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網癮厭學的孩子,也許這就是最適合的教育方式

前不久,在綜藝節目《奇葩說》上看到這樣一個辯題“在公眾場合遇到熊孩子,他的父母無動於衷,我該不該教育他們”。正方選手嶽明輝用自己還是熊孩子時候的一段親身經歷,現身說法“什麼是對熊孩子最好的教育”。

面對網癮厭學的孩子,也許這就是最適合的教育方式

嶽明輝:“小時候在我還是熊孩子的時候,有一次跟父母去串親戚,父母上樓噓寒問暖,熊孩子在樓下幹什麼呢?我注意到垃圾桶裡的燈泡,就撿起來往牆上扔,吵到路過的人都繞道走,這時候,有一位鄰居家的哥哥拿著一個飛鏢盤走過來,陪我玩了一會兒,等哥哥走後,我安安靜靜地玩了一下午飛鏢,所以教育熊孩子不需要或打或罵,你只需要用你的耐心坐下來陪她玩一會兒。”

面對網癮厭學的孩子,也許這就是最適合的教育方式

有一位父親,晚上10:00鍾來電求助。兒子今年初中二年級,起初找藉口身體不舒服請假不去上課,在家休息幾天後,每天按照正常上課時間去學校,但老師給家長的反饋是,近一週孩子一直未到校上課;孩子不去學校、不回家,那不就只能和社會人員混在一起了嗎?沒辦法,家長只能讓孩子在家裡待著,孩子和父親說:“自己不想去學校,因為在家裡一樣可以自學”,作為第一次當別人爸爸的人這位父親也沒有其他的什麼辦法只好讓孩子在家自學。但時間一天天過去,孩子每天做的事情就是拿著手機打遊戲。看著孩子這樣的狀態,父母心急如焚,從剛開始的好好商量耐心開導慢慢勸說,到後來的疾言厲色沒收手機、斷電斷網。最終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孩子已經遊戲成癮,誰的話也聽不進去,不給手機,就和父母武力相向;父母和孩子之間也完全無法溝通;親子關係也隨之破裂。

面對網癮厭學的孩子,也許這就是最適合的教育方式

每一個孩子都希望父母懂自己,每一位父母也都自認為最瞭解自己的孩子,最常聽到的話就是“誰不是從他這個年齡過來的,他想什麼,我能不知道?”。

面對這樣的孩子,有的父母乾脆不管孩子隨他自己破罐子破摔,孩子不吃不睡徹夜玩遊戲。這種衝擊、遏制療法也許會有10%的希望,但並不可取,畢竟對大多數孩子效果還是微乎甚微。

這個時候,你何不做一個“差勁”的父母,和孩子一起沉浸到遊戲裡。試想,當一個孩子的視角全部集中在遊戲中,此刻父母告訴孩子“你不準玩遊戲、你不許看手機、你要去學習”,他能聽得進去嗎?這樣非但不會制止孩子玩遊戲,甚至還會讓親子關係變得一塌糊塗。只有瞭解他在玩什麼、他關注的是什麼、喜歡他喜歡的,當父母和孩子之間有了共同語言,你的孩子自然會變成一個別人眼中“聽話”的好孩子。

父母何不以發展性的眼光看孩子,孩子一定會成長,父母也要接觸社會,接受孩子們的新世界,父母和孩子一起“排位”,一起討論怎麼贏“裝備”,彼此之間才有更多的共同語言,孩子才會有更多的表達,孩子的表達即是對父母的一種信任。

假設這樣一段場景:

父親:已經晚上10:00了,作業寫完了嗎?

兒子:還沒有,再有半個小時就完成了。

父親:時間到了,別寫了,咱們約好的,10:00你要帶我打排位,現在時間到了,開始吧......

面對網癮厭學的孩子,也許這就是最適合的教育方式

雖然這看起來有些荒唐,但試想,假如真的有這樣的父母,孩子又會是怎樣的狀態呢?

不要總在孩子面前擺出一副“過來人”的教育姿態,時代不同,孩子的想法你真的很難理解。看著孩子的網癮,別急別惱,別忘了年輕時的你也曾對遊戲如痴如醉。安安靜靜地陪他玩一會,也許這就是最適合的教育方法。​​​​

看到這裡,如果你仍然對教育孩子感到苦惱,或許我可以幫助你。

面對網癮厭學的孩子,也許這就是最適合的教育方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