搬運:這種手段最為簡單粗暴,就是把已經公開發行的影視作品,或者錄製別人的直播畫面,將這些現成的東西,直接做個簡單的剪輯就發出來了。令人髮指的是,有些視頻片段甚至使用技術手段,進行聲音變調、改變速率、裁切畫面等破壞性操作,不求取悅觀眾,只求騙過系統後臺。

抄襲:這種手段多為文章類,把人家的觀點或者故事,用自己的話重新再寫一遍,單純從字面上看起來是全新的,但內核不是自己的,跟電影翻拍一模一樣,這叫“洗稿”。如果他願意親自動手寫一遍,也還算付出了一些勞動,而更有甚者,直接就用偽原創工具,一鍵生成。

改編:相比直接搬運的簡單粗暴,這種改編總算還有一定的創作,最常見的就是把各種影視作品的精彩片段剪出來,然後再配上一些類似影評、解說之類的旁白。但通常沒什麼深度,沒什麼乾貨在裡面,純粹就是為了湊時間,以及騙過後臺的審核。

這幾種所謂的創作方式,都離不開一個關鍵的東西,那就是素材。而這些素材,如果較真的話,99%是侵權的。他們每天就是坐在電腦前,通過網絡,蒐集各種各樣的素材,進行簡單的二次加工,輕輕鬆鬆就完成了“創作工作”。因為目前自媒體平臺的後臺算法,也還沒有強大到可以判斷是否為真實原創作品的能力,這也就給大量的自媒體從業者一個可鑽的空子。

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的自媒體是真正的原創,但比例非常少。真正的原創,是一項成本非常高的活動。媒體從來都不是適合大眾參與的東西,“自媒體”這三個字裡,畢竟還有媒體兩個字。

如果是文章類,除非你是一個在某個領域有專門研究的人,或者本身就是一個專業的媒體撰稿人,否則一般人是不可能長期創作原創文章的。大多數人都能偶爾寫出幾篇好文章來,但長期大量的創作,就不是一般人能做得到的。

如果是照片,你要背上相機親臨現場按下快門,這才算是你自己的作品,且不說相機高昂的售價,創作的最大成本,其實還是路費、時間和精力。假設你在北京常住,你要拍幾張海南的照片,交通成本有多少?哪怕就在自己本市,為了拍到幾張風景照,往往是要爬山涉水、風吹日曬的,拍回來的原始照片還需要經過一定的後期處理。

如果是視頻類的,原創的成本更加高昂,已公開發行的影視作品自不必說,那是耗費巨資拍出來的。哪怕是最簡單的原創小短劇,你必須有編劇、有器材、有攝影師、有演員、有後期力量,每一個工序都是人,每一道環節都是成本。

拍過原創小視頻的人都知道,要達到一定的水準,一條几分鐘短片,把演員片酬、工作餐飲、人員交通、購置道具等等都算上,背後的真實成本不會低於一兩千塊。如果你只是玩玩票,這點錢不算什麼,但是做自媒體是要長期、穩定的創作的,一條片成本就幾千塊,一年下來是多少?

自媒體平臺的默許

難道自媒體平臺不知道有大量的侵權行為在自己的頁面上發表嗎?當然不是。但是為了使自己能在競爭中生存並壯大,平臺其實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雖然每個平臺都大力的鼓勵原創,但也並未嚴格的禁止各種侵權行為。

因為平臺也很清楚,真正的原創的成本太高了。水至清則無魚,如果將侵權行為全部趕盡殺絕,僅憑那剩下的那些極少數的純原創作品,是根本不足以撐起整個平臺的發展的。所以,必須默許這種侵權行為的存在——儘管在明面上它不鼓勵你。

據我的觀察,目前幾乎所有的平臺都在奉行所謂的“二八定律”,即用80%的錢分給20%的原創作者,所以會有“做自媒體月入過萬”的傳說,悲哀的是,剩餘80%的非原創作者,儘管在瓜分著剩下可憐的20%的錢,卻是平臺內容貢獻最多的群體,數千萬的自媒體人在高額回報的誘惑下,前仆後繼的加入進來,貢獻大量的內容,雖然不是真正的原創內容。不得不說,這筆賬算得真TM精明。

我承認,有很多人確實在自媒體上賺到了錢,有些規模化生產的自媒體團隊,月入超過十萬的並不少見。但不論是個體,還是團體,這都是一門有風險的生意。

我們先來看看“月入過萬”路線圖是怎麼走的。

首先,你要證明你有創作能力,有貢獻內容的價值,以前還有個所謂的“新手期”,現在某些平臺取消了。也就是說,你要通過長期的努力(至少幾個月),穩定而大量的貢獻原創內容,平臺才會給予你“原創”的標籤,以及各種大V的頭銜。同時你要累積到十萬以上的粉絲,這個時候才會開始真正有高收益,否則你的月收益只會最多停留在百位數。

但是這道門檻非常之高,不論是能力還是毅力,對每個自媒體人都是嚴峻的考驗。如果你一直做非原創,就算你再努力,再堅持,也不可能拿到什麼錢。

其實最關鍵的問題,還是原創成本太高。以傳統媒體的創作方式來說,要寫出一篇有質量的原創內容,哪怕是娛樂消息,記者也必須親自去採訪,親自去拍照,親手撰寫文字。

一個合格的記者正常情況下一週最多能出三篇,這已經是很高產了。如果事件比較複雜,發生地比較遠,調查採訪整理的時間會很長,可能一週都未必能寫出一篇。

而這些創作成本,是報社或者雜誌社承擔的,而且這個記者是有固定工資領的,還有各種社會保險等福利。更為重要的是,傳統媒體人是有非常廣的題材來源的。

那麼自媒體人呢?如果你一定要原創,會發現其實你可以發揮的空間非常的窄。因為每個人的知識儲備、領域專長都是有限的,我肯定你只要努力,寫那麼幾篇好文章是沒有問題的,但是難就難在“長期、大量”這兩個詞,大多數人根本沒有辦法長期而穩定的出產原創高質量的文章。

那麼做視頻類的原創作品會怎麼樣呢?這個筆者曾經親自試過,結論是一個字:難!因為成本確實很高,筆者所在的城市是個三線的小城市,按說成本應該很好控制,然而,事實跟我想象的完全不是一回事。筆者的本行是影視傳媒行業,影視器材、技術力量都很完善,實際上比大多數非專業的自媒體人都更具有優勢,然而問題就出在人工成本身上。

我只是組建了一個超簡陋的草臺班子,粗略計算一下實際成本:我自己的精力時間和器材就不算錢了。一個稍有演技的非知名演員,片酬是300元/天,一輛車每天的油費接近50元,一個攝影助手是150元/天,按三個演員算,再加上工作餐飲,每天的實際支出大約是1500元左右。我們的效率是每天拍5條有故事情節的短視頻,平均成本大約是300元一條。

那麼實際收益呢?我們總共拍了30多條,上傳到了目前所有知名的自媒體平臺。我後來也粗粗算了一下收益,總共加起來大約有300元左右,換句話說,我們的所有努力付出,收益僅僅夠一個演員一天的片酬而已。這怎麼玩?

有人曾經跟我說:是你沒堅持下去,如果你能堅持個一年半載,說不定你就火了。問題就在於“說不定”這三個字上,按照這樣的成本,如果我真的做了一年,按每天更新一條算,那我的成本將會在十萬左右。那萬一根本沒火呢,怎麼辦?十萬塊就等於直接虧損了,這還沒算我自己本人的勞動和設備折舊呢。

簡而言之,要做原創自媒體,你不僅要有足夠的能力,還要付出大量的時間、精力,甚至是金錢,然後你要同時去討好自媒體平臺和粉絲,只有這兩者都認可你了,你才可能成為分享那20%利益的頭部作者。那麼,你準備好了嗎?

網劍動真格自媒體必死

那麼,正在大賺特賺的頭部作者,又是靠什麼來生產內容的呢?沒錯,絕大多數就是依賴侵權,因為素材是免費的,所以他們的成本不過是時間和精力而已,在真金白銀上,基本是零投入。

如果國家真的下大力氣打擊各種“洗稿”和視頻、圖片的侵權行為,那麼絕大多數自媒體將失去生存的土壤。也許有些已經處於頭部的作者,因為收益已經有保障,哪怕不賺錢,最低限度也能收支平衡,而不至於光燒錢,這部分自媒體人可以繼續生存。

但剩餘80%的那些陪跑的非原創作者,將徹底退出自媒體舞臺,因為他們原本就沒有什麼真正原創的能力,或者有能力但沒成本。

拍個視頻就叫自媒體,自媒體那麼沒有技術含量嗎?哪裡出問題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