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時,孫中山為何不北伐,卻要讓位給袁世凱?

在1905年的8月,孫中山與友人們一起創建了中國同盟會,並且由孫中山擔任總理,同盟會的成立是他們邁向革命的第一步,而且同盟會的成立也推動了全國革命的發展。逐漸地越來越多的革命志士開始響應然後加入他們,同盟會的規模也開始越來越大,而孫中山的名聲也是越來越響。

辛亥革命時,孫中山為何不北伐,卻要讓位給袁世凱?

武昌起義在我們中國歷史上具有重大意義,他推翻了統治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我們國家也開始步入新的時代。在當時以蔣翊武為總指揮的軍隊在湖北武昌發動了兵變,這次兵變更是令十幾個省紛紛響應,各個省市都發起了革命運動,而這次武昌起義更是大獲全勝,成功推翻了清朝的統治,建立起我國的第一個採用民主共和制度的國家——中華民國。而經過多個省的投票,孫中山的聲望最高所獲票數也是最多的,他成功當選臨時大總統。可是為何他不選擇繼續進行北伐而是決定議和呢?

辛亥革命時,孫中山為何不北伐,卻要讓位給袁世凱?

其實孫中山的本意並非是議和,他也希望繼續進行北伐,把革命進行到底,可是迫使他改變本意的因素有太多了,他也不確定自己能不能堅持下去。我們一起來分析一下是什麼使得孫中山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初衷。

辛亥革命時,孫中山為何不北伐,卻要讓位給袁世凱?

排在首要因素的是反清陣營之間的關係十分脆弱,並不是牢不可破的。能夠使他們分裂的因素也有很多,比如革命派中以孫中山為首的同盟會與陶成章領導的光復會之間的矛盾一直是不可調節的,主要是由於孫中山身邊的一位親信暗殺了光復會的領導陶成章,以至於光復會實力大減。

辛亥革命時,孫中山為何不北伐,卻要讓位給袁世凱?

況且革命派也不只這兩個派,還有其他派系如共進會與文學社,武昌起義也是這兩個派系聯合發起的。這各個派雖然都是為了推翻清朝統治,可是他們的目的並不完全相同,一定會在之後發生衝突。況且除了革命派,還有立憲派,比如領導雲南起義的蔡鍔就屬於立憲派的。除了立憲派還有那些清朝遺留下來的舊官僚的人,他們可以說是牆頭草,看見清朝日漸式微,便馬上改變舵向轉身便投靠這些革命勢力。所以他們也是一個不定的因素。除此之外的第二個因素就是錢了,孫中山的領導的政府根本沒有足夠的錢去發動北伐戰爭,當時錢財匱乏,財政也是陷入危機。

最後一個因素就是袁世凱自己了,袁世凱一直試圖推動議和的進程,並且以錢財來誘惑這些將領,從而阻撓北伐戰爭的推薦,許多將領也是心不在焉的,根本無法繼續戰鬥下去。所以最後孫中山也只能放棄北伐,蔣總統之位讓袁世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