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最出色的三王秦孝公、赵武灵王、秦昭襄王,谁的功绩能力最强?

赵兄评天下


我是青史回声,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这三个人其实很难区分谁的功绩能力最强?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三个人不是同一个时代的。很明显,秦孝公早于赵武灵王和秦昭襄王,而且秦孝公还是秦昭襄王的爷爷,差了两辈,至于赵武灵王,夹在他们两人中间,算是和秦惠文王一辈的。

没法区分这三位的功绩。

不过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想非要选择一个,那就是秦昭襄王了。

为啥这么说呢?

首先咱们来分析秦孝公。在秦孝公刚登基之时,那时候的秦国还不是强国,甚至是一直被邻国魏国压着打,直到商鞅变法后,才稍微扭转了局面,不过仅仅只是变强罢了,可是要超过魏国,那还是有点距离的。总不能仅仅靠秦孝公这一代人就可以改变局势的,人家魏国也是经过三代君王的励精图治,才勉强成为战国七国中的强国,只是后来魏惠王作死,深深将一个强国带向了深渊。


其次,咱们来看赵武灵王。我不否认赵武灵王的功绩,其实在他手里,赵国才开始强盛,之前是一直是做小弟的,直到他胡服骑射,增强了赵国的国力,这才使赵国走向了强国的道路。可是千不该万不该,他在培养继承人这件事上,犯了大错,不仅自己自食其果,还连累了赵国。


最后,就是秦昭襄王了。可以这么说吧,自秦孝公以来,就属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国力达到了巅峰。这里说明一点,不包括后来的秦始皇,因为那时候秦始皇已经开始建立秦朝。秦昭襄王时期,国力最强,无论是在战略还是策略上,都有着显著的成就。当然了,还是他活得最久,这意味着他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带领秦国走向强盛。


青史回声


如果题主把秦昭襄王改为魏文侯,我觉得更好。三个国家,三种改革,三个结果。

就题主所问,个人认为秦孝公功绩能力最强!

以下小何做他们三个功绩排名:

秦孝公

举国托于商鞅,二十年坚定支持,从不更改初心,就像一根定海神针一样,保证了变法的坚定实施。

他就像一块基石,政治体制改革、军事改革、民风民俗改革、土地政策改革。。。哪一项不是彻底得罪既得利益者?没有魄力怎么做的到?

试想哪国君主不是只改其一就能被称为明君。而孝公是至上而下彻彻底底的改革。

功绩毋庸置疑!

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从谥号就可以看出,他的后人对他评价并不高。这也是他的功绩逊色于秦孝公的原因之一!

“胡服骑射”开创了中原文明学习外来文明的先河!这点功绩赵武灵王是史上第一!

对军事,民间的民族融合有巨大影响。

只是,改革仅限于吏治、军事、民俗(不彻底)。土地、政治体制,民风民俗等根本制度并没有改变。

因此,赵武灵王功绩与秦孝公不可比。

秦昭襄王

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君王,在位期间战国由中期彻底走入了晚期。

打败了不可一世的齐国,从此齐国龟缩半世纪,不参与任何列国之争,直至灭国。

打垮了楚国,水淹楚国古都,彻底清除了秦国来自南部的威胁。

长平之战灭战国四十万精锐。从此战国只有一个超级国家,统一中国已无阻碍!

只是,用人却不能信人,秦昭襄王与自己祖父,父亲魄力相比还是差了不少!


小何才漏尖尖角


三位国君都是有雄才大略的开明君主,但其个人影响还是不一样的。

秦孝公作为秦国承上启下的国君即位之初招贤纳士,任用商鞅对秦国进行改革,制定严厉法令,以法治国,奖励军功,鼓励耕织。秦国国力逐步很大提高。

关键是继孝公之后,国家政策能一如继往贯彻实施。成为秦统一六国的基础。

赵武灵王个人能力超强。十五岁即位,当时魏、楚、秦、燕、齐各派锐师万人来参加会葬,一时间赵国四面楚歌,然后赵武灵王一方面积极备战,另一方面派使臣伐交,使赵国转危为安。

之后赵武灵王发起了自上而下的胡服骑射改革。训练出了一支超强的骑兵,然后消灭了中山囯、林胡、楼烦。使赵囯一跃成为战国时期的军事强国。并且加强华夏族与戎狄族之间的联系,彼此通婚,减少了国内分裂的风险。

但是赵武灵王的改革是个人英雄主义式的改革,并没用作为国家的根本制度继续发扬。从赵武灵王晚年被逼死于沙丘,可以看出他的改革并没有深入人心。

晚年废长立幼虽没动摇国本,但使赵国迅速发展的势头放缓,也为其个人增添了污点。

秦昭襄王是中国历史上统治时间最长的国君之一。在位时间达55年之久,但是秦昭襄王在位的前四十年,秦国国内大权掌握在宣太后以及外戚魏冉的手中。秦昭襄王真正发挥影响是在执政后期。对内削弱宣太后父魏冉的势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对外不断用兵,削弱六国,著名的战争长平之战就是在秦昭襄王的领导下打胜的。

秦昭襄王继承并发展了祖先留下的基业。

论个人能力,赵武灵王绝对首屈一指。然论个人影响秦孝公绝对是秦国的灵魂人物。


普通男人学习


战国时期出色的君主很多,如果非要从秦孝公,秦昭襄王,赵武灵王三人中选一个,那我认为是秦孝公,原因有:

一、赵武灵王虽说个人能力突出,十几岁即位,在位期间推行胡服骑射,通过一系列改革将赵国从一个小诸侯国治理成超级强国,也算是政绩斐然,然而在立储传位的方式上出现的失误,导致自己最后被活活饿死,也算是下场凄凉,自此以后赵国便已过巅峰。

二、秦昭襄王时期,秦国国力在战国里傲视群雄,通过范睢的计谋白起的战功已经有一統天下的实力,但秦国的国力也是经过秦孝公,秦惠文王两代君主通过一系列的改革而逐渐稳固提升的,也算得上一代明主。

三、秦孝公,秦国崛起的奠基者,正是他任用商鞅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革,才使得秦国的国力战力得以提升,秦国的综合实力逐步稳固,秦孝公对秦国的贡献,仅次于始皇嬴政。如果没有孝公时代制订的一系列战略方针,秦始皇是不可能夺取天下的。所以秦国的霸业,有一半应该归功于秦孝公。秦孝公登基的时候,秦国还是一个很弱小的国家。天下各诸侯国没有人在意这个小国家的新主君,连周天子都不怎么在意。

可以说,没有秦孝公就没有后来的秦国,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对秦孝公的评价也非常之高。说他是秦之基石。





咖啡雨6630


首先题目说法有问题,战国时期最强三王还真的不能由这三人内定,因为那时候的强主还真不少,除了以上三人,魏文侯、秦惠王、齐威王、燕昭王也完全具备角逐三强的实力。

魏文侯,战国变法的先驱,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

说实话,魏文侯仅凭第一个在战国时期变法,并取得巨大成功,就足矣在整个战国历史中占据数一数二的地位。他的变法,主观上是为了在强敌环伺的局势中开辟一条求生、壮大之路,但是客观上却引领了整个战国变法乃至后世王朝变法的潮流。

魏国是从错综复杂的晋国内部分解出来的诸侯,魏文侯忧患意识非常强,于是主动变法,革弊立新,时他们渐渐成为战国初期最强诸侯国,他西欺强秦,北收中山,南服荆楚,东压富齐,内服三晋,使魏国在中原站稳脚跟,奠定了魏国的百年霸业。

秦惠王,让秦国真正实现富强,并对山东六国形成俯视的态势,为秦国的崛起和昭王的开拓奠定基础。代表作北收上郡,南收巴蜀,西服义渠,收复河西、商於,弱魏削楚。

齐威王,魏国百年霸业的终结者,齐国霸业的奠基人。代表作桂陵之战、马陵之战。

燕昭王,齐国霸业的终结者,战国时期燕国的巅峰。代表作,苏秦间齐、乐毅伐齐。

秦孝公、赵武灵王、秦昭王,三位也皆是一时雄主。

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国家逐渐强大起来,开始收复河西,为秦国的东出奠定基础,也为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改革,开疆辟土,使赵国由弱变强,为后来独当一面的抵制强秦奠定基础。代表作胡服骑射、灭亡中山、收林胡、娄烦!

秦昭王,拉开秦国灭国战争的序幕,秦国已经崛起,一家独大。代表作伊阙之战、华阳之战、丹阳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

赵武灵王在这三位君主中,历史地位远高于两位秦王。其一,胡服骑射,开启了华夏民族像蛮夷学习的先河。其二,赵武灵王是有史以来真正实现农耕民族击败游牧民族的帝王,梁启超称之为“自黄帝以来,四千年华夏第一人”。

从历史地位来看,能和赵武灵王相提并论的人,只有上文首先提到的魏文侯。一个是时代变法的先驱,一个是民族融合的灵魂人物。

综上所述,赵武灵王=魏文侯>秦孝公>秦惠王>秦昭王>齐威王=燕昭王。

其实仅凭功绩,这样排名是最难的。因此我们加入了历史贡献,所以赵武灵王和魏文侯脱颖而出。而秦国的几位君主排名显然有后来秦国实现统一的因素加持,就好比假如是齐国统一了,那也许就没有他们多大事一样。而齐威王和燕昭王在排名中就没有这样的加持,燕国的强盛稍纵即逝也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本人的判断。


先秦史


三人都是战国时期最有影响力的人物,如何论功绩能力,最强的是赵武灵王,秦孝公能被大家称赞,最大的功劳就是顶着巨大压力放权给商鞅变法。秦孝公如没有商鞅变法这让秦走向强大的基础,这和战国其他的君王没有什么两样。是秦孝公成就了商鞅,也成就了自己。

像楚悼王没有得到吴起时,看看楚国被三晋、秦压着打,这能说楚悼王是昏君?就是没有一个能人能帮助他而已,看看后来吴起到楚时,楚悼王把令尹这个一直由楚王族把权的位置就给了吴起这个外人。这就像秦孝公得商鞅一样的道理。

赵武灵王,可以说是三人中能力最强的一个。赵武灵王之父赵肃王刚死,秦、楚、魏、燕、齐五国就联合起来各出精兵一万要来“吊唁”,说是吊唁,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想干什么来的。此时的赵武灵王是个十五六的少年,对于当时的人来说,已是成人了,在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武灵王就敢对五国联军亮剑,外交言辞也是相当有底气。五国军队就是不敢再越进赵国国境半步,只好乖乖地听从赵国的要求只派了外交人员入赵吊唁。试问在战国有哪个国家遇到这样的待遇?

有了这样的耻辱的赵武灵王,能屈于人下?正是有这样的人生经历,使他不断要强大赵国。“胡服骑射”就是他自己亲自来实施的,这相比秦孝公用商鞅,谁强谁弱,大家一看就明。正是他的“胡服骑射”使得赵国的骑兵在当时是整个战国时期最强大的存在。

秦昭襄王,赵武灵王十九年派出精兵三千从燕国把秦昭襄王护送回秦国即位。虽说齐、楚当时正互掐空不出手来插一手,保是就算有插手,可能也是奈何不了赵武灵王。

秦昭襄王能有这样的成就很大是他的母亲宣太后和舅舅魏冉。

赵武灵王正在不到四十岁就有如此强悍的功绩和能力,不是自己做出后来的安排,谁又知道战国会是怎样的走向?




百粤天话史


怎么说呢?秦孝公与赵武灵王都对国家进行了改革,秦孝公对秦国的改革非常彻底,军政,经济,土地,立功制度,而且顶住了改革一开始所带来的压力,保证了改革的执行,最终最大程度的收获了改革的成果,将秦国变得强大。相反,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只是突出了军事方面的改革成果,打造的军队非常出色,一度将秦国打的退入函谷关。而一个国家的强大,绝对不是靠一支强大的军队来维系,如果军队是拳头经济则是血液,没有了血液的维持再强硬的拳头也会打不出力气。从改革的力度与效果来说,赵武灵王不如秦孝公,这直接影响了两个国家的走向。

昭襄王接手的是一个富强的帝国,赵武灵王的赵国一度与其争锋,不相上下。最终赵国却衰弱下去,昭襄阳的前期打了很多胜仗,斩首无数,有点四面开花的意思,后来推出范雎远交近攻战略,为秦国的统一之战指明了方向。对于战果,不仅要人头,更要土地,步步为营,强势鲸吞,弱势蚕食。而赵国,赵武灵王统领一支强大的军队,只是消灭了中山国,将赵国打造成了抗击秦国的前沿,并没有为国家制定任何战略性的东西。一支军队没有战略思想不可能永久强大,这样的军队也不可能长久的保护国家。赵武灵王在位的时候,没能处理好继承人问题,最终导致国家内乱,国家内部都不能保证团结,自然避免不了衰败。由此来看,武灵王比昭襄王又差了一截。

当然赵武灵王的功绩也是非常突出的,将一个中不溜的国家一度带入强国行列,美中不足的是没有趁势固定好国家的发展规划,为国家为军队制定长远的发展计划。他在取得一系列成功之后,进取心没了,想躲在行宫里养老,结果因为两个儿子搭上自己的老命。跟秦国的两位君王相比,他又缺少那种活到老,干到死的精神。


从来去留


赵武灵王与大秦的恩恩怨怨

从年代上来说,秦孝公(前381年-公元前338年)比赵武灵王(前340年—前295年)早一代,赵武灵王出生后第三年秦孝公去世,赵武灵王又比秦昭襄王早一代,赵武灵王继位的第二年(前325年)秦昭襄王出生。秦国从秦孝公开始商鞅变法,到秦昭襄王时期横扫六国,国威和势力一直不断壮大。但是中间也小受挫折,秦孝公之孙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嬴荡(前329年—前307年)浪荡到洛阳被大鼎砸死,秦国宣太后和惠文后因新国君的人选展开明争暗斗,也各有支持者,秦国宫室眼看就要迎来一场血斗。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我们在《芈月传》里看过,秦武王继位后惠文王后把芈月母子赶到苦寒之地的燕国做人质,从史书上来看,芈月应该没有去。秦武王死后,芈月想立的是泾阳君公子芾,传说中是她和义渠君生的孩子,根本没想起远在燕国的公子稷。而在这五年前也就是前312年,赵武灵王帮助燕国打败齐国平定子之之乱,又从韩国迎回做人质的公子职扶立为燕王,也就是燕国历史上最厉害的燕昭王。燕国对赵国自然是有求必应。赵武灵王凭借强大的国威强力干涉秦国内政,派出军队把公子稷从燕国送到秦国立为国君,就是后来的秦昭襄王。赵武灵王存扶秦存燕一时风头无两。


嬴稷母子被赶到燕国

前309年,赵武灵王禅位赵惠文王赵何,继而又要求秦国任命在秦国的赵国人楼缓为相。当时的秦国刚打败楚怀王不久,国力已经得到极大提升,但是宣太后和秦昭襄王碍于面子同意了赵武灵王的要求。当时赵武灵王已经把自己的称号改为主父,才四十来岁年富力强,绝对不是《芈月传》里那个样子。赵主父一时心血来潮准备扮成一个侍卫和楼缓使团一起入秦窥探。楼缓使秦期间,赵主父与宣太后和秦昭襄王都见了面,还聊了几句天,等到秦王回过味儿来赵主父早就跑回赵国去了。从此秦国对赵国颇为忌惮,不敢与赵国挑战。而秦国在楼缓的主持下,一直与赵国保持友好关系。


秦昭襄王与五国伐齐

巧的是秦孝公和赵武灵王的继任者谥号都是“惠文”,能称得上“惠文”的绝对不是昏君,但在武功上就差点意思了。赵惠文王四年,不可一世的赵主父和老成谋国的肥义双双死于“沙丘之变”,投机家和野心家李兑上台,就是《芈月传》里跟魏冉争陶邑的家伙。只顾眼前利益的李兑主张放弃传统的友好国家燕国和秦国,准备连齐抗秦,真实原因是那位后来被挑了脚筋的齐闵王忽悠李兑一同攻打宋国,许诺灭宋之后将富饶的陶邑送给李兑。李兑一心一意破坏和秦国的友好关系,还派人离间,让秦襄王免了楼缓的相位,原本对赵国忠心耿耿的楼缓从此与赵国成为死敌。

赵主父身死沙丘宫

当时的秦国已经多次大败魏国和楚国,已呈“虎狼”之势,东方各国已经有了合纵抗秦的意思。但是燕国为了报仇,让苏秦潜伏齐国十几年要败亡齐国,一直忽悠齐国作死与周边三晋逐渐成了死敌,合纵抗秦就没了基础。最终在秦国新任宰相魏冉的努力下,齐秦两国好的快穿一条裤子了,来了个“东西称帝”。双方约定,秦国默认齐国吞灭宋国,齐国默认秦国占领魏国安邑。非但如此,秦齐两国还准备请其他国家一起来个五国伐赵,瓜分赵国。好在晓得唇亡齿寒的燕国派史上第一大忽悠苏秦把这事儿搅和黄了。因为差点折腾亡国,赵惠文王对李兑也彻底没了耐心,李兑迅速被罢官撤职。

乐毅伐齐

其实宋国周围的赵国和魏国绝对不甘心让齐国独吞宋国,齐国前两次对宋国用并皆因为赵魏的干涉而失败,直到第三次齐闵王才真正占领了宋国。此时秦昭襄王对齐国的态度一百八十度大转变,秦国到处忽悠把齐国塑造成了“虎狼之国”的形象,燕国本来就跟齐国有仇,赵魏一直在跟齐国打仗,韩国是秦国小弟,除了楚国态度暧昧之外,前284年,秦燕三晋五国联军在燕国乐毅的率领下于进攻齐国,“尽下齐城七十二”,齐国差点因此亡国,齐闵王最终被挑了脚筋死在了楚国间谍手里。

秦昭襄王与和氏璧

我们都听过和氏璧的故事,就发生在五国伐齐的第二年。秦国打完齐国之后立即恢复了虎狼本质,立即进攻秦国的传统敌国魏国,一直打到魏国国都大梁才算凯旋。趾高气扬的秦昭襄王会见了赵惠文,命令赵国献上和氏璧,还假惺惺的许诺以十五座城池交换。赵惠文王害怕也落得个魏国的下场,不得不乖乖的派蔺相如送上和氏璧。我们都觉得蔺相如有智慧又勇敢,完璧归赵挺厉害的,我们不知道的是,秦昭襄王恼羞成怒,在第二年就随便找了个理就攻打赵国,一直打了好多年,夺取赵国多座城市,斩首数万,蔺相如和廉颇也没办法,赵惠文王也只能忍气吞声。

蔺相如完璧归赵

直到前279年,因为秦国要战略进攻楚国,为了防止赵国在背后偷袭,秦昭襄王与赵惠文王相约在渑池讨论和解的事情。席间秦昭襄王几次想在气势上压倒赵君,要欺负欺负赵国,都被不要命的蔺相如找补回来了。不要说廉颇看不上蔺相如,我都看不上就会耍嘴皮子的蔺相如,秦国忌惮的是赵国胡服骑射的余威和势力尚在,而不是一个只会逞匹夫之勇的蔺相如,蔺相如就像是晚清的李鸿章,再有骨气也挽救不了国力的颓败。渑池之会的结果是,国力开始走下坡路的赵国只能委屈接受秦国的请和,眼睁睁看着秦国攻打楚国、魏国。从此,赵国只能给秦国当小弟,再无翻身机会了。

秦昭襄王与长平之战

赵惠文王算的上守城之君,赵国在他的带领下有惊无险的着实过了几年好日子。秦国和赵国虽然一直小有摩擦,但是秦国的战略目标一直都是魏国和韩国,一时半会儿还不想与相对较强的赵国决战。前262年,秦国攻打韩国,把韩国切为两段,韩国准备把上党郡献给秦国以平息战争。但是上党的郡守听有骨气,宁可降赵也不降秦。而此时赵惠文王已经去世,上台的是年纪轻轻的赵孝成王,赵国管事儿的是名闻天下的平原君赵胜,这两位都是见利忘义的主儿,乐的接收广阔的上党郡。

长平之战

明眼人都知道秦国不会甘心血战得来的土地白白被赵国战去,而且赵国也的确没有实力抵抗秦国守住上党,上党降赵后秦国立刻转而攻打赵国,赵将廉颇与秦将王龁初步接触就大败而归,退守赵国西部的门户长平,上党在赵国手里没有几个月就迅速失去。秦国因此把战略目标转向赵国,准备搞一次大决战。面对气势汹汹的秦军,廉颇只能固守长平,而且也是败多胜没有。年轻气盛的赵孝成王用赵括替换廉颇,而秦昭襄王暗地里以白起替换了王龁,结局大家都知道了,赵国被坑杀四十五万,从此沦为边缘弱国。

赵括纸上谈兵

趁胜追击的秦昭襄王后来兵败赵都邯郸城下,成了他一生中少有的挫折,但这不影响他的丰功伟绩,在秦昭襄王晚年,楚国逃跑到了东部淮河流域,魏国称臣,韩国入秦朝见,赵国一直躲在一边瑟瑟发抖,齐国苟延残喘,燕国可以忽略不计,连名义上的天子周王都被消灭了,天下已经没有人能阻挡秦国的脚步。

战国第一牛人秦昭襄王

在我看来,战国第一牛人非秦昭襄王莫属,他把东方六国包括周朝廷挨个揍了一遍,而且是那种彻底打服打废的节奏,后来的秦孝文王、秦庄襄王都是短命之君,真正接替秦昭襄王统一大业的就是秦始皇了,秦始皇继位的时候就像是我们玩红警到了后期,就剩下收拾残兵了。

大秦昭襄王

秦国能够统一六国,我觉得有个很大的原因在于,从秦孝公开始秦国公室就没发生过争权夺利的内斗,而东方六国包括鲁国、宋国之类的小国的君位几乎少有和平交接的,尤其是赵国,在最鼎盛的时候因一次沙丘之变而沦为二流国家,国家实力在一次又一次的政变中消耗掉了;另一个重要原因我认为就在于秦昭襄王的寿命,秦昭襄王坐了56年王位,他当政期间,赵国经历了赵武灵王、赵惠文王、赵孝成王三代国君,在当时也只要废物天子周赧王能与之相比了,面对一个长寿国君带领的能够长期保持稳定和强盛的秦国,东方六国肯定是没戏的了。

相比之下,赵国在赵武灵王期间的强盛只能算的上短暂中兴,他的失败是必然的。赵武灵王虽然凭借一己之力让赵国国力达到巅峰,但是他并没有创立一个稳定和强大的制度让赵国能保持住这种实力,所以我认为赵武灵王甚至都比不上秦孝公。


麻爪工学院首席瞌睡家


如果把战国所有国君列在一起比较功绩和能力的话,个人认为整个战国时期功绩和能力最强的三位国君,从强到弱的排名是:

秦王政(后来的秦始皇)、魏文侯、秦孝公

秦王政自不必说了,光是统一六国的功绩,就已经是前无古人了,千万别认为到了秦王政这一代,随便一个秦王就能统一天下,那可不一定的,秦国到了秦王政时期,虽然已经强大无比了,但还没有强大到超过东方六国实力的总和,秦国以军事统一天下的行动仍然掺合了不少政治手段,比如离间敌国,用金钱收买敌国将相,合纵连横,远交近攻等等。

秦始皇

况且秦王政统一天下成为秦始皇后,又开了非常多的传承千年的功绩,比如说大一统,统一语言、货币、文字、车轨、度量衡,还有郡县制,三公九卿制等中央集权制度,还有北击匈奴、南征百越等开疆拓土的军事行动,还有修长城、建驰道、通灵渠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立,不是任何一个战国君主可以比的,所以秦王政始终排第一。

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国君,是战国早期第一个实行变法强国的国君,魏文侯重用李悝实行变法,开创了划时代的意义,后世的商鞅变法很多内容都是直接抄袭了李悝变法,魏文侯不仅重视变法图强,而且重用了很多人才,比如重用了乐羊和白起,一个灭亡了中山国,一个夺取了秦国的西河之地,让秦国几十年不敢出西河,还开创了战国第一个职业化军队--魏武卒,这都是在魏文侯时期完成的。

魏文侯

战国初期的天下第一强国不是秦国,而是魏国,战国初期正是由于魏文侯一系列的改革和用人,开启了魏国百年的霸业,魏文侯是魏国历史上最有名的君主,也是战国初期最有能力和功绩的君主。

如果说到赵武灵王、秦孝公、秦昭襄王三位战国国君的话,个人认为功绩最高、能力最强的是秦孝公,其次是秦昭襄王,最后是赵武灵王

1、秦孝公

提到秦孝公,很自然地想起了商鞅变法,战国时期的变法非常多,但变法最彻底、最成功、影响最深远的只有商鞅变法,而秦孝公就是商鞅变法的提倡者和维护者,商鞅变法能够成功,与秦孝公的全力支持是分不开的,没有秦孝公提供的这个平台、资源和各种支持,商鞅是无法成功的。

秦孝公

商鞅变法不仅让秦国强大起来,而且影响了后世中国几千年的法制,是极其深远的,比如军功爵位制,这是维持秦国一直强大的根基,使整个国家的资源能够集中起来,用于强国和对外战争,也是秦国源源不断的战争取胜的原因,比如县制,是后来郡县制的基础,即使到了今天,县制仍在使用,只不过演义不同了。

秦孝公不惜牺牲自己儿子的名誉,以让法治得以伸展,正是因为秦孝公的支持,商鞅因为太子犯法处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孙贾和公子虔,一个施行黥刑(在脸上刺字),一个施行劓刑(割去鼻子),从此秦国法律畅通无阻,刑不上大夫成为历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辈就来自于此,这个影响是很深远的。

而这一切都是秦孝公在背后默默支持的,如果说商鞅是千里马,那么秦孝公就是伯乐,正是由于秦孝公坚持变法,才让秦国逐渐强大起来,秦国之前被魏国打得不敢东进,由于变法,秦孝公终于在西河打败了魏国,抢回了被魏国占去几十年的西河之地,这是秦国强盛的开始,这个开头非常重要,万事开头难,这都是秦孝公的功绩和能力,所以秦孝公要在三人中排第一。

商鞅变法

2、秦昭襄王

提起秦昭襄王很容易就想起宣太后、魏冉、白起、范睢等人,会想起战国时期最著名的一场大战:长平之战。同时会想起秦昭襄王是战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一生在位时期达到56年,这个整个中国历史上也排在前三在位时间最长的国君之类。

秦昭襄王最大的功绩是用人和延续了秦国的强大,并努力向东开疆拓土,秦昭襄王一生是秦国用兵最多的时候,大小百余场战争都在秦昭襄王手中发生,比较有名的有伊阙之战,白起领导的,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鄢郢之战,白起领导的,秦国第一次攻进了楚国的都城,大败楚军,还有长平之战,白起领导的,斩首赵军5万人,坑杀赵国降军40万人,一战灭掉赵国所有军队。

秦昭襄王

秦昭襄王不断发起的战争,光在白起手上,就消灭了东方六国100多万有生力量,严重打击了东方六国的实力,为秦国统一天下创造了条件,秦昭襄王时期,秦军还攻进了东周都城,俘虏周赧王,灭亡了周朝,把周朝象征权力的九鼎运到了咸阳,这些都是秦昭襄王的战绩,所以秦昭襄王排第二。

3、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之所以排第三,是因为他开了一个虎头,却有一个蛇尾的结果,提起赵武灵王必然想到的就是胡服骑射,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唯一一个既是国君,又是变法改革者的人,其他国家的变法是国君主导,由其他实行变法,赵国是赵武灵王一人全兼职。

胡服骑射是一项军事制度改革,简单地说就是学习胡人的长处:服装和射骑技能,不过既然是改革,一般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毕竟赵国也是华夏之国,在这之前,还从来没有一个国家学习过胡人的长处,华夏自古以来就看不起周边的蛮夷,这在赵武灵山这是个例外,赵武灵王是华夏是一个师夷之技以制夷的人。

赵武灵王

正是由于赵武灵王的改革,才让赵国在战国后期强大起来,成为唯一一个敢正面对抗秦国的国家,而且赵武灵王还是第一个有灭亡秦国思想的国君,赵武灵王敢假扮使者进入秦国考察,这在战国时期也仅此一例,这些都是赵武灵王的功绩。

但赵武灵王晚年做了一件非常糊涂的事,就是继承人问题,不但让赵国起了内哄,还把自己的命都丢了,赵武灵王废长立幼,又同情起长子来,结果导致了长子和幼子发生手足相残的沙丘政变,最终赵武灵王自己也被他一手提拔起来的儿子给活活饿死了,正因为这事才让赵武灵王降低了排名。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法制秦国对弈武灵赵国

很高兴回答楼主问题,首先, 古籍《吕氏春秋.慎行论.求人》中言:「故功绩铭乎金石,著于盘盂。也就是说功绩是一个人的功业和劳绩!那么战国这个战火纷飞、你死我活的时代涌现出数不清的明君贤臣!今天就将楼主所提之最出色的三王秦孝公、秦昭襄王、赵武灵王的功绩作一比较,挑选出功绩最强之君王!

君王者非常人,才德品行、识人用人等都高普通人一个层次!明君者以扩土以强国、治国有方为己任。贤君者以体恤百姓,劳臣民之苦为己心。楼主所提的三位人主都是明君,在位一生都以扩土强国为志!战国七雄,都在想方设法争夺他国之领土,秦孝公为摆脱魏国欺压,拜魏人商鞅为大良造,开始了2000年最著名的商鞅变法。并改革了秦国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郡县制、税收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统率秦新军收复了河西之地。可以说孝公商鞅互相成就了对方,孝公的最大的功绩就是用其一生为秦国定下了“以法治国、耕战结合”的基本国策,并重新占领了河西之地,扩大秦之国土。秦国君王在此基础上惠文王夺巴蜀 弱魏国、武王打通秦东出要道宜阳 入周室 举九鼎。可以说秦孝公的基础作用十分强大!

秦武王举鼎身亡后,赵武灵王先后东扶持燕昭王、西扶秦昭襄王回国继位。此时的赵国正在赵武灵王的领导下进行“胡服骑射”改革,建立强大的骑兵部队,之后北灭楼烦、林胡、中山两族一国扩地千里,设立云中、雁门、代三郡,并修筑赵之长城抵御游牧民族!此时,秦昭襄王摆脱宣太后、魏冉的控制,任用范睢为相,白起为帅。在秦武王的基础上远交近攻先后破楚之郢都、五国灭齐、发动长平之战、败五国合纵攻秦。最大能力的消灭山东六国的有生力量,并逐渐失去和秦国对抗的实力,为秦始皇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上述中三位君王的功绩都是可圈可点,接下来论述他们的缺点。秦孝公变法急于求成,可有商鞅在对秦国无伤大雅。秦昭襄王杀伐果断,山东六国的青年十之八九都死与秦国的战争,尤其是长平之战活埋40万赵军!且赐死战神白起,导致后来被魏无忌所败为后人所议论,但这也是君王不可避免的错误,站在统治者的角度完全正确。最要命的是赵武灵王,一代明君,废长立幼、壮年放权与幼子赵何、又封长子赵章为代王一下将赵国拉到内战之中,最后活活饿死。尤其可见,赵武灵王情商低下,不能带领赵国走向更高水平。

因此,赵武灵王功绩对赵国后代君王只能维持一时,不可长久对抗秦国。并且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解释:“克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反观秦昭襄王在秦孝公的功绩上碾压了赵武灵王的后代赵孝成王!结果呼吁而出,秦之孝公为功绩最强之君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