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諡號”和“廟號”?

諡號是我國古代時期,皇帝或者位高權重者死後,別人給他的一種稱呼,以此來評價他生前的成就和功過,有褒貶善惡的意思。一般皇帝的諡號是由文武百官議定,禮官敬上的;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也有些是自己的親朋舊友或者是弟子門人給予的。據考證,諡號制度起源於西周,如周穆王、周昭王、周厲王均是他們的諡號。

什麼是“諡號”和“廟號”?

西周穆王畫像

到了秦始皇時代,始皇帝認為這樣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下令廢止,直到西漢初年才恢復過來,後一直延續到清朝。諡號往往由幾個字組成,用來對一個人進行蓋棺定論。其中,文、武、烈、窨、昭、景、莊等都是表示褒揚的稱號,如魏文帝、漢武帝、周昭王;厲、靈、煬都含有貶斥的意思,如周厲王、漢靈帝、隋煬帝等;哀、思、懷、愍是表示同情的諡號,如楚懷王、漢哀帝、晉愍帝等。

什麼是“諡號”和“廟號”?

大臣的諡號和皇帝相比,要簡單一些,且有嚴格的範圍和等級。文為首字的諡號,以文正為最高,如范仲淹、劉秉忠、方孝孺、曾國藩、李鴻藻等人的諡號就是文正,可以說是極高的榮譽。還有一些諡號是親朋子弟給予的,也稱為私諡,如陶淵明的諡號“靖節”就是他的親朋所給予的,柳下惠的“惠”字是他的門人所給予的。

什麼是“諡號”和“廟號”?

廟號是古代的皇帝死後,在太廟祭祀時所上的尊號。廟號最初的規定十分嚴格,一般開國君主稱祖,其後的君主稱宗,而且並不是每位皇帝都可以有廟號,一般遵循“祖有功而宗有德”的原則,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唐太宗李世民、明太宗朱棣等人。但是到了唐代以後就不那麼嚴格了,之後的歷代皇帝都有廟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