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观点,但却是事实


《与内心的小孩对话》如何治愈你的童年创伤

——【美】金销利·罗斯务雷达·务兰德曼第士著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观点,但却是事实


在豆瓣上看到一个故事:一个姑娘作为父母生儿子路上的失败品,一直被教育要让着弟弟,凡事都要为弟弟着想。她后来她历尽艰辛,终于考上了大学,工作后找到了一个心仪的男友。男友家里给他们出钱付了房子的首付,还写上了她的名字。要结婚了,她父母一定要30万的彩礼钱,还要男方父母再给她弟弟买一套房子。他父母说:“我们家好不容易培养了这么一个大学生,这么给你们了,你们总得表示表示吧。”对她的父母来说,这样的女儿就是待价而洁的商品,父母就等着找到一个愿意出高价的,卖个好价钱,好给自己的儿子买房买车,却并不在乎女儿嫁得幸不幸福。

并不是每个父母都会爱孩子的。

首先,对于重男轻女的父母来说,生儿子让他们有面子、能满足自己的私欲。“养儿防老”这句话流传甚广,也暗示了父母生孩子就是有目的的,说直接点,就是把孩子当自己养老的工具,没把孩子当个跟他平等的人。

一些父母不管是儿子还是女儿都不会好好养,更谈不上爱孩子了。一个是这父母本身在成长过程中没有得到过爱,她不懂怎样去爱,她学到的对子女的方式就是模仿她父母,她觉得自己够付出了,即使不是以孩子想要的方式。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观点,但却是事实


其实这些父母大多数患有边缘性人格障碍,只是他们自己不知道而已。

“边缘性人格障碍”是一种不能调节、掌握自身情绪,并在内心深处害怕被抛弃的病态。

边缘人格患者的表现各式各样,且缺乏一致性和协调性,有时候,他们显得完全正常、理性,理解自己所处的位置,容许身边的人自己探索感知现实。同样地,当他们表现“格“或极度愤怒的时候,这种爆发会极其的强烈,以至于爱他们的人会强烈地怀疑是自己做错了什么才引发了这剧烈的情绪爆发。

边缘性人格障碍的症状有很多症状,会给身边的亲人带来各种各样的伤害,甚至遗留终身。(这里只讲几种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因为我不是心理学家)。

1.疯狂地拒绝真实感受,感觉到被抛弃或拒绝。

边缘人格患者通常自我认知能力都很差,他们需要依靠其他人的存在来体验自己的价值。他们极其害怕独处,因为独处时他们很可能会做出一些绝望的举动,并导致他们一直试图避免的被抛弃或拒绝的感觉(反过来这又会进一步地加剧他们的恐惧)。

小袁:

我准备和男朋友分手了。

我的男朋友一切都很完美,温柔体贴,在我生气的时候会哄我,每到节日、纪念日都雷打不动的送礼物,简直就是每个女生心目中的完美男神。

但是这段恋爱我谈得太辛苦了,这段恋爱我觉得自己不仅仅是在和男朋友谈恋爱,还在和男朋友的妈妈一起谈这段恋爱。

每次我们约会,只要他一出门半个小时,他妈妈就开始不停的打电话让他回家,如果他不立

马回家,他妈妈就开始装病,说什么心脏不舒服,快要晕厥了,他没办法只能赶快回去。

如果我们想去旅游过一夜,就一夜!!!他

妈妈就说不让他去,如果他去了他妈妈就活

不下去了,就一夜啊!!!然后,他妈妈还

奇葩到跟他一起出来跟我约会,还各种挑拨

他们的关系,我真的觉得受不了了。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观点,但却是事实


2.人际关系紧张而不稳定;对他人的感情不断地在极端裂护与极端馈恨间摇摆。

边缘人格患者倾向于给人贴标签,他们不能够很好地同时感受两种情绪,也不能够同时看到别人的优点和缺点。他们在看人时倾向于只看到对方的好处或者坏处,对方不是英雄就是恶魔,不是盟友就是敌人,他们不会认为某人“整体不错,但有个别缺点”。有时候,他们会给自己的后代贴上标签,认为某个子女十全十美,而另一个则一无是处。或者他们也会给同一个人贴上不同的标签;这个星期(这一天、这个小时),老板还是世界上最贱的贱人;下个星期(下一天、下一小时),他就变成了值得信赖的良师益友。不论标签是怎么贴的,这种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随时都可能会发生,根本不需要外部因素的触发。

小李:

我的母亲很重男轻女,小时候我弟弟想要什么就能轻而易举得到,而我吵得再厉害都没用。

母亲确定是边缘性人格障碍患者,一边依赖我一边尽情的低毁我到处说我坏话,讽刺挖苦嫉妒我,从我结婚开始变本加厉,谎话连篇,离间我跟我老公和婆婆的关系,无尽的索取。

但是对我弟弟特别好,从来没有这些现象,讨好他,满足他各种需求,帮他买房,他自己找不到女朋友,我妈就想尽一切办法托人给他物色相亲对象,对人家女方各种要求,只给给我弟弟找一个好的对象。

全是别人的错,有钱的亲戚不帮助她就是十恶不赦,包括我,因为我婆家拆迁了,她就各种暗示明示让我给她钱给她房子,可是钱房子是我婆家的,我怎么可能给她!然后就收到她的各种打击报复,到我住的小区散播谣言,说我脑子有问题,精神不正常。

我痛恨她的自私对我的伤害,我真的厌烦了她的种种,让我感到恶心愤怒。但我不明白,她对我如此,为啥对我弟弟那么好,我弟弟并没有我的感受,甚至被我妈宠坏了,变得自私自利,对我这个姐姐漠不关心,对我妈一直索取。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观点,但却是事实


3..冲动、冒失,存在滥用药物、暴饮暴食、挥霍无度、性滥交、颤车、在商店里顺手牵羊等等危害自身的行为。

边缘人格患者还常常会冲动行事。有些患者挥霍无度,通过不断地满足购买欲来感受他们自身的存在。有些患者则沉迷于赌博。他们的冲动行为看上去就像是小孩子一样,想要什么就必须要得到什么,不管可能的后果。蹒跚学步的小孩子常常会说:“我要!现在就要!“许多边缘人格患者的成年子女也会对此产生共鸣。

4.情绪多变,情感反应极端,在几小时到几天的时间里反复表现愤怒或焦虑。

边缘人父母的情绪变化就像“杰克博士和海德先生”,从快乐仁爱到狂暴恐怖只需几个小时甚至更短的时间。患者本人通常不记得一—或者声称不记得自己在发狂时说了什么、做了什么。他们的子女表示,情况就好像“两小时后我再次回到家,他表现得就好像什么事都没有发生过一样!”

阿军:

我的父亲是边缘人格患者,我记得我大学刚毕业,被一个有名录取那天,我父亲看上去是那么的骄傲,见人就说他的儿子被某有名的公司录取了,他还告诉我他是多么羡慕我所取得的成就。这对我来说意义非凡——我的父亲不是个善于赞扬别人和表达自己的人。

在开车回家的路上,弟弟开玩笑取笑姑姑槽糕的烹饪技术,我大声地笑了起来。我父亲一脚踩下刹车,眼中充满了杀气地盯着我,他大声地指责我忘本,因为自己是家里第一个大学毕业生就瞧不起别人。他只发作了几分钟,但那几分钟里他说了好多最最伤人的话。直到今天,一旦有什么特别的事情发生,我都迫不及待地要去享受——以防事情突然之间发生逆转。”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观点,但却是事实


5.无法表达或过度表达愤怒,经常情绪激动、表现馈怒,一再与人发生肢体冲突,言辞极端尖刻或表现孤僻。

暴怒,许多成年子女对此都很了解。引起暴怒的原因可能是衣柜里的衣服挂歪了、饮料洒在了桌子上、电视声音过大、生病、提醒边缘人格患者某事并不是他所记得的样子,或者要求离婚。无论导火索是多么微不足道或多么严重,夹杂着言辞攻击与肢体暴力的暴风雨(这种情况一点儿也不罕见]都会突然爆发,然后又迅速地归于平静。有些忍受暴风雨的人告说他们必须要逃离现场——逃到屋外、车外,或逃进一间大门紧锁的安全屋。他们在心里对失控的边缘人格父母潜在的暴力行为充满了恐惧。

小王:

小学时,有一次一家人在一起吃火锅,我妈说一句话,我爸不开心了,立即把碗狠砸进火锅汤里。顿时汤溅了我一身,还好没烫到关键位置,我妈在检查我的时候我爸转身走了。

第二件事,三岁的时候他给我买了糖回来每天规定我只能吃两颗,有一天忍不住多吃了几颗被我爸发现了回家之后把我逼到墙角一边狠接我一边质问我到底吃了几颗。我现在只记得那时他面目异常狰狞。还有其他我就大概说下,比如写不好作业就把我揍出鼻血。

6.间歇性地猜忌、妄想或感觉不真实(麻木、脱离现实)。

边缘人格患者的亲友们可能会注意到,患者本人有时候会表现得好像走火入魔一般一一短暂地脱离现实或表现出精神病发作的症状。每当指出他们的不当行为(比如说谎)或者回忆一段对话时,成年子女人们常常都会看到一张面无表情的脸。事情发生时他们的父母可能就正在出神。他们是真的不记得了。

莎莎:

我爸不顺心的时候时常把我跟我妈贬低到一文不值。我很少听见他有赞扬过我什么,从小的自信与自尊都处于一种接近摧残的状态。所以我现在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处于一种非常不平衡的状态。

他表面看起来很强势但是内心异常脆弱。我见过我妈忍受不了他要离婚他跪下来哭着说不要她走的一幕。也有我妈出差了没听见他电话他就开始夺命连环打,歇斯底里的跟她吵架。以及我奶奶红斑狼疮?住院他都不太敢去探望。

孩子刚出生的时候,大多数父母都想好好爱这个孩子。但如果家长自身的适应能力和完善能力不足,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加、养育难题的出现,就会把自己对世界的不满意、不适应发泄到幼小的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自己的出气筒,最终造成难以挽回的伤害。

并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孩子,很多人无法接受这个观点,但却是事实


父母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如果你不幸遇上了这样的父母该怎么办?

  1. 尽量劝父母去看医生,让医生帮你。
  2. 有些固执的父母是不会去看医生的,也不会学着改变自己。那你只能改变自己,不要认为他们说什么就是什么,要有自己的主见。
  3. 如果实在无法跟他们沟通,尽量远离他们,对自己要自信,学会爱与接受爱的能力,不要让他们打扰到你的生活。

说到底,不爱孩子的背后是一种人生态度,是不愿意改变自己,四处碰壁,然后把自己的失败和沮丧发泄到孩子身上的自私自利。爱孩子的背后也是一种人生态度,是在陪伴一个生命成长同时,因之完善和成长自己的坦然和舒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