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语言”正成为现代家庭中又一大隐患——说话,也是有公式的

01

鲁思·贝梅尔说,语言是窗户,否则,他们是墙。

最近宇芽家暴的事件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因为这是身体的暴力,是看得见的暴力。但还有一种暴力其实远比这个更为可怕,这种暴力看不见,摸不着,却像一把把刀子,直接插入你最亲密人的心中,久久不能愈合——那就是“暴力语言”。

生活中,我们不经思考,习惯性的语言看似在和家人沟通,其实却正一点一点疏远和家人的距离。我们经常抱怨伴侣、孩子为什么总是不理解自己;为什么明明是满心的好意,却总是以吵架收场;为什么每天嘻嘻哈哈,内心深处还是常常感到孤独。

“暴力语言”正成为现代家庭中又一大隐患——说话,也是有公式的

暴力的语言适得其反

那是因为我们从来没有都没有意识到,自己使用的语言是不正确,自己说的话,正在不知不觉中引发自己和他人痛苦。

下面我们就来看下,你平时有这样说话吗?

02

一、回避责任的语言

人类是内心极其脆弱的物种,这就是为什么他们在使用语言时会下意识的回避责任,从而保护自己。回避责任的话有很多,其中最典型的一短语叫做“不得不”

“啊我今天太累了,但我不得不烧饭、做菜。”

“我也很想回家来陪伴你和孩子,但我不得不加班。”

“我不管你有多不情愿,你不得不去上学。”

著名的米尔格伦实验(又称权利服从实验)就非常形象的告诉了我们使用回避责任的话的恐怖之处——在权威的指挥下,有多少人会用450伏的电压去“杀死”一个陌生人?

“暴力语言”正成为现代家庭中又一大隐患——说话,也是有公式的

权利服从实验

志愿者被告知的实验目的是研究如何通过惩罚来提升学习效率。他们被“随机”分为“老师”,并用电击的方式教另外一个“志愿者”(其实是事先安排好的内部人员)“学习”。电击的强度从45伏到450伏慢慢升高,另一个房间的“志愿者”只要答错了题,就会有一个身穿白掛中年教授让你提高电压强度。

实验开始前,这些心理学家做了预测,觉得大概只有10%甚至1%的人会最终将电压调到最高档,“杀死”另一个素不相识的“志愿者”。但这个实验的结果却大大出乎所有人的预料——无论隔壁房间另外一个“志愿者”如何“哀求”停止电击,参加实验的40人中有26人(65%)最终将电压调到了最高等级。

实验结束后,这些心理学家问志愿者为什么不停止实验,他们这样回答:“我也不想,但那个教授一直告诉我请继续,我不得不这么做。”生活中,上级命令、公司政策、法律规定甚至不清楚的力量都是我们试图回避自己责任的最好借口,这种“不得不”或者“你让我怎么样的”表达方式会让我们忽略自己内在感情根源。就像实验揭示的那样,很少有人愿意杀人,

但如果你告诉自己只是在服从上级命令而不得不这么做时,我们也很容易变成当年德国纳粹的一员。

二、习惯评判

批评、指责、辱骂、归类、比较、以及评论都是在评判人,并且我们非常热衷于这项活动。

“暴力语言”正成为现代家庭中又一大隐患——说话,也是有公式的

习惯性的批评

“你总是自己一个人吃零食,不懂得分享,可真是一个自私的人。”

“你为什么总是要我催促你才去写作业,你真是无可救药了。”

“我的领导是个混蛋,他天天让我加班。”

评判让我们内心充满怨气,同时它使得我们的语言充满攻击性。然而事实是,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评判标准也不同,没有人愿意被别人随意定义。指责性的语言并不能使得事情更好的解决,相反,它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科罗拉多大学心理学教授的研究发现,习惯将人分成好人和坏人的社会,其暴力事件的发生就越频繁。因为人们往往忽略彼此的感受和需求,下意识地将冲突归咎对方。夫妻、子女、同事、社会、国家间发生的暴力,无论是精神还是身体上的,大部分的根源就在于此。

三、强人所难

许多人相信惩罚能教训别人并使得他们得到改变,这也是我们社会中强者经常使用的手段。

我的一个侄子成绩很差,在学校稳稳位居倒数第一第二。他的母亲,也就是我其中一个表姐,总是和我抱怨在家督促他写作业是一件多么痛苦的差事。下面是她和儿子的日常对话:“你今天只有做完作业,才能出去玩。”“我今天就在这里陪你,你不完成英语背诵,我们就一起不睡觉。”“如果你在5点前完成所有作业,我就给你买你喜欢的那个小汽车。” 然而这样的结果是,虽然最终能写完作业,但她和儿子的关系越来越僵硬,我侄子变得更加叛逆,每天换着法子来逃避写作业。

我表姐和其他许多父母一样,他们在能力、经济上的优势,使得他们对孩子的要求总是暗含威胁。就像有人拿着刀抢劫你一样,你当时的确会给他钱,但之后你就会报警抓他。孩子的妥协若只是为了得到奖励或者避免惩罚,而非心甘情愿,那他们迟早会相出办法来对付你。

“暴力语言”正成为现代家庭中又一大隐患——说话,也是有公式的

强人所难就如同抢劫

然而我们相信,如果一个人的改变,不是为了逃避惩罚,而是为了追求幸福,那这样的改变一定是发自内心并且长久有效的。

03

接下来,我们来看下,什么样的语言才是“非暴力”的。

一、说出观察

非暴力沟通创始人卢森堡博士说:如果你想把任何事情搅浑,我可以告诉你怎么做,把我做的事情和你的反应混为一谈。你可以告诉我你看到事情没有做完,但你说我不负责任,并不能让我加快速度;你发现我对你的请求说“不”,但你说我“冷漠”,并不能增加以后我对你说“可以”的机会。非暴力沟通不是要求我们完全不做评论,而是希望我们能区分观察和评论,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就是——说出你的观察。

这听起来非常简单,现在给你一分钟时间思考,试试分辨以下哪些话是观察:(1)“我的儿子经常不刷牙。”(2)“她是个好人。”(3)“同事说话的时候喜欢发牢骚”(4)“开会时,经理没有问我的意见。” 答案是,只有第4句是观察,其他都或多或少包含着评论。第一句中,“经常”是评论,如果说“我的儿子一周有三次没刷牙”,就是单纯的观察。第二句,“好人”是评论,如果说“她每天给流浪猫喂食。”就是单纯的观察。第三句话大家可以试着自己分析。

从这些例子中,我们很容易发现,如果把你的观察和你的评论混合着说出来,人们会倾向于听到你的评论,从而进行反驳。而如果你将二者分开,先说出你的观察,那人们将更容易接受。当然这并不容易,就像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的那样,“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二、表达感受

非暴力沟通告诉我们要区分观察和评论,那是不是代表说完了观察就要开始说评论了呢?但正如同我们在“习惯批评”里提到的那样,评论也是评判的一种,它让事情变得更糟糕,所以换一种方式表达我们的评论就显得至关重要,这也是非暴力沟通的第二个要素——表达你的感受。

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让我们极其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有一对夫妻,那个妻子感到他的丈夫非常冷漠,他在家时总是坐在一边,闷声不响。她很生气,对丈夫说:“我觉得我嫁给了一堵墙。

”然后呢?她丈夫的表现就真的和一堵墙一样,铁青着脸,一声不吭。后来心理医生建议妻子换一种表达方式,于是妻子对丈夫说:“我感到很孤独,希望你能多体贴我。”那位丈夫的表情瞬间缓和下来,如释重负:“谢天谢地,原来她只是太孤独了,这么多年我一直以为她非常讨厌我。”

“暴力语言”正成为现代家庭中又一大隐患——说话,也是有公式的

我们从小到大受到的教育让我们极其不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

有些人特别是较为强势的一方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感受,比如领层、父母、合同的甲方或者乙方,因为他们觉得表达情感就是在示弱,这只会使得对方更加盛气凌人。但其实恰好相反《用事实说话》这本书里提到,换位思考能让对方敞开心扉,能让谈话富有成效,快速达成目标,而表达自己的感受,就是最有效直接能让对方换位思考的方法。告诉对方我们正在害怕,正在焦虑,告诉他们我们需要他们的帮助,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变得容易的多。

当然我们要会区分感受和想法。比如这句话“我觉得你不爱我了。”它是在表达我们的感受吗?并不是,这是我们的想法,是我们对他人感受的揣测,而“我很痛苦”则表达了我的感受。因此我们在说“我觉得”时,并不一定是在表达自己的感受,错误的表达 可能反而会适得其反。

三、关注需求

我们的感受来源于自身的需求,但遗憾的是,绝大部分人意识不到这一点,而是将自己的感受归于他人的行为。所以非暴力沟通的第三个要素是——关注你的需求。

“暴力语言”正成为现代家庭中又一大隐患——说话,也是有公式的

关注自己的需求

就比如我们常说的一句话:

“我很失望,因为你昨晚没有来。”然而,我们有没有仔细想过,我失望,到底是因为别人没有来,还是因为我的某些需求没有被满足?试着体会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我很失望,因为我想和你说一些烦心事。”显然,后面一种表达方式侧重从自身需求寻找为什么会“失望”的原因,这不仅会让对方感受良好,减少他们的自责,还更有助于他们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因为他们会明白你的失望是因为你需要什么,而不是因为你认为他是个不负责任的人。

四、提出请求

当别人已经能彻底体会你的感受和需求时,他们就已经在你语言的帮助下实现了换位思考,这个时候他们会非常愿意和你一起解决这个问题提,但也许他们并不清楚应该如何做。所以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个要素是——提出具体的请求。

这个要素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关键词,那就是“具体”。

如果我们不把我们的请求讲清楚,不但得不到期望的回应,还有可能引起对方的反感。我曾经多次和我的母亲争吵,这是我们一开始的对话。

我:“你一点也不尊重我。”

母亲:“我哪里没有不尊重你?”

我:“你总是把我当小孩子看待!”

母亲:“你没有哪一点让我看出不像小孩子,那你想怎么样?”

我:“我想要自由。”

母亲:“哼,我看你就是自由太多了才会跟我说这些。”

“不尊重”“自由”“把我当小孩子看待”这些话过于抽象,抽象的语言并不能很好的帮助我们自己和他人理解我们究竟想要什么。如果你自己都对自己想要什么感到模糊,你又怎么能要求别人满足你的请求呢?

于是后来,我试着列出了一系列具体的请求:1.我希望我周末和朋友出去玩时不用进行详细的汇报,比如和谁去,去哪里,我觉得这让我感觉不被信任。2.我希望你们不要干涉我写作业时间,我有自己的安排,但我一定会在上学前完成……结果是,母亲不仅同意的所有的请求,她还感到非常欣慰,告诉我她觉得我长大了。当然在我的请求上,她也加上了一点她的要求,比如要发短信告诉他们我是否安全,不可以喝酒等,我也欣然接受了。

除此之外,告诉别人“要”做什么,比告诉别人“不要”做什么也更容易被接受。“不要”也会让人感到迷茫同时感觉自己在被指责。如果你告诉丈夫“不要花这么多时间在工作上。”他可能一转头就参加了乒乓球俱乐部,但是如果你告诉他“希望你双休日至少有一天能在家陪我和孩子”相信大部分丈夫都不会拒绝。

04

并不是只有肢体上的暴力才叫“暴力”,生活中“语言”暴力比比皆是,它造成的伤害甚至比身体暴力更为深远,

但往往容易被忽略。

一旦你学会运用“非暴力沟通”,你会发现,暴力将不知不觉的离你远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