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风华的“仁宣之治”为什么不是“永宣之治”?详解如下

《大明风华》这部剧,相信不少人都看过,里面的盛世之况让我们咋舌,其中就

包括朱棣的"永乐盛世"和朱瞻基父子的"仁宣之治"。这两盛世一前一后,实为一体,又有所不同。过程的不同只是后者皇帝在前者的基础上做了一些纠偏,从而使前朝的政策更适合本朝,从而能延续盛世罢了

明朝皇帝三人在短短的时间里,三朝之中便造就出两个不同的执政思路。朱瞻基,这位末位即位者与前面君王执政思路不同,他并没有沿用祖父的执政法则,而是继承了自己父亲的许多治国想法。

三朝皆叫盛世,却被分为"永乐盛世"和"仁宣之治",而不是"永宣之治",这并不是说爷爷朱棣和孙子朱瞻基的感情不好。朱棣其实对孙子朱瞻基是十分喜爱的,甚至不顾自己儿子朱高炽,执意指定第三代继承皇位者,就是朱瞻基,并且还亲自用心培养。

那是不是"永乐盛世"地位较低,所以朱瞻基才没有向康乾时期那样沿用祖父的执政思路呢?非也。这其中有很多原因,比如受限,比如国力不支,且听分析。

大明风华的“仁宣之治”为什么不是“永宣之治”?详解如下

明朝的开国皇帝,到底是朱元璋还是朱棣?

在元末明初,百姓因为战乱不断,困苦不堪,一切都亟待复兴。在这个背景下,朱元璋在打赢元朝之后第一要做的就是逐步恢复国力,并靠"不折腾"的执政思路来实现。其实就是想实现和平共生,这从他的行动就可以看出,比如限制各地人员流动,亲自出手,定下了好几个“不征之国”。

后来朱元璋皇位被朱棣所夺,此时的明朝在朱元璋的统治下国力已经在慢慢回升。虽然当时有著名的"靖难之役"大战争,但幸运的是这只影响到了少数人,在大体来说还是不受影响的。朱棣当时的进攻并不是大范围的,而是主要攻核心城市,对其他省份基本没有破坏,所以相对来说,对国力的影响也不是很大。

朱棣这个皇位是夺来的,名不正言不顺,所以他必须的制造出一些“丰功伟绩”,才能让天下归顺于他,加上朝中人多嘴杂,很多人借此诋毁他,这也使得他更为迫切希望“立功”了。郑和下西洋回来积累了不少财富,于是他便以这项款来开始他的雄心之旅,打造"永乐盛世",内修文治、外讨不臣。

在国之内,朱棣修复经济,恢复农事,大力鼓励农民们恢复生产,以减少靖难之役带来的一些影响。然后疏通运河,方便大规模的迁都需要。并设立贵州行省,给北方、中原等地的交流加强了联系,同时"改土归流"的工作也没有落下,逐步都在进行中。最后还整理并修葺了《永乐大典》,用以记录盛世之功。

在国之外,朱棣五次出征蒙古,均胜,并经略安南。在关外,于偏远的东北地区处设立了奴儿干都指挥使司,同时由朝廷接手管辖黑龙江那边的地区。当时的海贸市舶司已被朱元璋停止,朱棣觉得这有利于外交,于是重新恢复,这使得当代与日本的联系得以畅通。

当然,最著名的还要属让郑和下西洋这件事,这使得当朝知道了很多海外之事,真真实现了“走出去,引进来”。至此,也使得来朝使臣络绎不绝。

大明风华的“仁宣之治”为什么不是“永宣之治”?详解如下

《明史·成祖本纪》记载:"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受朝命而入贡者殆三十国。幅陨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这便是对朱棣的褒奖,我们也由此可以看出朱棣影响之大。《明史》是由清朝去修纂的,里边对于明朝功臣们功绩还是较少记录的,毕竟没诋毁就已经算好的了。

从上面种种来看,明朝的开拓者应该由朱棣冠名,朱元璋虽说创立明朝,但其行事上以保守为主,影响力远远不及朱棣。而朱棣,创造盛世,让明朝成为了当时具有数一数二影响力的大国。朱棣功不可没,"永乐盛世"也可谓明朝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大明风华的“仁宣之治”为什么不是“永宣之治”?详解如下

朱高炽在国力透支的背景下,因被压制,便推翻了朱棣执政政策

上面说的朱棣大都为褒奖之词,他创造出盛世固然值得为人称道,但也不是一点隐患都没埋。疏通运河、对外征伐,修撰古书,这些措施都避免不了要人力物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有财力。他所使用的资金,大都为郑和下西洋所带回来的。就当时的明朝而言,并没有那么多钱财可供他使用。

这个窟窿实在太大,即使挖空国库,也只能说是勉强够用,基本都是靠郑和下西洋所得而来。但当时文武百官们并不支持郑和下西洋,因为朱棣独裁,所得的财务全进了这个霸主的口袋。没有“蛋糕”可分,大家自然就不愿意支持。

其中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国库的钱被拿去造船,既然有出,应该要有进才对。但是造船之后挣的钱,朱棣并没有将它归入国库,而是将这些都归入自己的私库,只因归入国库之后想要再拿就得与百官商量,比较麻烦。

这种行为引发很多人的不满,虽然他做了很多贡献,但他对金钱的“独裁”,很快就出现了纰漏。在他晚年,盛世初成,国库亦空。当时因反对他伐蒙入狱的原户部尚书夏元吉就曾这样评价朱棣:

比年师出无功,军马储蓄十丧八九,灾眚迭作,内外俱疲。

在朱棣死了三天后,因爱惜人才,朱高炽便把夏元吉放了出来,这夏元吉一出狱就建议皇帝"罢西洋宝船",这是因为文官们怕这朱高炽也跟朱棣一般独裁,被金钱迷晕了眼,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停了这船。要做生意,他们再私自去搞,不要把皇室牵扯其中,因为皇室在其中的话,一独裁,这“蛋糕”也就飞了。

在朱高炽这眼里,他的父亲并不好。因为他在太子的职位就做了二十多年,但一直不被看好,即使他把事情都做得好好的,朱棣就是不待见他。虽说看到了朱棣留下的隐患,但由于对父亲积怨颇深,却也听从了百官的建议。

至此,郑和不能再下西洋。朱棣为稳固朝政,将建文帝拥护者贬下狱,这儿子一即位,竟然为这些人平反,将他们都给放了出来。甚至连首都,朱高炽都想迁回南京。还好他执政时间并不长,不然一切准给他还原回朱元璋时候去。

大明风华的“仁宣之治”为什么不是“永宣之治”?详解如下

朱瞻基即位,虽想继承祖父思想,但国力未复,百官施压,终未成

朱高炽执政时间只有不到九个月,之后朱瞻基继位,这位朱棣一手培养的孙子,自然是想继承祖父思想的,也有出塞关外,并重新恢复下西洋的政策。但因为朱棣实在是欠下太多债,加上父亲也没有将国力恢复,所以到他这里,国力不允许他恢复永乐政治。

另外,朱高炽曾经受文官集团的保护,而他身为朱高炽的长子,自然也多多少少有点受益,恩情在上,他实在无法强硬起来让百官听命于他,按祖父的思想去重新执政。当然他也不是没有尝试过,但却没有激起多少水花。

又因郑和在下西洋途中病死,朝中再无可信之人前往西洋,下西洋计划也到此结束。朱瞻基的财力来源由此中断,在财力不足的情况下,无奈只好调回征伐安南的军队,执政思想由治外转为治内。

大明风华的“仁宣之治”为什么不是“永宣之治”?详解如下

结语

看到这里,就已经很明显了, “永乐盛世”是朱棣强行创造出来的,朱瞻基虽也想继承祖父,创造“永宣之治”,但无奈国力不足 ,无法创造更盛大的世界,他很聪明,不能进则退了一步,继承了父亲思想,创造出“仁宣之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