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心理學的人,真的能一眼看穿別人嗎?

希樸羊


學心理學的,並不是說能看穿別人,只是通過微表情和穿著打扮還分析這個人興趣愛好,是什麼心理等。探索身體的語言--微表情展露內心最真實的想法。

要知道在我們日常人際交往當中,人們或是為了維持人際關係,或是為了應付場面,或是為了勾心鬥角,人們總是把自己真實的想法有意無意的隱藏起來。那我們如何在人際交往當中摘下他們的面具,瞭解到他們內心深處最真實的想法,做出合適的舉動呢?

無論是為了看出別人的真實想法,還是為了與大家相處的更融洽,你都要了解一些微表情心理學。

我們經常在生活中聽到有人誇別人:"這孩子有眼力勁兒。”那麼什麼是有眼力勁兒呢? 就會察言觀色,說的話辦的事符合對方的心意。

你是不是覺得自己在這方面有些欠缺呢,老是覺得自己看人做事只是流於表面,別人說什麼你就信了,別人有什麼情緒你半天了都還沒察覺,日久天長導致自己工作生活不和諧,時有差錯,不像那些懂得察言觀色的人那麼順利?

相信很多人對《和平飯店》裡面陳數飾演的行為痕跡專家陳佳影非常熟悉,她通過行為分析推測出許多別人隱藏的東西並屢次化險為夷。她的經歷告訴我們這是一種可以掌握的能力。筆者因此整理出一些面部微表情的知識分享給大家學習應用。相信大家掌握了“微表情心理學”的奧妙,勤加練習,我們也會擁有一眼看穿別人真實想法的能力。並藉此讓自己的人際關係更加融洽,人生事業一帆風順。

一眼讀懂別人的表情

當你想要了解對方心裡想的是什麼的時候,往往會認為盯著對方的眼睛就能知道。事實上,與其盯著對方的眼睛不如關注對方的整個面部,因為人的眼睛我們可以控制,而臉上的四十多塊肌肉其中大部分肌肉是我們無法有意識控制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面部表情會無意識的透露出來很多信息,我們可以通過這些細微的表情變化了解到對方的心思。無意識表情比口頭語言更有說服力。

1,眼睛傳遞的信息

(1) 瞳孔的變化:當人處於興奮狀態,感到興奮時,往往雙目炯炯有神,瞳孔會擴大到比平常打四倍;而遇到憤怒,戒備生氣、討厭、消極的心情時、他的瞳孔會收縮得很小:如果瞳孔不起變化,表示他對所看到的物體漠不關心或者感到無聊。 所以當你和朋友聊的看似很嗨時你可以看下他的瞳孔是不是真的變大,不是的話可能他對你的話題並沒有像表面上那麼感興趣,你就可以進行下一個話題了。

(2) 視線的變化: 從視線的變化中也容易看透一個人的心.與人交談時正常眼睛關注面部的時間佔交流時間的30%--60%,超出這個時間表示聽話者對這個話題比較感興趣,低於這個時間則表示對談話者和談話內容都不感興趣。交談中聽話者幾乎不看交談者的視線 ,或者聽者的目光到處遊離,此時,可以理解為聽者已經厭煩了這個話題,或者在隱藏什麼。不過,目不轉睛不一定代表對方就是在說真話。因為多數人都知道避開視線有說謊的嫌疑,有些人為了不被看穿,說謊時眼睛會保持一動不動 。

(3)眼神的變化:眼睛閃爍不定是一種反常舉動。 對方看你的時候,如果是目光清澈、坦誠,則說明他內心沒有隱秘,是個心胸坦蕩、正直自信的人:如果他的眼神狡黠、隱晦,則說明他為人比較虛偽、心胸狹窄,或者有著什麼不好的意圖。 倘若一個人習慣冷眼看人,這種人一般比較謹慎多疑,性格冷漠,容易給人一種不友好、不和善的感覺。實際上可能他心中並沒有惡意,只是因為他已經養成了“懷疑”的習慣,養成了“懷疑”的姿態,所以無論對誰,他都會將自己內心深處的熱情保留三分。跟這樣的人談話,要想好了再說。 如果對方的眼神黯淡,整天一副無精打采的樣子,那他的性格比較軟弱,做事情優柔寡斷,缺乏意志

(4)眼球的變化: 有一種通過眼球變化來讀心的簡單方法: 眼球向左上方看——表示大腦在搜索記憶,所說的是真話;眼球向右上方看——表示大腦在想象編造謊言: 眼球向左下方看——試圖回憶某件事情或某種感覺;眼球向右下方看——感受到來自身體的痛苦。 這招只適用於對方是右撇子的情況。如果對方是左撇子,這招就反過來用。 還有,眼珠習慣朝右轉動的人往往屬於易怒、攻擊性強的人。而眼球習慣向左轉的人則趨向於平和。利用這點我們也能瞭解到一個人真實的內心世界

(5)眨眼:一分鐘內連續眨眼幾次是對某物感興趣的表現;有時根據也可理解為交談人性格怯弱或害羞,不敢正眼直視而不停眨眼。一般人一分鐘眨眼5--8次,時間不超過1秒,超過了則表示厭煩,不感興趣,或顯示自己的優越感,有蔑視對方和不屑一顧的意思。

(6)眯眼:眯眼反映的的是某種消極的思想或感情,因為人們通過眯眼來遮擋光線或者自己不喜歡的東西,所以,當人遇到自己不喜歡的東西,聽到不喜歡的生音,或者生氣的時候會眯上眼,與之伴隨的還會有皺眉的動作。

2,眉毛也會說話(1)低眉 有保護性,保護眼睛不受到侵害,低眉與擠臉頰同時運動可能是到強光照射,也可能是人有強烈的情緒反應。聽你說話時緊鎖雙眉,表示你的話引起他的懷疑或困惑,你可以用緩慢的語速,真摯的語言打動他。自己說話是皺眉表示他希望自己的話不會被你誤解。

(2)揚眉 雙眉同時上揚,表示嚴重的煩惱和猶豫,還有種可能是緩和的慢性疼痛刺激。

(3)輕抬眉毛 打招呼

(4)手指掐著緊皺的眉心 個性上帶有神經質成分,常猶豫不決,常常後悔自己的決定。尤其溝通是個長期的過程。

3,鼻子傳達的信息

(1)高鼻樑的有優越感 比低鼻樑的打交道難。

(2)手捂鼻子表示厭惡

(3)男人說話時摸鼻子表示在隱藏什麼。向人請求時被請求者摸鼻子大部分都會拒絕你的請求。

(4)用鼻孔看人 表示高傲,優越。

4,嘴巴傳遞的信息

(1)撇嘴巴 不認同對方觀點,或者根本瞧不起對方。

(2) 抿著嘴巴 表示做好準備意志堅決。 如果是目光不與你交流則表示想保住某個秘密,不能講。

(3)撅起嘴 表示不滿和準備進攻的動作,人類嬰兒時知道父母騙自己會撅嘴表示不滿,到成人時做這個動作表示:“你丫哄小孩呢?”這時他們不會答應任何條件。

(4)咬嘴唇 女性與男性調情時表示性暗示動作。其他場合則表示遇到挫折,懲罰自己或感到內疚 。經常咬嘴唇則表示該人自我懷疑缺乏自信。

(5)嘴巴不自覺張開 對方做出這樣動作顯示出倦怠或者疏懶的樣子,可能對所處環境厭倦,不肯定。或者是對討論的話題理不清頭緒,缺乏足夠的自信來應付。

(5)嘟嘴巴 女生撒嬌常用動作。

(6)伸出舌頭 來源於嬰兒幼時拒食的動作 當某人在集中精力工作時伸出舌頭表示他不想被打擾,意味著他適度拒絕別人。這個時候最好不要打擾他

以上就是筆者整理的一些知識,希望能在工作生活中幫助到各位讀者。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提高自己,追求更好的自己。


黑夜中的一綹光


說可以一眼看透對方的人,不是神棍,就是棍神,當年的"中國大巫" @柯雲路 就有這個本事。@柯雲路 大師是朱清時的老前輩,朱清時今天鬧騰的很歡,但是他不過是重走柯大師的老路。柯雲路當年紅火的時候,名震華夏,有弟子無數。這個人就自詡可以看透別人的心思,叫做"他心通"。這種神通不但可以看透別人的一切,還可以看透別人的前世,你輪迴轉世十幾代之前幹什麼的,他都知道。要是你可以做到這個程度,就不用做什麼心理醫生了,可以直接開個大師授功班,大把大便的摟銀子了。一眼就看透別人,那已經是特異功能,屬於超自然範疇,不是科學所能夠達到。

醫生在開處方之前,還會詳細的諮詢患者的情況,有沒有過往病史,有沒有藥物不良反應,最近身體狀況怎麼樣,血壓如何,是不是胸悶氣喘,說不定還會讓你去拍一個X光,或者抽血化驗,綜合考察你的身體情況,最後才會給你開診斷書。什麼一坐下來手一搭就知道你患了什麼病,就是名中醫也不敢這樣吹噓。看病講究的就是收集資料,越詳細越好,越詳細才能更好的判斷病情,否則就容易誤診。

心理學也是這樣。心理學的醫生不是神,他們面對來諮詢的顧客,也需要察言觀色,先大致瞭解一下對方的主要精神面貌,然後慢慢的通過談話技巧,深入對方的內心世界,去體察患者的痛苦,瞭解他們的需求。而患者是不可能一下子把所有的秘密都給你透露的,這是一種自我保護的本能。而心理醫生就是要讓他們放鬆下來,逐步贏得他們的信任,讓他們坦誠自己的內心想法。這是需要一個過程的,不可能一下子就做到。


懷疑探索者


並不能。

這是一種偏見,這個問題就如同問學計算機的人,一定會修電腦嗎?問學法律的人,一定會做律師嗎?

會認為學心理學的人能一眼看穿別人,很大原因在於對心理學的不瞭解。

其實學心理學的人,並沒有人能真的一眼看穿別人。他們對人的評價都是來自於觀察,觀察對方的一言一行,並在他們的知識的基礎上,將對方歸入某一類人,將該類人的特徵套在對方身上,並和對方進一步交流,以此來推測對方的實際情況。

知識會幫助他們預測。

比如:A很難和人建立親密關係,一旦關係變得親密,A不自覺地就會採取一些措施,讓關係冷淡起來,刻意疏遠對方,甚至會就此斷絕交往。

心理知識會告訴學心理學的人,A可能屬於迴避型依戀人格,A很缺乏安全感,小時候父母對他/她可能比較冷淡或者嘲笑過A,讓A對自己缺乏信心,有點自卑。

心理學還很講究溝通的技術,他們在與你溝通的過程中來了解你,所以在做心理諮詢的時候,諮詢師要鼓勵來訪者說出心中的故事,他們在適當的時候,給予你情緒的反饋,並說出你所說的話的背後的情緒和渴望,然後就會給來訪者造成一種諮詢師真瞭解自己的感覺。

其實,諮詢師瞭解你的程度,取決於你瞭解你自己的程度。學心理學的人,並不是非常瞭解你,而是他/她瞭解人性。從總體的一般特性來推論個體的一些心理特點,總不會太過偏離。


Susta


當然不能,不但不能,沒有人能。

首先,題主的這個問題本身就具有一定問題,學心理學專業的是不是“都”能一眼看透別人,這肯定了是有人可以做到一眼看透別人,但不確定是不是全部,因此提問。然而科學表明,目前還沒有人可以一眼看透其他人,和學不學心理學無關。能一眼看透別人的,除了x光還想不到其他的可能。

心理學的定義,它是研究心理現象的科學,並來解釋、預測、影響人的行為。敲黑板,劃重點,請注意,是科學,還是通過研究的。學心理學能幫助人更好的理解他人,是理解。學心理學有利於我們看透一些現象的本質,有助於我們對世界和他人有更合理和客觀的認識。

當然,心理學有一些小技巧通過個人氣質,微表情,催眠暗示,甚至常見的利用思維誤區的巴納姆效應讓你覺得一個局外人對你十分了解,產生神奇的錯覺,沒錯,是錯覺。心理學對人的判斷是基於長期觀察和科學統計基礎之上的,並且有常模依據,沒有一蹴而就的捷徑。

心理學目前仍沒有被廣泛瞭解和認知,以至於很多人說出自己是學心理的,隨後就有人說那你說說我現在想啥呢?我要是知道你現在想啥,我直接去天橋擺攤給人算命穩賺不賠的。

學心理學的人,會推動社會的發展,會助己助人,但不是神神叨叨的算命的,也不是人形透視儀。


七錄書童


我是悄然微笑,喜歡心理學,讀過不少心理學作品和著作。

就我目前的水平來說,無法一眼看透一個人。我相信所有的心理學專家也一樣。

如果說學心理學的人有什麼比別人更厲害的話,那就是一般會比較有同理心,能夠理解他人,會換位思考,觀察力比較敏銳,並善於從他人的行為得出某些心理學的結論。

如果一個學心理學專業的都能一眼看透別人,心理諮詢師就不需要病人提供信息,而直接將“解藥”呈給病人了。

可是心理諮詢師是怎麼工作的呢?他們的工作絕大多數時間是在做“樹洞”,聽病人傾訴,並在適當的時機給出一些建議。能夠打開病人的心,是心理諮詢師的一大本領。一個人只有在被理解的情況下,才願意敞開心扉。

如果一個病人不配合,再強的心理諮詢師也無可奈何。有一部電影《心靈捕手》,描繪這個方面比較詳細。有空可以搜來看一下。

不謙虛的說,很多心理諮詢師本人的病並不比病人的病輕,因為長期接受吐槽,長期面對別人的負面情緒,如果沒有合適的機會和方法疏導,也是一種自虐。


悄然微笑讀書


對於這種雙方完全是扯淡。如果學習心理學的人真的能一眼看出別人的話,那麼這個世界上應該有很多人具備這樣的能力。但是現實生活當中是幾乎不存在這種可能性的,除非你對人性研究的非常透徹,又或者是你本身就有這方面的特殊能力,這好像暮光之城裡面的男主人公愛德華一樣,在變成吸血鬼之後有閱讀別人腦子在想什麼的能力。如果一定要說學習過心理學的人跟普通人有什麼不同點的話,那麼可以說學習過心理學個人可能在一些問題的看法上以及事情的處理上會與沒有學習過心理學的人有所不同。也就是說學習過心理學的人可能會在討論一個問題的看法上從不同的角度去切入,並且他們在話語當中會更加閃現出人性的光輝。不過,這並不代表沒有學習過心理學的人就沒有這方面的能力,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可以發現很多人在經歷過一些事情之後,突然間對什麼事情都看得很開了,這也是學習心理學的一種方式之一,而且這種人比那些只學習心理學理論知識的人有更多深刻的體驗,而這種體驗是書本知識裡面永遠都沒有辦法直觀告訴你的體驗。也就是說光學習理論知識是不夠的,如果人生當中沒有一些深刻經歷的感觸的話,也很難成為一個成功的心理學家,又或者是從事心理學相關專業的人士。因此,請不要再覺得但凡是學習心理學的人都是神人,也許他們還沒有你懂得人性呢。


Miss張小豆


  • 曾經有個笑話,說你的專業畢業後是幹嘛的。有人說他是學人力資源的,畢業後就是人販子;有個學心理學的就回了一句說,我是學心理學的,畢業以後去去廣場上擺攤算卦。關於算卦這個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 我想說的是心理學的研究很廣,也包括像很多人都很在意的“他是不是知道我在想什麼”,如果你對這個很感興趣,可以去看看美劇《lie to me》。這是根據真人真事改編的一部劇,這裡研究的就是傳說中的微表情,通過一個人的眼神、眉毛的高低、眼角的皺紋、說話時身體的動作,甚至打電話時說話的聲音強弱、語氣等等去判斷他有沒有說謊,當然這也是需要長期專業的訓練,個人感覺這個也需要天分。
  • 心理學研究的內容很多:人的感知覺、記憶、思維、智力、情緒智力、學習心理、動機、需要這些看似很平常的東西;當然很重要的是研究人的心理發展過程,包括智力的發展、道德水平的發展;關於生活中的心理學,怎樣讓人過的更幸福(參考哈佛大學幸福課),如何應對生活中的挫折和災難,生活中的壓力;關於我們的人格特質,像是最近經常看到的INFJ型人格;對於心理障礙的研究,抑鬱、焦慮等等生活中的一些神經症以及如何去應對;也會研究社會的或者說群體的心理狀態,像是榮格的“集體無意識”,古斯塔夫·勒龐的《烏合之眾》。
  • 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心理學讓自己成長,更符合自己的期待,提高自己的心理免疫力,更加輕鬆自如的應對生活中的突發事件,更好的跟身邊的人溝通和交流,make life better。
  • 如果真的像《lie to me》裡的主人公一樣隨時看到謊言和真相也挺難的,因為你要守住好多好的的秘密。




Amelia戒


在我看來,能不能看透別人和學不學心理學關係並不是很密切。每一個人都會有心理活動,也都有各自的心理認知水平。學習心理專業的人肯定會對人的心理有更深的認知,但不代表他們可以一眼看透別人,沒有經過一定的交流和了解,誰都是瞎猜的。

看透別人基於這樣一些條件:

一、對目標對象有一定的瞭解。瞭解是判斷的基礎,如果你對一個人什麼都不瞭解,也不知道他最起碼的一些信息,那麼是不可能看透一個人的。

二、有起碼的聯想和邏輯推斷能力。當你沒法獲得足夠信息時,你要根據別人周圍的事物、環境和發生的一些事件去做推斷和聯想,沒這個基本能力就談不上看透別人。

三、你生活的經驗是你看透別人的最大障礙。有人生活經驗多,有人比較少,你觀察、揣摩、判斷別人80%是要靠你自己的主觀經驗來進行的,因此,所謂看透別人,就是你利用自己經驗去碰實際情況的運氣,不過大家都生活在一個很相似的社會里,你的判斷也不會有太大的差異的。

四、看透別人靠得是對已有條件的邏輯推斷。你只有在掌握了一定量的信息後才會對他人做出自己的判斷,否則你根本不會對一個人下結論,因為這和你沒什麼聯繫。人是不是關心與自己無關的事物的。

看透別人是不是都有這個一個心理過程呢?學過心理學專業知識的人對人性和人本能的瞭解更多,在判斷時也知道哪些因素最關鍵,因此學過心理學專業知識的人更容易看透別人。但這和你說的一眼就看透別人不一樣,你覺得呢?


心靈空間師


會心理學的人能一眼看穿別人是個很大的誤會。

首先,大學本科和研究生心理學大多都以科研為主,很多人都是擅長做心理學實驗的人,而真正要看穿別人的心理學人,大多是有多年諮詢經驗心理諮詢師帶佬。

換句話說,所謂的一眼看穿別人,其實就是常言道的“閱人無數”,而閱人無數的基礎上再懂得一些心理學的理論,會更深入一些,也更有說服力。其次,心理學專業有諸多理論,每個心理學人都有一定的理論傾向,比如我就比較偏向機能主義,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而不同的理論看人的方法和結論都可能大相徑庭。比如一個信奉經典精神分析的人,看到一個人經常咬指甲,咬了很多年,好了,這個人是口唇期功能固著,性格是揮霍,不拘小節等等,咬指甲是神經症;但是如果換個理論,比如行為主義,看到這個人首先就會想,是什麼強化了這個人咬指甲的行為,用什麼方法可以消退他的不恰當行為;或者換成人本主義,這個人並沒有病,他只是有自己的特殊需求,自己自我實現受到了阻礙造成的,應該對他無條件積極關注,讓他自我接納…當然我舉的例子可能有點誇張,但是大概都是這樣的。如果一個人適合用行為主義的觀點來看待,比如恐懼症,而一個有人本主義傾向的人來看他一眼,那大概率是看不準的,治療和諮詢也會不順暢,不過大多數情況下,心理學人大多都不只信奉一種理論,因此看一個人也是從多種理論入手的,換句話說,我有這麼多理論,每種理論都思考一下,看看哪個說得通,說得通哪個我就信哪個(心理學上叫自證性偏差),至於準不準,那就說不準了。

所以要一眼看穿一個人在我的理解中,實際上就是以理論為基礎,不斷去接觸不同類型的人(閱人無數),然後看自己的觀點對還是不對,慢慢的就會自成體系,看人也就越來越準。


耐思健康


一般地說,心理學研究的主要內容如下:

心理學是側重研究人的心理活動規律的科學。心理是腦的機能,是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人類有高度發達的大腦,隨著科學研究的進步,人腦的結構和機能與心理現象之間的聯繫逐漸被發現。

大量的研究還發現,正常人的半球功能有分工:左半球通常控制言語過程,如言語、閱讀、書寫、數學運算和邏輯推理;而有半球通常控制如空間、音樂、藝術、想象和創造力等非言語過程。心理現象作為腦的機能是以活動的形式存在的,它以腦的神經活動為物質基礎。腦的神經活動是生理的、生化的過程,而心理活動則是在這些過程中發現的對現實外界刺激作用的反映,是對外界信息的加工。

心理學是人類為了認識自己而研究自己的一門基礎科學。人的心理現象比自然現象和生物現象更為複雜,其表現形式各種各樣,它們之間的關係也紛繁複雜。但是心理現象又是人們所洞悉的,具有規律可循的,並且是能夠正確認識的。一般可將心理現象分為既有區別而又緊密聯繫的兩個方面:心理過程和個性心理特徵。

學習心理學,只能認識人的心理現象和一般的心理規律,而不是真正就能看穿某一個具體的人。

所以,簡言之,認為學心理學的人能一眼看穿別人,這是一種誤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