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谥号”和“庙号”?

谥号是我国古代时期,皇帝或者位高权重者死后,别人给他的一种称呼,以此来评价他生前的成就和功过,有褒贬善恶的意思。一般皇帝的谥号是由文武百官议定,礼官敬上的;大臣的谥号是朝廷赐予的,也有些是自己的亲朋旧友或者是弟子门人给予的。据考证,谥号制度起源于西周,如周穆王、周昭王、周厉王均是他们的谥号。

什么是“谥号”和“庙号”?

西周穆王画像

到了秦始皇时代,始皇帝认为这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因此下令废止,直到西汉初年才恢复过来,后一直延续到清朝。谥号往往由几个字组成,用来对一个人进行盖棺定论。其中,文、武、烈、窨、昭、景、庄等都是表示褒扬的称号,如魏文帝、汉武帝、周昭王;厉、灵、炀都含有贬斥的意思,如周厉王、汉灵帝、隋炀帝等;哀、思、怀、愍是表示同情的谥号,如楚怀王、汉哀帝、晋愍帝等。

什么是“谥号”和“庙号”?

大臣的谥号和皇帝相比,要简单一些,且有严格的范围和等级。文为首字的谥号,以文正为最高,如范仲淹、刘秉忠、方孝孺、曾国藩、李鸿藻等人的谥号就是文正,可以说是极高的荣誉。还有一些谥号是亲朋子弟给予的,也称为私谥,如陶渊明的谥号“靖节”就是他的亲朋所给予的,柳下惠的“惠”字是他的门人所给予的。

什么是“谥号”和“庙号”?

庙号是古代的皇帝死后,在太庙祭祀时所上的尊号。庙号最初的规定十分严格,一般开国君主称祖,其后的君主称宗,而且并不是每位皇帝都可以有庙号,一般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则,如汉高祖刘邦、唐高祖李渊、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等人。但是到了唐代以后就不那么严格了,之后的历代皇帝都有庙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